预见性护理对小儿静脉输液渗出的预防作用

来源 :今日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darcau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 探讨预见性护理在小儿静脉输液的应用中对静脉渗出的预防作用。方法 以2015年1月~2015年5月在我院门诊接受静脉输液的300例小儿为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50例患者。 对照组小儿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小儿实施预见性护理,对两组小儿的静脉渗出的发生率进行统计和比较。结果 对照组小儿静脉输液发生渗出情况的病例为30例。占比20%;观察组小儿,且两组差异显著(p<0.05),具统计学意义。两组小儿在静脉输液过程中发生渗出的原因中,除小儿活动过多,出汗多,多次穿刺外,还包括头皮针固定不够稳妥等。 结论 预见性护理在小儿静脉输液中的应用,可有效减少渗出发生率及并发症的发生,对小儿静脉输液渗出具有显著的预防作用。
  【关键词】 小儿静脉输液 预见性护理 渗出 预防 作用
  在治疗疾病和抢救患者的过程中,静脉输液是一种快速而有效给药方式。但对于小儿来说,由于他们尚处于年幼时期,生性好动且血管具有细、短、不易固定等特点,所以在进行静脉输液时相比成人很容易发生静脉输液渗出情况[1]。小儿静脉输液渗出不仅给患儿带来较大的治疗痛苦,造成患儿家长对护理工作不满意,易引起护患纠纷。本文主要探讨预见性护理在小儿静脉输液的应用中对静脉渗出的预防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 2015年 1月~2015年 5月在我国门诊接受静脉输液的 300例小儿为对象,其中男118例,女 82 例;年龄2-6岁,平均年龄约3.5岁。将300例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50 例患者。两组小儿在一般资料上差异较小( p>0.05),具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小儿在输液中都对头皮针加以采用,输液部位除头皮静脉外,还包括手背静脉,足背静脉。所有患儿静脉输液药量均应 2 -3瓶,时间均大于1h,观察渗出情况的时间从输液开始到输液结果,每15min 观察 1 次,对其渗出情况进行观察的过程中做好输液渗出与否的详细记录,并对导致小儿输液渗出的原因加以记录。对照组小儿的输液根据常规输液程序进行,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小儿采用预见性护理方式,主要内容包括小儿、家长及护士三方面。对两组小儿的静脉渗出的发生率进行统计和比较。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处理软件 SPSS18.0 ,统计学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以p<0.05 为准。
  2 结果
  对照组小儿静脉输液发生渗出情况的病例为 20例,占比2 0%;观察组小儿发生渗出情况病例为 8例,占比 5.33%。观察组渗出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两组差异显著( p<0.05),具统计学意义。两组小儿在静脉输液过程中发生渗出的原因中,主要为患儿活动过多且不能有效约束患儿(观察组 3 例,对照组8 例),多次穿刺(观察组 2 例,对照组 5 例),头皮针固定不够稳妥(观察组 2 例,对照组 3 例),及不明原因的渗出(观察组 0 例,对照组 4例)。
  3 讨论
  预见性护理作为一种护士、家长、小儿都参与其中的护理干预方式,近年来开始被应用于小儿静脉输液中,对小儿静脉输液渗出具有一定预防作用[2]。
  3.1 小儿方面
  护士在对小儿进行静脉输液前,应做好对小儿情绪上的干预。根据小儿心理特征,通过对小儿情绪的安抚使小儿摆脱对静脉输液的情绪恐慌和害怕心理。对于年龄稍大的患儿来说,护士可向其耐心讲解静脉输液的治疗效果与目的,争取得到其对静脉输液过程的配合[3]。
  3.2 家长方面
  护士在对小儿实施静脉输液前必须做好与家长的主动沟,还应立足小儿病情、年龄、治疗方案,向患儿家长做好详细解释,使家长对静脉输液的目的及需要其配合的工作有所明确。并使家长意识到家长对小儿的护理也是对小儿静脉输液顺利的重要因素之一,指导家长在婴幼儿输液时如何采取正确的体位,通常说横抱是小儿最舒服的静脉输液体位,也最能促进液体渗透情况的减少。在输液室明显位置张贴宣传图片,供家长可自行学习与参考。
  3.3 护士方面
  护士必须熟练掌握静脉穿刺技巧。针对四肢静脉穿刺,使小儿手背自然放松,避免传统握拳法中皮肤表面张力较高导致血管受压不充盈而产生穿刺失败现象。四肢固定方法,除用3条短胶布常规固定穿刺部位外,还需用彩色夹板固定好腕关节、踝关节处。将患儿手掌、足背伸直,小夹板放置合适,取长约20cm长的胶布固定于掌指关节、拓趾关节处,另取一长约30cm胶布沿腕关节或踝关节处螺旋形向上环绕固定。固定时应注意上松下紧,可视患儿合作程度增减胶布数量。以做到力度适当,保证稳固。对于头皮静脉的穿刺,角度以20~30度为宜,见回血后再向前平行推进1.0~1.5mm确保针头斜面全部在血管内。头部固定方法因小儿头皮解剖特点,直接固定容易使针头翘起紧贴血管壁,容易导致输液不畅,时间长了甚至会刺穿血管壁发生渗出。故在常规固定时,在针柄下方垫入一点棉球,使针柄与穿刺点皮肤呈5-10度,避免针头在血管内翘起。在妥善固定针头后。另取一条长胶布将穿刺部位沿头围固定一圈,能有效防止因哭闹、出汗等原因导致的针头滑出[4]。护士还须尽量选择血流丰富、粗大的静脉;在不影响输液速度的前提下,尽量选择小号的头皮针;对于输液超过 2天的小儿,合理选择血管,嘱家属患儿拔针后进行合理按压,保护好静脉。静脉输液过程中一旦发现渗出现象,必须迅速采取措施,立即更换输液部位,避免发生一些不可逆损伤。
  根据本次研究,对小儿静脉输液中观察组患儿采用预见性护理方式,其发生渗漏率 5.33%,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式渗漏率为20%,结果显示预见性护理方式对小儿静脉输液的渗出预防作用明显好于常规护理,可有效减少渗出发生率及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张德清 . 探讨小儿静脉输液渗漏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 中国保健营养, 2014,4(24):2080.
  [2]陆琴,韩萍.我国预防小儿静脉输液渗漏的研究进展[J].护理管理志,2010,1(10):106-107.
  [3]段春兰 . 对于小儿静脉输液渗漏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分析[J].医学信息, 2014,(39):103-103.
  [4]吴书娟.小儿静脉输液渗漏的护理研究[J].现代医药卫生,2010,7(14):70-71.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联合高尿酸血症评估冠心病发病风险的价值。方法:选取因胸部闷痛就诊患者412例,其中代谢综合征患者188例及非代谢综合征患者224例,以血清尿酸水平420μmo
【摘 要】 目的 探讨、分析综合护理干预预防耳鼻咽喉术后疼痛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耳鼻咽喉科手术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的方式将其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耳鼻咽喉科常规的护理,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总综合护理,最后将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以及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 根据患者术后72 h疼痛程度的数据记录分析,可知实验组患者疼痛程度别
【摘 要】 目的 探讨和分析早期康复护理方法对老年心血管病患者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的116例老年心血管病患者作为试验观察对象,对其接受早期康复护理效果进行比较分析。通过选取心理、健康以及生活质量指标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采取早期康复护理方法介入后,大部分患者心理、健康以及生活质量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差异均具有显著意义(p<0.05);患者服药正确性、用药操作准确率、饮食合理性、情绪正常性、药
【摘 要】 随着社会人文主义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保障以及文化程度得以提高,同时人们对自身权利维护的要求也随之增高。妇产科的病人全是孕龄期的妇女,孕妇和肚子中的孩子都是重点保护对象,患者及其家属对医护人员的要求各个方面都比较高,因此需采取孕期护理干预的方法提高分娩的成功率。孕期护理干预方法包括基本护理、运动护理、心理疏导护理、开展健康教育和饮食护理。孕妇的妊高反应和胎儿异常的发生率大幅度
本文通过对有关脑卒中延续性护理的文献进行回顾,总结我国目前延续性护理的开展对出院脑卒中患者产生的效果影响,为临床护理和社区护理提供参考。  1 延续性护理概念及意义  延续性护理是指确保患者在医院的不同科室或从医院到家庭受到不同水平的连续性照顾。包括电话随访、家庭访视、成立延续护理中心、基于网络平台的健康教育等。延续性护理可节省人力资源,减轻医院负担,增强患者自我健康管理意识,促进患者精神心理疏导
【摘 要】 目的:总结脑梗塞急性期病人的肢体康复训练与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和总结64例脑梗塞病人的护理。结论:脑梗塞急性期采取有效的肢体康复训练和护理措施,能够提高患者后期肢体功能的恢复,降低患者的肢体残疾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 脑梗塞 肢体康复护理 患者  引言  脑梗塞是我国老年人群常见的高危病种,发病急、病程进展快;极易导致四肢功能的严重退化和残疾。早期采取有效的康复训练和
【摘 要】 目的:探讨安全护理在精神科护理中的应用。方法:以安全管理为主要手段对精神科临床护理中的安全风险制定管理办法,强化安全护理。结果:安全管理的实施提高了精神科的护理质量。结论:护理人员应在护理工作的全过程中贯彻落实安全护理,给病人的康复创造良好的条件。  【关键词】 安全风险 防范措施 安全护理  精神科的安全护理一直被视为精神科护理工作中至关重要的环节,也是制约医院综合效益的决定性部分。
【摘 要】 目的:探讨全麻手术患者术前留置导尿管置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选择全麻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患者在全麻后采用常规操作技术进行留置导尿,干预组60例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后留置导尿。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对导尿管刺激反应的程度及疼痛分级。结果:干预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留置导尿对尿道刺激反应及疼痛分级明显优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护理干预后留置导尿有明显减轻患者术后对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