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程改革倡导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三个维度相辅相成,又各具内涵。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落实三维目标,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积极的情感与乐观的态度,帮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设计、合理选择教学策略、实施多元评价、延伸课堂教学等方面开展探索与研究。
【关键词】三维目标;信息技术教学;落实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行为结果和心理变化,它是教学活动的第一要素,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也是归宿点。传统的目标体系比较注重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三维目标体系正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广大教育工作者不仅从理论层面开展研究,而且从实践层面进行积极的探索。笔者多年从事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与探索,现结合教学中三维目标的落实情况展开探讨。
一、对三维教学目标的认知
三维目标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教育理念之一,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对传统目标体系的凝炼与升华。三维目标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相辅相成,但又各具内涵。“知识与技能”是“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以实现的载体;“过程与方法”是连接“知识与技能”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桥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知识与技能”和“过程与方法”的升华1。
在三维目标体系中,知识与技能是显性的,比较容易量化,所以得到大家的普遍认可,而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是隐性的,难以进行测量,需要依靠教师长期的熏陶,学生通过体验、探究,逐渐积累并获得2。过程与方法则是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强调学习方法,其实质是尊重学生的学习经历、体验和方式,是重视对学生思维的培养。
二、信息技术教学中落实三维目标的探索
1.更新教学理念,明确方向
教学理念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对教学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先进的理念是教学走向成功的指路明灯。21世纪,人类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渠道。世界各国已普遍公认,信息素养是继读、写、算之后的第四种基础能力,也是现代社会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在学校层面开展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理所当然应该渗透信息素养教育。由此可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要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以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为基础,以过程与方法的探究为途径,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为根本,通过挖掘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目标引领,优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灵魂,它对整个教学过程起着引领作用,从教学设计到教学过程的实施,以及教学评价都将围绕着这个核心目标展开。确定教学目标,既要透彻分析教学内容,又要贴近学生实际认知水平,找准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同时还要兼顾学生的差异性,合理分层,尽可能保证全体学生既掌握基本知识,又能得到一定的发展,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学有所乐,学有所得。
例如,笔者在WORD艺术字对象的教学时,通过对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分析,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比较,认识艺术字对象,能正确区分艺术字与普通文字。(2)通过实例演练,获取艺术字创建及对象属性设置的基本方法。(3)通过合作与探究,创意并实现艺术字的不同表现效果,体会WORD软件的强大功能,激发探索热情。(4)渗透比较学习的思想。(5)学会自主学习,学会与同学合作,乐于分享学习成果。围绕这些目标,尝试这样来设计教学活动:
3.合理选择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为达成教学目标而采用的一整套比较灵活的教学行为,它是为实际的教学服务的,任何的教学策略都是指向特定的教学目标、特定的教学内容、特定的问题情境,只有合理选择教学策略,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本人主要选用的教学策略有:(1)任务驱动式教学。沿用学科体系教材虽然系统性强,但开展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于是将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组织与整合,以项目任务的方式呈现,通过任务这个学习的桥梁诱发学生内在的成就动机。(2)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是以小组为学习活动的基本单位,通过组内成员分工合作,共同完成目标,并将小组学习活动的整体效果作为评价合作学习的主要指标。学习小组的成员将会围绕着共同目标展开探讨,提高学习的效果。(3)竞争学习。课堂教学不仅需要合作学习,而且需要竞争学习。在学生个体之间或小组之间展开竞争,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4)创设问题情境。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践证明,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兴趣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在进行EXCEL公式与函数教学时,创设的情境为让学生体验班主任工作——进行班级成绩分析统计。考试成绩统计比较贴近学生实际,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也易于理解,因此,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性比较高。
4.实施多元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以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它是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实践性、参与性、创造性等特点,为了能够对学生的学习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本人也在探索实行多元教学评价机制,重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把握:评价目标的发展性、评价内容的全面性、评价方式的多样性、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评价目标的发展性,即要求我们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学生,也许作横向比较,某个待优生存在很大的不足;但若是将他进行纵向比较,我们也许可以欣喜地发现他的进步与闪光点,从而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促使其良性发展。依据多元智能理论,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是必然存在的,因此我们不能用同一把尺子来衡量,而是要从多视角多维度对学生进行评价,既要体现学生的共性,更要关注学生的个性,既要关注学生的智力因素,更要关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单一的定量评价不符合教学目标要求,只有通过积极的评价才能给学生的发展带来有效的刺激,所以我们倡导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尽可能做到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并重,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并举,力求从更广泛的背景收集信息,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向我们表明,学生也应该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学生个体、同伴、老师等共同组成的评价主体,有利于从不同视角反映问题,作出真实全面的判断,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例如电脑小报制作项目教学时,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了确定主题→收集素材→版面设计→电脑制作→项目评价等一系列活动。其中项目评价环节分解为三步:第一步,小组作品展示,并结合主题选择、构思设计、制作过程、作品亮点、小组成员协作等方面进开展自我评价;第二步,小组之间互评,可以肯定优点,提出不足;第三步,教师对各小组学习活动效果进行综合评价。教学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选拔,而是为了促使学生更全面地发展,因此,我们要立足学生的发展,注重学习过程,多方位,多视角进行评价与激励。
5.加强课堂教学的延伸
课堂时间的终结并不代表教学时间的终结,重视课外延伸,无疑能为课堂教学助一臂之力。在笔者看来,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和手段,在学科教学中应该被很好地整合与利用,本课程的教学更应该用好这个工具。本人会通过建立QQ群,与任课班级学生进行课后交流与沟通,提供资源共享等服务。对于课后作业,不局限于常规性的书面作业,提倡灵活多样,如采用市场调研(如电脑配置及价格调研),口头作业(如谈谈自己的学习心得),实践作业(如制作主题贺卡)等形式,除了纸质稿,也可以通过QQ、E-mail等方式提交电子稿。笔者觉得学习氛围很重要,通过给学生营造一个比较浓厚的信息技术学习与应用的氛围,让他们学以致用,以用促学,更有利于提升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也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我们的教学不仅是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更是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让学生在体验与探究中收获成功,增强自信,培养积极的情感与乐观的态度,从而帮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贯彻以知识和能力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充分体现在过程和方法中3,这是我们在实践层面保持教学目标三位一体的要求,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需要持续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杨雅岚.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更好地落实三维目标[J].软件:教学,2013(8).
[2]李亦菲.三维目标整合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张琼,陈翔.三维教学目标在课堂中的落实[J].语文教学研究,2004(26).
【关键词】三维目标;信息技术教学;落实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行为结果和心理变化,它是教学活动的第一要素,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也是归宿点。传统的目标体系比较注重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三维目标体系正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广大教育工作者不仅从理论层面开展研究,而且从实践层面进行积极的探索。笔者多年从事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与探索,现结合教学中三维目标的落实情况展开探讨。
一、对三维教学目标的认知
三维目标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教育理念之一,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对传统目标体系的凝炼与升华。三维目标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相辅相成,但又各具内涵。“知识与技能”是“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以实现的载体;“过程与方法”是连接“知识与技能”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桥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知识与技能”和“过程与方法”的升华1。
在三维目标体系中,知识与技能是显性的,比较容易量化,所以得到大家的普遍认可,而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是隐性的,难以进行测量,需要依靠教师长期的熏陶,学生通过体验、探究,逐渐积累并获得2。过程与方法则是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强调学习方法,其实质是尊重学生的学习经历、体验和方式,是重视对学生思维的培养。
二、信息技术教学中落实三维目标的探索
1.更新教学理念,明确方向
教学理念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对教学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先进的理念是教学走向成功的指路明灯。21世纪,人类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渠道。世界各国已普遍公认,信息素养是继读、写、算之后的第四种基础能力,也是现代社会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在学校层面开展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理所当然应该渗透信息素养教育。由此可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要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以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为基础,以过程与方法的探究为途径,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为根本,通过挖掘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目标引领,优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灵魂,它对整个教学过程起着引领作用,从教学设计到教学过程的实施,以及教学评价都将围绕着这个核心目标展开。确定教学目标,既要透彻分析教学内容,又要贴近学生实际认知水平,找准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同时还要兼顾学生的差异性,合理分层,尽可能保证全体学生既掌握基本知识,又能得到一定的发展,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学有所乐,学有所得。
例如,笔者在WORD艺术字对象的教学时,通过对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分析,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比较,认识艺术字对象,能正确区分艺术字与普通文字。(2)通过实例演练,获取艺术字创建及对象属性设置的基本方法。(3)通过合作与探究,创意并实现艺术字的不同表现效果,体会WORD软件的强大功能,激发探索热情。(4)渗透比较学习的思想。(5)学会自主学习,学会与同学合作,乐于分享学习成果。围绕这些目标,尝试这样来设计教学活动:
3.合理选择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为达成教学目标而采用的一整套比较灵活的教学行为,它是为实际的教学服务的,任何的教学策略都是指向特定的教学目标、特定的教学内容、特定的问题情境,只有合理选择教学策略,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本人主要选用的教学策略有:(1)任务驱动式教学。沿用学科体系教材虽然系统性强,但开展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于是将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组织与整合,以项目任务的方式呈现,通过任务这个学习的桥梁诱发学生内在的成就动机。(2)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是以小组为学习活动的基本单位,通过组内成员分工合作,共同完成目标,并将小组学习活动的整体效果作为评价合作学习的主要指标。学习小组的成员将会围绕着共同目标展开探讨,提高学习的效果。(3)竞争学习。课堂教学不仅需要合作学习,而且需要竞争学习。在学生个体之间或小组之间展开竞争,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4)创设问题情境。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践证明,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兴趣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在进行EXCEL公式与函数教学时,创设的情境为让学生体验班主任工作——进行班级成绩分析统计。考试成绩统计比较贴近学生实际,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也易于理解,因此,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性比较高。
4.实施多元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以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它是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实践性、参与性、创造性等特点,为了能够对学生的学习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本人也在探索实行多元教学评价机制,重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把握:评价目标的发展性、评价内容的全面性、评价方式的多样性、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评价目标的发展性,即要求我们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学生,也许作横向比较,某个待优生存在很大的不足;但若是将他进行纵向比较,我们也许可以欣喜地发现他的进步与闪光点,从而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促使其良性发展。依据多元智能理论,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是必然存在的,因此我们不能用同一把尺子来衡量,而是要从多视角多维度对学生进行评价,既要体现学生的共性,更要关注学生的个性,既要关注学生的智力因素,更要关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单一的定量评价不符合教学目标要求,只有通过积极的评价才能给学生的发展带来有效的刺激,所以我们倡导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尽可能做到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并重,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并举,力求从更广泛的背景收集信息,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向我们表明,学生也应该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学生个体、同伴、老师等共同组成的评价主体,有利于从不同视角反映问题,作出真实全面的判断,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例如电脑小报制作项目教学时,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了确定主题→收集素材→版面设计→电脑制作→项目评价等一系列活动。其中项目评价环节分解为三步:第一步,小组作品展示,并结合主题选择、构思设计、制作过程、作品亮点、小组成员协作等方面进开展自我评价;第二步,小组之间互评,可以肯定优点,提出不足;第三步,教师对各小组学习活动效果进行综合评价。教学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选拔,而是为了促使学生更全面地发展,因此,我们要立足学生的发展,注重学习过程,多方位,多视角进行评价与激励。
5.加强课堂教学的延伸
课堂时间的终结并不代表教学时间的终结,重视课外延伸,无疑能为课堂教学助一臂之力。在笔者看来,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和手段,在学科教学中应该被很好地整合与利用,本课程的教学更应该用好这个工具。本人会通过建立QQ群,与任课班级学生进行课后交流与沟通,提供资源共享等服务。对于课后作业,不局限于常规性的书面作业,提倡灵活多样,如采用市场调研(如电脑配置及价格调研),口头作业(如谈谈自己的学习心得),实践作业(如制作主题贺卡)等形式,除了纸质稿,也可以通过QQ、E-mail等方式提交电子稿。笔者觉得学习氛围很重要,通过给学生营造一个比较浓厚的信息技术学习与应用的氛围,让他们学以致用,以用促学,更有利于提升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也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我们的教学不仅是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更是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让学生在体验与探究中收获成功,增强自信,培养积极的情感与乐观的态度,从而帮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贯彻以知识和能力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充分体现在过程和方法中3,这是我们在实践层面保持教学目标三位一体的要求,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需要持续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杨雅岚.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更好地落实三维目标[J].软件:教学,2013(8).
[2]李亦菲.三维目标整合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张琼,陈翔.三维教学目标在课堂中的落实[J].语文教学研究,20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