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味深长的葫芦画

来源 :七彩语文·中高年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byjl12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更好地了解葫芦画,咱们来认识一位长年潜心研究葫芦彩绘艺术的张苗老师。
  多年来,他以“让宝葫芦放射中华传统文化的光彩”为工作目标,坚持纯手工制作,创作讲究天真率意,既有传承又有创新。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张老师的作品吧。
  亚云:张老师,这些葫芦画有什么寓意呢?您能给我们讲讲吗?
  张老师:葫芦画的寓意是双重的,在葫芦本身,也在画。葫芦,与“福禄”谐音,一听就让人觉得很吉祥。再来,葫芦功用多,种子多,繁衍能力强,有多子多孙的寓意。最后,葫芦是大型植物果实中唯一能完整保存、永远不坏的,咱们的祖先认为,葫芦里充满了天地的灵气,才有了金刚不坏之身。
  所以,在咱们国家的神话和小说中,葫芦往往是神通广大的。如《八仙过海》中,铁拐李用葫芦抑强扶弱,扬善除恶;《济公》中,济公的酒葫芦怎么都装不满酒;《西游记》中,银角大王手中有能吸入万物的紫金红葫芦……
  在此基础上,再画上有吉祥意义的画,写上祝福的话语,不仅吉上加吉,而且使得葫芦更具有收藏价值和观赏价值。
  亚云:张老师,要画出这么意味深长的好作品,肯定要用高品质的葫芦吧?您是怎么选择葫芦的呢?
  张老师:选葫芦一定要选结实的,以便长久保存。我一般靠敲葫芦、听声音,来判断葫芦是否结实。同时,得选器形圆正的,因为要讲究对称美。但是,这并不是说,就不选异形葫芦了。有些异形葫芦,我们顺势作画,反而能表达出另一种美。再来,我们还得特别留意葫芦的皮色。皮色一定要好,而且,表面不能有明显的疤痕,否则会影响画面效果。
  亚云:看来选葫芦也是一门深奥的学问呢。选完葫芦,就得着手画了吧。您是怎么去敲定葫芦画主题的呢?
  (责任编辑:司亚云)
  张老师:得多读书,多发掘书中的传统吉祥文化,然后把它们转变成自己创作的养分。同时,我们也要融入生活,很多传统文化就在我们身边,咱们得像孙悟空一样,有双“火眼金睛”,并通过自己的创新,将它们表现出来。
  举个例子,主题定为南京城门,那该怎么去画呢?我有这两种思路。
  右边这个作品,我立足于南京城门童谣,用绿蓝两色将各个城门串起来。看,绿色表山林,蓝色表江河,南京城就在这山水环绕间。
  左边这个作品,大家看到了一个首尾相连的城墙,注意,城墙的每一个门,代表着不同的城门。城门上飘浮的祥云是我从南京云锦中提炼创新的。慢慢旋转葫芦,你们就会感觉,朵朵祥云正从南京城中缓缓升起,南京城就在这蕴藏天地灵气的葫芦中。
  亚云:真是如此。这么巧妙的构思,肯定需要高超的绘画功底吧?
  张老师:每个人都可以画葫芦画。我并不是从小就学画画的,但是我喜欢读书,喜欢从书中挖掘咱们国家的传统吉祥文化,然后将它们临摹下来。临摹多了,自然而然就会画了。但是在葫芦上画画,还是有很多要求的。
  首先,熟练运用毛笔。葫芦又圆又硬,不宜用硬笔作画,只能用毛笔,所以毛笔一定得拿稳。其次,精心构思布局。葫芦是双球面,要合理分布各种线条,并且让画面看起来舒展、自然,这需要有非常丰富的经验。虽然我有很多年的创作经验,但要画比较精致的作品,也要先在葫芦上勾勒底图。最后,细致谨慎。葫芦不吸颜料,不容易着色,要求颜料调得恰到好处,更需要我们根据画面效果不断补色。同时,作画还不能出错,因为修补会有色差,所以,我们不求快,但求不出错。每一笔都得谨慎小心。往往一个特大的葫芦得画十几天。
  亚云:看来,创作葫芦画是一项大工程呢。今天非常感谢张老师,这么详细地给我们讲解创作过程。同学们,你们感受到葫芦画中深长的意味了吗?
其他文献
看过古希腊、古代英国的戏剧,大家有没有这样一种感觉:舞台上多是演些神仙、国王、贵族,就不能演一演普通人的故事吗?是的,古代社会,平民和贵族有严格的界限,就连戏剧也要分个“高贵”与“低贱”,悲剧的地位始终比喜剧要高。  比如法国戏剧家莫里哀,他的作品《可笑的女才子》《伪君子》《吝啬鬼》等等,嘲笑和讽刺当时的贵族、暴发户、教会,成就很高,这些戏剧直到现在仍受追捧,莫里哀也作为著名戏剧家名留史册,但在当
期刊
奶奶家院子里的萝卜成熟了,妈妈时不时地去拔几个萝卜做菜吃。  上个星期五放学早,我跟妈妈一起来到了萝卜地里。开始拔萝卜了,我的眼睛像雷达一样搜索着“目标”。忽然,我的眼睛一亮,因为我发现了一束长得特别茂盛的萝卜叶。下面一定有一个大萝卜!大萝卜的叶子随着徐徐的微风一摇一摆,好像在对我说:“快来拔我呀!快来拔我呀!我在这里!”我快步跑上前去,边跑边自言自语道:“哼,等我把你拔出来,你就会成为我的盘中餐
期刊
发现蛐蛐  今天,我正在洗手,忽然,隐隐约约听见了蛐蛐的叫声。这声音时高时低,真好听。  我打算抓住这只蛐蛐。我仔细聆听,循着声音走去,终于,在厕所的一个角落里,发现有一只长翅膀的小黑蛐蛐在那里“唱歌”。它唱起歌来,小肚子一鼓一鼓的,非常有趣,还时不时抖抖小翅膀,似乎想飞起来,在天花板上继续歌唱。我完全被它的歌声和滑稽的样子迷住了,把抓它的事情忘得一干二净。  抓蛐蛐  突然,蛐蛐发现了我,停止了
期刊
今天,我们三年级的同学们一起到海州去挖山芋。一路上,大家兴高采烈,有说有笑。有五六个男生还吹牛说能挖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个呢,我们女生就笑话他们说:“估计你们只能挖到零个山芋!”  到地方了,大家一拥而上。我们走过“窄马路”,跨过“千秆桥”,终于来到了山芋躲藏的地方。  我和嘟嘟一起挖了半天,只挖到了几根“豆芽菜”和“萝卜须”。我们并没有灰心,就去别的地方挖,也没挖到胖“土豆”。突然,我看到许多同学
期刊
“五月斯螽(zhōng)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这段文字是《诗经·七月》里的句子,上大学时老师讲得津津有味,使我也喜欢起司空见惯的蛐蛐来。之所以想起它,是因为今晚家里不绝于耳的蛐蛐声。大概是迷路的它们误入了我家墙角下吧?蛐蛐在声声欢叫,叫声时短时长,时低时高,是呼唤梦中情人,还是在这天高云淡的初秋开起了歌唱大赛?  我不禁想起女儿四岁时的事情:那
期刊
桃园的大院子里有许多孩子。  跟我最要好的是李大娘家的“奸臣”。奸臣和我同校同班,也十岁。因为老叫外号儿,我现在怎么也想不起他的名字了。其实他那外号儿不是我取的,是邵大爷。  邵大爷的样子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戴着玻璃片特别厚的近视镜,老穿着一件灰色长衫,人又细又高。他爱唱京戏,恰好我爸爸喜欢拉京胡,所以晚饭以后他俩常搬了凳子坐到院子里,一个拉一个唱。我也有时候被他们唤去,唱一段《甘露寺》,就是那段
期刊
农历九月初九,即重阳节这天,毛南族的村落尤为热闹,家家户户把刚收获的南瓜都搬了出来,仔细从中挑出最大、最圆、色泽最好的南瓜,然后抱着它急急忙忙赶往村长家。怎么回事?咱们赶紧去看看吧!  远远地就可以看到,村长家的院子里人头攒动,大家纷纷把自家南瓜做上标记,放到指定位置。这是要干什么?  原来,今天是毛南族一年一度的南瓜节。与往年一样,人们一大早就把精心挑选的南瓜聚集到村长家中,准备竞选“南瓜王”。
期刊
鍾书的“痴气”书本里灌注不下,还洋溢出来。我们在牛津时,他午睡,我临帖,可是一个人写写字困上来,便睡着了。他醒来见我睡了,就饱蘸浓墨,想给我画个花脸。可是他刚落笔我就醒了。他没想到我的脸皮比宣纸还吃墨,洗尽墨痕,脸皮像纸一样快洗破了,以后他不再恶作剧,只给我画了一幅肖像,上面再添上眼镜和胡子,聊以过瘾。回国后他暑假回上海,大热天女儿熟睡(女儿还是娃娃呢),他在她肚子上画一个大脸,挨他母亲一顿训斥,
期刊
当我们从射击场回来的时候,看到冰缝里不断地有鲸鱼游过。仪器记录到的从冰下游过的鲸鱼,就更多了。但是,北极熊的威胁,却给人们的心头蒙上了一层不祥的阴影,因为从望远镜里确实看到了一头很大的北极熊,就在不远的冰山之间转来转去。为了防备它的突然袭击,格瑞格嘱咐大家要多加小心,一个人单独活动时,一定要带好枪。  四月的北极,天特别长,夜特别短,太阳落到地平线以下,打一个盹儿,很快又升起来了。我在台子上站了十
期刊
“嫦娥”奔月  时间:2013年12月2日  嘿,看这里,静卧在勤务塔内的,就是咱们奔月的主角“嫦娥三号”。它可不是什么神话中的仙子,而是一台实实在在的登月探测器。  说起嫦娥,话自然就长了。作为一名中国人,嫦娥奔月的神话,谁人不知,谁人不晓?它可是代表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的登月梦想啊。这不,中国的月球探测工程,自然而然地就以“嫦娥”来命名了。  “嫦娥三号”的两位“姐姐”,“嫦娥一号”和“嫦娥二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