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需而“微”

来源 :化学教与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h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我们的生活伴随微博、微信等一系列“微”事物逐步进入“微”时代,“微课”也在引领教育“微”时代的到来。作为广大微课粉丝中的一员,我在初中化学的教学中,牢牢把握住因需而“微”的原则,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践探索,取得了一些初步的经验和成果。
  关键词:微课;初中化学;教学;实验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07-0032-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5.07.011
  今天,你“微”了吗?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电影、微杂志、微旅行……“微”事物如雨后春笋般登上互联网舞台,让现代中国悄然进入了一个“微”时代。随着移动通讯技术、社交媒体以及以开放、共享为理念的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蓬勃发展,人们之间的交流与学习形式多样、快捷高效,与微博、微信等被广泛应用的社会性工具软件一样,微课(或称作“微课程”)应运而生[1]。它已逐渐成为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热点和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建设重点,并伴随“翻转课堂”、“电子书包”、“可汗学院”、“混合学习”等教学改革项目的开展,受到广大师生的高度关注与追捧[2]。
  一、微课理解
  “微课程”(Microlecture),最早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于2008年秋首创的,是指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形成的、以移动学习或在线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3]。这一概念引入国内后,一些专家学者对其进行了改造与完善。其中,最早提出微课概念的是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的胡铁生老师[4],他指出微课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教师针对某个知识点(如重点、难点、考点、疑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实验、任务、主题等) 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微课既不同于传统单一的课件、教案、课例等资源类型,又是在传统教学资源基础上继续和发展的一种新的资源类型和应用方式[2]。这种新兴的课程形式具有以下四个显著的特点:短即教学活动时间短、精即教学内容精炼、小即课程资源容量小、悍即资源应用面广。
  二、微课实践
  早在读研期间,我就对新兴的“微课”情有独钟,有过自己的思考与摸索。毕业工作后,我当然希望微课能助我一臂之力,成为我的教学亮点。由于初三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活泼好动且注意力难以长时间保持集中,这样简短的时间正符合他们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但初三的学生面临中考,有着巨大的升学压力,能用于微课学习的时间较少,而且他们这个年龄段自我约束能力弱,会假借微课学习上网聊天或游戏。所以,频繁的微课学习并不适合他们。出于上述情况,在综合考虑学生、学科、时间和内容等因素后,我发现只有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需求,合理使用微课,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需而“微”,让我在初中化学的教学中有了许多大胆创新的实践。
  1. 因激发兴趣而“微”
  初中化学的学习是在初三学段开始的,因为此时学生在心理上和知识储备上都已具备了学习化学的条件。并且该年龄段的学生正处在好奇心很强的时期,他们对很多化学问题充满了好奇,渴望了解更深的化学知识。如何在初二升入初三的暑假抓住他们的好奇心,激发起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是抢夺先机的重要一步。三节微课就能轻松地提前把新执教的初三学生牢牢抓在手心,让他们对化学新课程的学习充满兴趣与渴望。
  2. 因适合课型而“微”
  微课的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是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它反映了微课是要集中表现或传递给学习对象什么样的内容,所以并不是什么内容都适合制成微课。初中化学是学生接触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学科的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弱,更大程度上依赖于老师的引导。结构庞大的知识体系、对逻辑思维和学科素养要求高的课题、书本中大量的课堂演示或学生分组实验,这些都需要传统的课堂教学来完成,就不适宜采用微课的形式。而两本书的教学任务重且时间紧,如果能从中精选出合适的课题让学生在家通过微课自主学习来完成的话,那就能实现教育效益的最大化。
  自主学习微课案例:第四单元课题1“爱护水资源”
  [设计意图]
  该课题从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展现水与人类的关系、世界和我国的水资源概况、水的污染和防治等问题,内容简单且易于学生接受。在教研组集体备课的时候,通常这一块内容有两种处理形式,一种是课堂上花10分钟左右带领学生把书本知识浏览一遍,另一种是直接让学生阅读课本自学完成。无论哪一种形式,学生的参与意识都不高,知识层面的掌握不到位,同时学生的爱水、节水意识没有得到加强。尽管本课题从教学目标到教学内容都是非学科性的,但在水的素质教育教学中却又都是题中必有之义。
  [学习任务]
  结合书本P68-73,在观看完微视频后,完成《自主学习与测评》P53-55和评价问卷。
  [设计流程]
  [评价问卷]
  ①你是否喜欢这种微课自主学习的模式?
  A.喜欢 B.还好 C.不喜欢
  ②通过微课学习,是否对《爱护水资源》这一课题的学习效果有明显帮助?
  A.效果显著 B.效果一般 C.没有效果
  ③学习完微课,结合书本,你是否能顺利完成《自主学习与测评》P53-55上的题目?   A.顺利完成 B.少量不会 C.很多不会
  ④在后续学习中,你还希望有类似的微课学习吗?
  A.希望有 B.无所谓 C.不希望有
  ⑤你会制作微课吗?
  A.擅长 B.略懂 C.不会
  [学习反馈]
  [反馈评价]
  对于这种直观的动画,学生们都聚精会神观看,也非常喜欢这种形式,课堂气氛好。
  [自我反思]
  在两本书中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如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氯化钠和蔗糖溶于水、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等。借助于动画模拟的微课,都有助于突破这些难点,易于学生理解。
  课外微课案例:金属与酸反应的图像题解析
  [设计意图]
  在学习第九单元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时,金属与酸反应的图像题是一个难点,学生初学非常吃力,大部分同学在听过一遍以后都表示不能理解。为了能让学生反复学习,微课是很好的助手。
  [反馈评价]
  在听到粉尘爆炸的巨响时,学生们都发出惊呼声,感叹小小粉尘的威力。
  [自我反思]
  虽然这样的实验只能以微课形式完成,但同样能给予学生们多种感官的刺激,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感受和惊叹化学的魅力。同样地,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自来水厂净水过程、蒸馏水的制备、海水晒盐等实验也可以使用微课。
  课外实验微课案例:淬火和回火
  [设计流程]
  [反馈评价]
  大部分同学表示该微课的指导意义很大,学习后能顺利完成淬火与回火的实验。其中,有三个同学合作把该实验与物理相结合,拍成了视频,令人称道。
  [自我反思]
  书本中出现的自制简易净水器、石墨导电实验、生成炭黑的实验、自制白糖晶体、自制汽水、鲜花变色、制作叶脉书签、有关保鲜膜的实验和自制酸碱指示剂等课外实验都可在微课的指导下让学生在家尝试。实践证明,微课给学生搭设了课外实验的平台,让他们在广阔的化学家庭小实验中遨游,收获探究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
  5.因创新作业而“微”
  传统的化学寒假作业,无非是要求学生完成一定的试卷来巩固第一学期学习的九个单元,同时预习第十至十二单元。面对这样的作业要求,学生抵触心理强,完成效果不好。要想提高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就需要老师创新作业形式,布置学生易于接受的特殊作业。   作业微课案例:第十二单元 化学与生活
  [设计意图]
  在“爱护水资源”微课自主学习的评价问卷中初步了解到有三分之一的学生会制作微课,加之“化学与生活”整个单元的三个课题都比较简单,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所以可以尝试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完成微课制作。这样有新意的作业可以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创新作业]
  班级学生自由分成三组,分别完成第十二单元三个课题的微课制作,在2014年2月8日之前传入班级化学邮箱,以供同学们下载预习,并完成评价问卷。
  [评价问卷]
  ①你是否喜欢这种作业形式?
  A.喜欢 B.还好 C.不喜欢
  ②在制作微课过程中,小组间是否有分工合作?
  A.全部参与 B.部分参与 C.个人独立完成
  ③三个课题中,你最喜欢哪一节微课?
  A.课题一 B.课题二 C.课题三
  ④通过这些微课的学习,是否对你第十二单元的预习效果有明显帮助?
  A.效果显著 B.效果一般 C.没有效果
  ⑤你更关注微课的哪一方面?
  A.画面质量 B.内容设计 C.语言讲解
  [作业反馈]
  [自我反思]
  学生合作完成的三个课题的微课,令人惊喜的是,质量都高于我平时所制作的微课,由此可见学生们信息技术水平不同一般,同时微课中的知识点覆盖面高,足见学生们都经过了认真的预习。从数据统计可以看出,这样的作业不仅受到了学生们的喜爱,更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
  6. 因巩固知识而“微”
  初中化学短短一年的教学就要面临中考,课时非常紧张。即使这样,在任教之初,我还是坚持单元复习。可是每次复习时,学生参与意识不高,这样不仅浪费课时,也起不到好的复习效果。于是,我将原本的复习课件做成微课,帮学生把每个单元的主干知识进行梳理,以学生填空为主,最后辅之以精选练习并进行讲解。做好的微课就放置在家长群中,由家长督促学生进行微课的复习,不仅赢得了家长与学生的交口称赞,也提高了学生的复习效果。
  复习微课案例: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设计流程]
  [反馈评价]
  在学生微课复习后,又收到了上述那位质疑家长的校信通,这一次他是这样发的:老师,您好!非常感谢您的认真负责,这种形式的复习极好地巩固了孩子的基础知识。您每次校信通及时提醒家长亲自看护孩子进行微课复习,避免了孩子们贪恋网络,浪费时间。真心感谢!
  [自我反思]
  这样的微课复习不仅节约了课时,也调动了学生的复习积极性。在后续的期中期末等大考前也同样可以使用微课帮助学生梳理考点。
  三、微课展望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以其短小精悍的优点迅速在中国的教育界占据一席之地,于师于生而言,都是一种全新的机遇与挑战。微课虽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课堂教学,但它也绝对不仅仅是从属和延伸的角色。只有当我们每个老师正确认识微课与自己学科教学的关系,让它们真正成为携手教改的知己时,这样才能实现教育利益的最大化。
  就我个人而言,微课在我教学中的实践才刚刚起步,还需要不断地去摸索与改进,从而构建信息技术下的初中化学高效课堂。但只要牢牢把握住因需而“微”这个原则,我相信我的化学微课实践之路会越走越宽,越行越好!
  参考文献
  [1] 徐靖程. 微课,开启教育“微”时代[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9
  [2] 胡铁生. 微课一种新的课堂表现形式[J]. 小学教学设计(语文),2014,(6):4-5
  [3] 梁乐明等. 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 开放教育研究,2013,(1) :65-73
  [4] 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 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其他文献
摘要:化学观念的转变需要学习者在对化学知识本身、化学学科特征以及化学学习过程进行反思的基础上完成,难以用量化的标准去衡量。而SOLO分类理论作为一种质性的评价方法则可以对于观念建构的教学起到很好的指导意义。该研究尝试寻找SOLO分类理论与化学观念转变的契合点,以“高三化工生产流程专题复习——七水硫酸亚铁的应用及制备”为例,按照SOLO分类理论的五个层次设计课堂教学的环节,进行化学观念建构的教学实践
摘要: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如何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充分发挥化学学科的优势与特点开展化学教学,让不一样的学生学习不一样的化学,值得每一位化学教师去静心思考、精心设计和潜心研究。  关键词:教育的目的;艺术特长生;教学线索;融合;衍生  文章编号:1008-0546(2017)04-0066-04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
I liked being a mess. The desk that should have been clear so I could do my homework was always besieged1 with bowls of cereal and spoiled milk, old magazines, and Post-it notes I had forgotten to rem
摘要:以“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为例,从“问题先导”、“图像整合”、“知识应用”三方面入手,促成学生知识内化、能力培养和观念发展,追求更新、更高、更广、更灵活的学科视角去审视化学知识、努力创生“量变到质变”的复习课堂。  关键词:复习课;化学观念;化学键;量变与质变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11-0055-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
文章编号:1008-0546(2011)09-0081-01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1.09.039    《硅酸盐矿石和硅酸盐产品》这部分内容,在高中化学教材中并不能算是重点,许多教师对这节内容的处理都是作一个简单介绍,而周健老师的上课,让我们共同尝试、体验了一次全新的学习形式和过程,让学生和听课教师经受了一次艺术
The Earth has two pole1 areas, the South Pole (Antarctica) and the North Pole (the Arctic). Besides being on the opposite sides of the Earth, South Pole and North Pole hav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
摘要:文章以江苏省2016年学业水平测试化学学科的测试卷为例,说明无论是高考还是学业水平测试,命题者已经在引导一线老师们重视“高中化学核心素养”,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的培养,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  关键词:学业水平测试;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应试教育;素质教育;知识迁移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7—0082~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
Li Hong is my best friend.  She is a hard-working student. And she learns things quickly. She does well in all her lessons. She knows a lot about Chinese history. She can write good articles.  She lik
一项最新研究表明,失去嗅觉和味觉可成为某人是否感染COVID-19的最清晰的提示之一。  研究人员从大约250万英国人和17万美国人处收集到信息,这些人在3月24日到4月21日期间登录过一个智能手机APP报告他们是否感觉良好,或者正在经历病症。  某些APP的使用者也对导致COVID-19的SARSCoV-2试剂盒诊断测试结果进行了报告。在6400名被诊断为病毒阳性的英国居民中,接近65%的人将失
There is good news for fans of the Star Wars movies. There will be another episode1. It will be the ninth film to be made. The name of the new Star Wars movie was announced in Chicago. It is called 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