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教学是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展开的,问题设计的质量决定着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 本文从教学实例出发,针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问题设计作了简要的理论分析,并提出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四种优化方法,以期在今后的教学中,用问题设计这把“金钥匙”更好地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锁、智慧之门,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数学教学;问题设计;优化方法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下的“问题教学”模式都有一个基本的前提,那就是问题设计. 问题设计的质量决定着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思维品质的提高.但是,现在有些数学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走入了误区:有的为了片面追求新理念,衍生课堂作秀的噱头,穿上探究式、启发式的漂亮外衣,把“满堂灌”变成“满堂问”;有的问题设计难易不当,内容空泛,缺乏思考价值;有的过于繁琐凌乱,没有主次轻重,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堂课下来,表面上轰轰烈烈,实质收效甚微. 因此,有必要对问题设计进行优化,更好地调动学生学好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锁、智慧之门,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依据课标、切合教材,使问题设计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优化课堂问题设计,首先必须从认真解读课标和教材开始. 好的问题来自于对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的深入思考、透彻领会、精心提炼和确切表达. 经过精心设计出来的问题,必然目标明确、主题鲜明、重点突出,具有较好的针对性和适度性,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
例如,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问题设计前,笔者在根据课程标准吃透教材和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将有针对性的问题整合到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然后引导他们有效地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做数学的乐趣. 具体设计如下:
(1)我们知道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那么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什么?如何验证你的猜测?
(2)以反比例函数y=为例,画图象的三个步骤是什么?列表时应注意什么?
(3)如何把你所描的点连结起来呢?请尝试一下.
图1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双曲线
(4)点(1,6)和(-1,-6)能连起来吗?为什么?
(5)很多同学把相邻两点之间用线段连结,这种做法对吗?怎样来验证?提示:还可以找到满足解析式的点(1.2,5)、(1.5,4),描出来看一看这两点在连结点(1,6)和点(2,3)的线段上吗?那么怎样连结呢?多媒体演示画图的过程,并强调用平滑的曲线顺次连结,及两个分支共同组成的图象,称之为双曲线.
(6)议一议:你认为在画反比例函数图象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7)试一试:y=-点图象应在什么象限?你能画出它的图象吗?
(8)比一比:双曲线y=和 y=-有何共同特征?它与一次函数图象有何不同?
这些问题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体现教材的重点、难点,既让学生知道图象是什么,又让学生知道为什么是这样.
循序渐进、层层深入,使问题设计具有启发性和层次性
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知识间递进的建构过程. 问题设计的目的主要在于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 问题的设计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推进、环环相扣,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例如,证明梯形中位线定理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对此笔者是这样处理的:
图2
(1)本题结论与哪个定理的结论比较接近?
(2)能否把梯形的中位线EF转化为某个三角形的中位线呢?
(3)已知E是AB的中点,能否使F成为以A为端点的某条线段的中点呢?可以考虑添加怎样的辅助线?(连结AF,并延长AF交BC的延长线于G)
(4)能否证明EF是△ABG的中位线?如果是,关键在于证明什么?
(5)通过什么数学工具可以证明AF=FG?
教师通过新旧知识的结合点来设计问题,使学生处于“心求通而不解,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达到激发学生积极地进行思维活动的目的. 这些问题环环相扣、层层展开,学生在教师的逐步启发下解决了课堂的重点、难点,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训练.
灵活善变、巧选角度,使问题设计具有开放性和思维性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数学问题设计,要在向学生展示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中,使学生不断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掌握数学最本质属性,形成良好思维品质.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具有开放性,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打开思维,让学生乐于思考.
日常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立足教材,精选教材中典型的例题、习题,善于变式思考,对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思维训练.通过设置一题多解,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用不同的方法去尝试,培养学生思维的开阔性,训练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通过一题多变,变化命题形态、变化图形位置等,帮助学生透过表面现象洞察问题实质,训练学生思维的变通性.通过一题多用,改变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对命题进行充分的挖掘和延伸,培养学生思维的互逆性,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动态生成、留有空间,使问题设计具有延伸性和挑战性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一方面要求教师进行课前预设,另一方面要追求课堂的动态生成.问题的设计不局限于教材本身,而要结合所学知识有所拓展,超越教材提出一些与教材有一定联系的问题.在问题设计时,或将学习引向深入,揭示其数学本质;或引发一些新的思考,留下一定的思维空间,让数学教学达到韵味无穷的境界.
例如,“一个多边形除一个内角外,其余内角的和为1 000°,问这个多边形是几边形?这个内角为多少度?”讲评这一道习题时,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一些学生想到设这个多边形是n边形,这个内角度数为x,根据题意列出方程(n-2)•180°-x=1 000°(*),接下来怎么办?经过讨论后,一位学生回答:列出不等式组(n-2)×180°>1 000°,(n-2)×180°<1 000°+180°,笔者表扬了这位学生由方程联想到不等式的想法,并追问他为什么. 他思考片刻说:因为这个内角0°<x<180°,…,接着他求出了n的取值范围,又因为n是正整数,所以n=8,代人方程(*)可得x=80°. 他一气呵成,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笔者顺势也把预设作了交流: x=(n-2)•180°-1 000°,0°<x<180°,则0°<(n-2)•180°-1 000°<180°.正当大家高兴之时,中间发出一个声音:“由方程(*)直接可得出n=8,x=80°.” 笔者赶紧问:“你怎么做出来的?”“猜的”. 他显出把握不大的样子,这时笔者顺水推舟,希望学生能联想到二元一次不定方程的正整数解.于是鼓励他继续,“我是把n=1、2、3、……代入方程(*)尝试,当n=8时,恰好x也是整数.” 笔者拍案叫绝,“这个尝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求方程(*)的——”笔者故意拉长话气,“正整数解.” 这时教室里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大家把目光投向中间的那位同学. 由学生共同参与动态生成的课堂,才是最精彩的课堂.
问题设计是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灵魂,问题优化设计是数学教学的一把“金钥匙”. 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潜心研究、不断实践,就一定能把握好数学课堂问题设计这门艺术,让数学课堂焕发新的活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问题设计;优化方法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下的“问题教学”模式都有一个基本的前提,那就是问题设计. 问题设计的质量决定着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思维品质的提高.但是,现在有些数学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走入了误区:有的为了片面追求新理念,衍生课堂作秀的噱头,穿上探究式、启发式的漂亮外衣,把“满堂灌”变成“满堂问”;有的问题设计难易不当,内容空泛,缺乏思考价值;有的过于繁琐凌乱,没有主次轻重,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堂课下来,表面上轰轰烈烈,实质收效甚微. 因此,有必要对问题设计进行优化,更好地调动学生学好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锁、智慧之门,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依据课标、切合教材,使问题设计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优化课堂问题设计,首先必须从认真解读课标和教材开始. 好的问题来自于对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的深入思考、透彻领会、精心提炼和确切表达. 经过精心设计出来的问题,必然目标明确、主题鲜明、重点突出,具有较好的针对性和适度性,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
例如,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问题设计前,笔者在根据课程标准吃透教材和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将有针对性的问题整合到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然后引导他们有效地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做数学的乐趣. 具体设计如下:
(1)我们知道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那么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什么?如何验证你的猜测?
(2)以反比例函数y=为例,画图象的三个步骤是什么?列表时应注意什么?
(3)如何把你所描的点连结起来呢?请尝试一下.
图1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双曲线
(4)点(1,6)和(-1,-6)能连起来吗?为什么?
(5)很多同学把相邻两点之间用线段连结,这种做法对吗?怎样来验证?提示:还可以找到满足解析式的点(1.2,5)、(1.5,4),描出来看一看这两点在连结点(1,6)和点(2,3)的线段上吗?那么怎样连结呢?多媒体演示画图的过程,并强调用平滑的曲线顺次连结,及两个分支共同组成的图象,称之为双曲线.
(6)议一议:你认为在画反比例函数图象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7)试一试:y=-点图象应在什么象限?你能画出它的图象吗?
(8)比一比:双曲线y=和 y=-有何共同特征?它与一次函数图象有何不同?
这些问题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体现教材的重点、难点,既让学生知道图象是什么,又让学生知道为什么是这样.
循序渐进、层层深入,使问题设计具有启发性和层次性
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知识间递进的建构过程. 问题设计的目的主要在于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 问题的设计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推进、环环相扣,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例如,证明梯形中位线定理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对此笔者是这样处理的:
图2
(1)本题结论与哪个定理的结论比较接近?
(2)能否把梯形的中位线EF转化为某个三角形的中位线呢?
(3)已知E是AB的中点,能否使F成为以A为端点的某条线段的中点呢?可以考虑添加怎样的辅助线?(连结AF,并延长AF交BC的延长线于G)
(4)能否证明EF是△ABG的中位线?如果是,关键在于证明什么?
(5)通过什么数学工具可以证明AF=FG?
教师通过新旧知识的结合点来设计问题,使学生处于“心求通而不解,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达到激发学生积极地进行思维活动的目的. 这些问题环环相扣、层层展开,学生在教师的逐步启发下解决了课堂的重点、难点,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训练.
灵活善变、巧选角度,使问题设计具有开放性和思维性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数学问题设计,要在向学生展示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中,使学生不断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掌握数学最本质属性,形成良好思维品质.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具有开放性,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打开思维,让学生乐于思考.
日常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立足教材,精选教材中典型的例题、习题,善于变式思考,对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思维训练.通过设置一题多解,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用不同的方法去尝试,培养学生思维的开阔性,训练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通过一题多变,变化命题形态、变化图形位置等,帮助学生透过表面现象洞察问题实质,训练学生思维的变通性.通过一题多用,改变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对命题进行充分的挖掘和延伸,培养学生思维的互逆性,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动态生成、留有空间,使问题设计具有延伸性和挑战性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一方面要求教师进行课前预设,另一方面要追求课堂的动态生成.问题的设计不局限于教材本身,而要结合所学知识有所拓展,超越教材提出一些与教材有一定联系的问题.在问题设计时,或将学习引向深入,揭示其数学本质;或引发一些新的思考,留下一定的思维空间,让数学教学达到韵味无穷的境界.
例如,“一个多边形除一个内角外,其余内角的和为1 000°,问这个多边形是几边形?这个内角为多少度?”讲评这一道习题时,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一些学生想到设这个多边形是n边形,这个内角度数为x,根据题意列出方程(n-2)•180°-x=1 000°(*),接下来怎么办?经过讨论后,一位学生回答:列出不等式组(n-2)×180°>1 000°,(n-2)×180°<1 000°+180°,笔者表扬了这位学生由方程联想到不等式的想法,并追问他为什么. 他思考片刻说:因为这个内角0°<x<180°,…,接着他求出了n的取值范围,又因为n是正整数,所以n=8,代人方程(*)可得x=80°. 他一气呵成,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笔者顺势也把预设作了交流: x=(n-2)•180°-1 000°,0°<x<180°,则0°<(n-2)•180°-1 000°<180°.正当大家高兴之时,中间发出一个声音:“由方程(*)直接可得出n=8,x=80°.” 笔者赶紧问:“你怎么做出来的?”“猜的”. 他显出把握不大的样子,这时笔者顺水推舟,希望学生能联想到二元一次不定方程的正整数解.于是鼓励他继续,“我是把n=1、2、3、……代入方程(*)尝试,当n=8时,恰好x也是整数.” 笔者拍案叫绝,“这个尝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求方程(*)的——”笔者故意拉长话气,“正整数解.” 这时教室里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大家把目光投向中间的那位同学. 由学生共同参与动态生成的课堂,才是最精彩的课堂.
问题设计是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灵魂,问题优化设计是数学教学的一把“金钥匙”. 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潜心研究、不断实践,就一定能把握好数学课堂问题设计这门艺术,让数学课堂焕发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