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倡导探究性学习是生物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其目的是让学生参与和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其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他们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和交流的能力。
在平常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也开展了多种多样的科学探究活动。有的是在课堂上完成的,例如: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探究花生果实长度的差异等。有的是由兴趣小组的成员在课后完成,然后在课堂上向同学们展示讲述的,例如: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探究菜青虫的取食行为;探究蚂蚁的通讯等。
学生对这类探究活动十分感兴趣,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我一直希望能尝试一次没有老师的协助,由自己独立完成的探究活动。机会终于来了,在一天的生物课上,老师讲到了动物的运动和行为,课本上也设置了3个相关的探究活动,分别是探究菜青虫的取食行为,探究动物的绕道取食和探究蚂蚁的行为。老师建议同学们选择其中1个在课后自主探究,1周后课堂上汇报结果,于是我选择了探究蚂蚁的通讯。
在进行实验之前,我对于这个“探究活动”的认识十分浅薄。我觉得这应该是个十分轻松的实验,不需要耗费多少的时间与心力,书本上的步骤和知识也一定是准确无误的。所以我需要做的只是按照书上的提示准备好材料,然后按照书上设计好的步骤一步一步做下去,自然会得到一个正确的结论。
带着这样的想法,我开始了第一次尝试。一天中午,我带着一小包饼干屑和几块细长、轻薄的纸片来到了事先挑选好的实验地点——一栋高楼背后的一株大树下。在树下有比较大的蚁穴。首先,我在离蚁穴约15~25cm的位置撒下一些饼干屑,然后将纸条铺在饼干屑面对蚁穴的地方,由于风会吹走这些纸片,我就用几颗小石子把它们固定住了。我最初的设想是经过几分钟蚂蚁都会踏上纸片向饼干屑爬去,为引诱蚂蚁爬上纸片,我又在纸片上撒上饼干屑。可蚂蚁并没有爬上纸片。由于这种情况,蚂蚁没有在纸片留F气味,探究活动无法继续,我的第一次尝试宣告失败了。
这次失败后,我想到了很多,原本浅薄的认知也改变了,也真正认识到探究活动并不如我想象中的轻松,书本上的知识和步骤在面对实际情况时也不完全是准确无误的。因为探究活动中有许多情况是书本上没有提到,只有在自己实施时才会发现。这些在实际中产生的问题是无法通过照搬课本去解决,必须通过自己去查找资料,去寻找方法才能解决的,细心、耐心、严谨和认真是探究性活动中的要素。经过与老师的商讨后,我决定稍改动计划后再一次尝试看看。
这次我准备了一些已经切成碎块的雪梨和苹果,还有2张纸片,这些纸条已事先用糖水浸泡过,并且比第一次所选用的纸片更加薄。我的想法是纸片如此薄,又用石子固定在地面上,便不会成为蚂蚁的障碍。我的设想是蚂蚁会沿着糖水和味道爬上纸片,通往设置碎雪梨和苹果的地方。用糖水浸泡过的纸条对蚂蚁的吸引力果然很强,纸片刚刚铺好,一只蚂蚁就踏上纸片,陆陆续续越来越多的蚂蚁也爬上了纸片,接着我把蚂蚁爬过的纸条裁剪成小块的纸片,再将这些小纸片铺成一个圆形,并在圆形的中间放置了几块水果。接下来出现的情况让我十分高兴。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双眼紧紧地盯着蚁穴。果然,有几只蚂蚁很快地踏上了纸片绕着那个纸片铺成的圆圈不停地爬着,有的爬了七八圈才发现不对劲,朝中间爬去,有的则绕着圆圈爬了二十几圈。第二次尝试成功了。
由这次的成功,我推出了结论:蚂蚁是根据气味进行交流,它们沿着气味前进。
可为什么第一次尝试会失败了呢?
我的理解是蚂蚁是依靠气味进行交流的,在第一次尝试中,蚂蚁将纸片当成了障碍。第二次尝试中纸片有糖水的味道,吸引蚂蚁随着气味踏上纸片向水果爬去。由于蚂蚁在纸片上留有气味,导致它们以自己留下的味道作导向,一直沿着纸片爬,因而一直在绕圈。
通过这次探究活动,我认识到了很多以往被我忽略掉的事情,让我对生物知识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培养了我的动手能力。在没有亲自参与探究活动之前,我的学习方式总是死记硬背,可在参与了探究性活动之后,我明白动手能力是一个人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特别是将抽象的知识化转化为实际知识的时候,一个人动手能力的强弱便决定了他的成败。我的学习方式也由死板的记忆转变成主动探索知识,通过实践去理解书上一些特别抽象的内容,在实践的过程中扩展了我的知识,同时也获得丰富的课外知识。我也清楚地认识到,书本上的知识是固定的,仅仅掌握概念是无法将知识学透彻的。只有自己动手去尝试,去发现问题,解决难题,灵活地运用知识,才真正学到了知识。通过这次经历,我了解到学习并不是一味地照搬照套课本,而是自己主动开展探究活动。这样学生才会有更大的学习空间。这次探究充分调动了我的学习的热情,提高了参与的积极性。
同时我更加钦佩科学家们。一个小小的实验尚有如此繁琐的工作,更何况那些复杂的高科技实验呢。就像袁隆平教授,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仍然几十年如一日地研究着杂交水稻;还有那些埋头进行学术研究的科学家们,他们是多么地让人钦佩啊!现在的学习与科学家们的学术研究相比是十分微不足道的,我要学习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将每一门知识学懂、学透。
(指导教师:叶治平)
在平常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也开展了多种多样的科学探究活动。有的是在课堂上完成的,例如: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探究花生果实长度的差异等。有的是由兴趣小组的成员在课后完成,然后在课堂上向同学们展示讲述的,例如: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探究菜青虫的取食行为;探究蚂蚁的通讯等。
学生对这类探究活动十分感兴趣,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我一直希望能尝试一次没有老师的协助,由自己独立完成的探究活动。机会终于来了,在一天的生物课上,老师讲到了动物的运动和行为,课本上也设置了3个相关的探究活动,分别是探究菜青虫的取食行为,探究动物的绕道取食和探究蚂蚁的行为。老师建议同学们选择其中1个在课后自主探究,1周后课堂上汇报结果,于是我选择了探究蚂蚁的通讯。
在进行实验之前,我对于这个“探究活动”的认识十分浅薄。我觉得这应该是个十分轻松的实验,不需要耗费多少的时间与心力,书本上的步骤和知识也一定是准确无误的。所以我需要做的只是按照书上的提示准备好材料,然后按照书上设计好的步骤一步一步做下去,自然会得到一个正确的结论。
带着这样的想法,我开始了第一次尝试。一天中午,我带着一小包饼干屑和几块细长、轻薄的纸片来到了事先挑选好的实验地点——一栋高楼背后的一株大树下。在树下有比较大的蚁穴。首先,我在离蚁穴约15~25cm的位置撒下一些饼干屑,然后将纸条铺在饼干屑面对蚁穴的地方,由于风会吹走这些纸片,我就用几颗小石子把它们固定住了。我最初的设想是经过几分钟蚂蚁都会踏上纸片向饼干屑爬去,为引诱蚂蚁爬上纸片,我又在纸片上撒上饼干屑。可蚂蚁并没有爬上纸片。由于这种情况,蚂蚁没有在纸片留F气味,探究活动无法继续,我的第一次尝试宣告失败了。
这次失败后,我想到了很多,原本浅薄的认知也改变了,也真正认识到探究活动并不如我想象中的轻松,书本上的知识和步骤在面对实际情况时也不完全是准确无误的。因为探究活动中有许多情况是书本上没有提到,只有在自己实施时才会发现。这些在实际中产生的问题是无法通过照搬课本去解决,必须通过自己去查找资料,去寻找方法才能解决的,细心、耐心、严谨和认真是探究性活动中的要素。经过与老师的商讨后,我决定稍改动计划后再一次尝试看看。
这次我准备了一些已经切成碎块的雪梨和苹果,还有2张纸片,这些纸条已事先用糖水浸泡过,并且比第一次所选用的纸片更加薄。我的想法是纸片如此薄,又用石子固定在地面上,便不会成为蚂蚁的障碍。我的设想是蚂蚁会沿着糖水和味道爬上纸片,通往设置碎雪梨和苹果的地方。用糖水浸泡过的纸条对蚂蚁的吸引力果然很强,纸片刚刚铺好,一只蚂蚁就踏上纸片,陆陆续续越来越多的蚂蚁也爬上了纸片,接着我把蚂蚁爬过的纸条裁剪成小块的纸片,再将这些小纸片铺成一个圆形,并在圆形的中间放置了几块水果。接下来出现的情况让我十分高兴。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双眼紧紧地盯着蚁穴。果然,有几只蚂蚁很快地踏上了纸片绕着那个纸片铺成的圆圈不停地爬着,有的爬了七八圈才发现不对劲,朝中间爬去,有的则绕着圆圈爬了二十几圈。第二次尝试成功了。
由这次的成功,我推出了结论:蚂蚁是根据气味进行交流,它们沿着气味前进。
可为什么第一次尝试会失败了呢?
我的理解是蚂蚁是依靠气味进行交流的,在第一次尝试中,蚂蚁将纸片当成了障碍。第二次尝试中纸片有糖水的味道,吸引蚂蚁随着气味踏上纸片向水果爬去。由于蚂蚁在纸片上留有气味,导致它们以自己留下的味道作导向,一直沿着纸片爬,因而一直在绕圈。
通过这次探究活动,我认识到了很多以往被我忽略掉的事情,让我对生物知识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培养了我的动手能力。在没有亲自参与探究活动之前,我的学习方式总是死记硬背,可在参与了探究性活动之后,我明白动手能力是一个人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特别是将抽象的知识化转化为实际知识的时候,一个人动手能力的强弱便决定了他的成败。我的学习方式也由死板的记忆转变成主动探索知识,通过实践去理解书上一些特别抽象的内容,在实践的过程中扩展了我的知识,同时也获得丰富的课外知识。我也清楚地认识到,书本上的知识是固定的,仅仅掌握概念是无法将知识学透彻的。只有自己动手去尝试,去发现问题,解决难题,灵活地运用知识,才真正学到了知识。通过这次经历,我了解到学习并不是一味地照搬照套课本,而是自己主动开展探究活动。这样学生才会有更大的学习空间。这次探究充分调动了我的学习的热情,提高了参与的积极性。
同时我更加钦佩科学家们。一个小小的实验尚有如此繁琐的工作,更何况那些复杂的高科技实验呢。就像袁隆平教授,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仍然几十年如一日地研究着杂交水稻;还有那些埋头进行学术研究的科学家们,他们是多么地让人钦佩啊!现在的学习与科学家们的学术研究相比是十分微不足道的,我要学习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将每一门知识学懂、学透。
(指导教师:叶治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