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d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作为自然科学最基础的学科,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具有很强的概括性、抽象性和逻辑性,对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特别是在培养人的思维方面,具有其它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替代的特殊功能。数学教学很重要又常常在应试教育中被忽视的一点就是对学生学习兴趣与思维能力的培养。
  1.增加情感交流
  在工作中不难发现,学生们评价较高的教师除了授课能力强之外,普遍给学生留下了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印象。这与管理的严格和教师的威信并不冲突,“不怒而威”是约束学生遵守纪律、克服不良习惯的最好方式。
  所以,教师应热爱学生,在教学工作中增加情感投入,缩短师生距离,增进师生感情。处理好在课堂之外,在四十五分钟之外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方式,促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若是在课外对学生不闻不问,对成绩欠佳的学生甚至是挖苦打击、恶语相向,将会使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产生自卑情绪、逆反心理,对数学乃至对学习本身产生抵触。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数学教学过程不但是知识传授的过程,而且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
  2.注重激发兴趣
  (1)注重利用学生内在的好奇心。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出示恰如其分的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问题具有一定的难度,但并非高不可攀,经努力可以克服困难,但并非轻而易举;可以创造条件寻得解决问题的途径,但并非一蹴而就。这样的问题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因好奇而学,因兴趣而学,自觉地去尝试解决问题。
  (2)注重课堂教学引导方法。教师应把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结合起来、创设生动形象、直观典型的情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大胆创设能让他们好奇的实际问题。如:在讲解乘方的时候,教师可让学生讨论:“一张足够大的纸,对折五十次后有多高?”在学生讨论后,老师再告诉他们结果。这时学生会觉得非常好奇。这样学生对学习乘方就会产生很大的兴趣。此外,还有语言激趣、变式激趣、活动激趣等。
  3.正确激励学生
  (1)正确评价学生。学生学习的态度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当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当他们提出正确的思路或计算方法后,应当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在教学实践中,从学生的眼神和表情可以看出,他们得到了极大的心理满足感。由此可见教师正确的评价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重要因素。美国电影《师生情》有这样一个片段:一位白人教师到黑人社区任教小学一年级,在第一节数学课中老师伸出五个手指问其中一名黑人孩子:“这是几个手指?”小孩憋了半天才答道:“三个。”老师没有指责他说错了,而是高兴地大声赞道:“你真历害,还差两个你就数对了。”教师一句赞赏的话,就缓和了学生的心理压力,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可见,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以表扬和鼓励为主,对每个问题、每个学生的评价不可轻易否定,不随便说“错”,避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还应承认学生数学学习的个体差异,积极地鼓励和肯定每个学生的每一进步。后进生往往对学习没有信心,没有动力,教师不应过多地指责他们不努力、不认真学,对他们既要晓之以理,又要注意发现他们的微小进步,予以鼓励,如告诉他们:“你并不笨,只要你能不断努力,一定会学得很出色。”只有进行正确、科学的评价,才能使学生从评价中受到鼓舞,得到力量,勇于前进。
  (2)善用成功激励。学习成功得到快乐的情绪体验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要使学生获得成功,教师必须设计好探索数学知识的台阶,包括设计好课堂提问和动手操作的步骤等,使不同智力水平的同学都能拾级而上,都能获得经过自己艰苦探索,掌握数学知识后的愉快情绪体验,从而得到心理上的补偿和满足,激励他们获得更多的成功。当学生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教师要适时、有效地帮助和引导学生,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感,树立自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特别是后进生容易自暴自弃、泄气自卑,教师要给予及时的点拨、诱导,如画出线段图帮助他们理解应用题、换个方式解释题意、举例类比等,半扶半放地让他们自己去走向成功。
  4.培养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即人们在认识过程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困惑的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并产生了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形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应用问题的良性循环状态,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具有了问题意识,学生就会意识到寻常现象的非常之处,“于不疑处有疑”,然后提出问题,这往往会帮助学生认识新领域和开拓新视角。
  教师要将学生看作是完整而又充满活力的人,要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鼓励学生。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认真倾听。要充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求知欲。要努力寻找学生提问中的闪光点并及时加以表扬和肯定,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与被尊重的快乐,进而养成爱提问的习惯。对于学生各种奇怪的想法,教师要客观、耐心地引导学生,同时营造出自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提出自己的疑问。
  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教学目的设置与学生的原有认知发生冲突但又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激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和探究欲望。情境的创设,教师可采用知识生活化、演示比较、故事诱思、图片操作、竞赛或游戏等方式,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喜闻乐见。
其他文献
在处理空间问题时,教师往往为了方便研究和简化讨论,把它转化为平面问题。在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又通常把平面上一些问题进行演变和推广,在空间深入研究,从中探索和发现平面、空间问题的内在联系。  先看一道常见的平面几何问题。  例1.正三角形ABC内任一点到三边距离之和等于正三角形的高。  证明:设正三角形ABC边长为a,正三角形内一点记为P,连PA,PB,PC,  这题
摘 要: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本文主要从思维氛围、数学思想方法、知识发生过程、质疑求异、变式训练和实践等方面探讨了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创造性思维能力 培养    现代社会,竞争加剧,为适应社会的发展,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创造性思维是人的思维中最可贵的一种思维品质,只有具有这种思维特点的人,才有可能成为社会主义现
一、对“概率”一章的整体把握  概率是近几年来高中数学新增内容之一,也是高考中的必考点。概率的内容更能容易体现数学的本原性,鲜活的概率的例题、练习题充分体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又对生活实践进行指导的数学广泛性。同时也极易通过学生熟知的现实例子,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用数学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很好素材。  二、新课标对本章内容的要求  本章的要求是对于随机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频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