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x5528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堂改革对高中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思想,学生的学习方式与师生在课堂中的地位和关系等都发生了较大的转变。本文在就课堂教学有效性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制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提出了构建高中英语有效课堂的建议和措施,以求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一、课堂教学有效性
  
  所谓课堂教学“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概言之,有效课堂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使用恰当的教学策略,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那么,新课程背景下的英语课堂教学,如何才叫“有效”呢?对这问题是见仁见智,常言道“教无定法”,但我认为新课程背景下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要让学生课前期待,课中积极参与,课后及时回归反刍;老师要课前积极准备,课中调动学生,课后及时跟踪。
  
  二、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现状及制约课堂教学有效性因素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的英语教学一直把英语作为一门知识来传授,课堂教学被看成是一个由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随着课改的深入,课程的话题内容变得较为新颖,对学生有较大吸引力,在一些课堂中,也常有出现“轰轰烈烈”的现象。但在课后,学生感觉收获不多,收益不大,而且课程设置的有些话题也会让一部分学生无话可说。教师在课堂上总是以自己的教为中心,找不到或不善于找互动点,课堂气氛沉闷。这样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在一定时期中适应了应试教育的需要,也会考出不少高分,但这些学生缺乏语言运用能力。
  基于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现状分析,笔者总结了如下几点制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1.课程设置新颖,但某些话题过难或要求过高;2.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3.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在升学压力下,得不到良性评价,自然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制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一)课前。1.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教师应做到:①提高学生自信心;②适当给予学生表现机会,促进学生“情感迁移”;③积极观察,使学生保持奋斗精神。2.设立适当的、实际的教学目标。教师应做到:①设定教学目标要考虑学生实际情况,对于较难话题或要求,应根据实际情况降低难度;②教学目标要考虑学生的发展;③教学目标要考虑学生的不同层次。3.课前布置学生预习任务,要求学生对课堂做好知识、语言储备,对已有准备的课堂充满期待。
  (二)课中。1.合理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不要盲目从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不能一味追求教学方式的新颖。2.注重课堂教学的科学性。课堂教学要遵循教学规律,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从易到难,从简到繁,循序渐进;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环环相扣,步步紧凑。3.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课后。1.及时反馈,有效评价。有效地教学活动需要有效的评价手段的支持。评价的主要功能是改进或形成,而不是鉴定或选拔,因此,对学生的评价要以激励为主。2.及时总结,收集教学反思。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在教学中进行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在教学后进行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
  
  四、总结
  
  新课程提倡要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而它的实施需要通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来体现。教师要在课前、课中和课后做好充分准备,适当调整教学目标,摒弃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给予适当评价,使有效教学的理念服务于我们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从而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其他文献
真正张扬性别意识的中国当代女性诗歌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浮出地表,其最鲜明和为人瞩目之处在于对女性自我的书写。这表现在身体写作、欲望叙事和对自我/女人在自然、时间及
传统的物理课堂教学基本上靠教师口授、板书、演示,这样易造成学生的脑细胞疲劳,经常是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而采用多媒体手段后,由于其声音和图象并茂的特色,生动有趣,使学生产生了无限的学习热情和动力。从现代教学改革的角度看,它能促进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平等”,使学生从被动的听讲者和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培养较强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