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实验探究与校园科技活动之比较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zxp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一点一面,延伸科技触角
  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我们一节课只能完成一个知识点的探究,而全校性的科技活动则可以通过项目的设置,对某个知识点展开一系列的活动。比如,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学习到的《看不见的空气》,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针筒的挤压,探究空气能否被压缩。对压缩空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只能通过图片介绍;而在科技活动中我们设计了各种利用压缩空气的活动项目,如:1.通过打气筒往管子里打气,当气压足够大时,会把管口的乒乓球挤压出来,打靶射击活动。学生可以通过观察连接的气压表看到管内的气压达到多少帕,球会飞出。2.也可以通过打气筒往装满水的可乐瓶打气,从瓶口冲出的水柱托起乒乓球翻滚旋转,瓶子里的气压越大,喷出的水柱越高,乒乓球翻滚得越快。既利用了压缩空气的原理,也利用了伯努利原理。
  某些活动项目还能综合多方面知识的运用,如我们设计的“吸盘射箭项目”,即利用了拉弓时产生的形变具有的弹力,也利用了箭头吸盘上靶的大气压力,还应用了瞄准时三点成一直线的光传播原理。还有利用热空气上升原理的项目“升空的塑料袋”综合了热量传递、冷热空气对流等方面的知识。
  知识从点到面,让学生能在活动中对已有的知识得到系统的认识,对同一科学原理在不同项目的应用得到思维的拓展。
  二、相辅相成,构建知识链条
  课堂探究活动掌握了的知识与方法可以在校园科技活动中加以应用。在课堂实验中,我们让学生经历科学家探索和验证科学结论的过程,能够从中培养他们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以及处理实际问题,与合作者交往的能力,而校园科技活动可以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方法得以应用,是科学学习的深化。比如,五年级上册学习的《有趣的磁现象》。通过课堂探究活动(磁铁靠近大头针、磁铁靠近磁铁)让学生总结出两个规律:(1)磁体的磁性分布位置(两极强中间弱);(2)同性磁极相互排斥,异性磁极相互吸引。
  书本拓展的知识也能在设计的科技活动中体现。如对电磁铁的应用方面,书本介绍的是上海的磁悬浮列车,而我们的科技活动器材中就有利用电磁感应现象呈现的磁悬浮陀螺,在通电的情况下,底盘与陀螺会产生相同的磁极,相互排斥,使陀螺悬浮在空中,学生则需要通过不断地尝试找到稳定陀螺的平衡点,否则它会反弹出来,掉落在地板上。通过活动的尝试,让学生能亲身体验磁悬浮的原理与应用,让他们在今后的理科学习中有一个初步的概念。
  三、张弛有别,丰富活动形式
  以我校开展过的科技活动为例,我们选六年级全体学生开展科普知识竞赛,有必答题和抢答题。涉及的知识面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如汽车的发明者、飞机的发明者、电话的发明者;也有马德保半球证明的大气压力、曹冲称象利用的浮力、苹果落地证明的万有引力;也有日常生活的家庭电路电压、干电池电压、蓄电池电压、手机锂电池电压、人体安全电压;还有胎生、卵生、哺乳类、爬行类、节肢动物的分类选择等。短时间的紧张比拼使每个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科普知识的普及水到渠成。
  校园的科技活动也同样有时间的要求,但相对于课堂的40分钟,它显得充裕,也能让学生有更多思考的空间。他们在每个活动项目排队的时候已经留心观察前者进行的情况,然后总结别人成功或失败的经验,轮到自己时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当然,科技活动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知识与方法,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这里并不是说后者优于前者,而是两者属于科技教育中两个不同的发展模式。
  四、单一多元,扩大受益范围
  1.科技活动参与的对象能面向广大师生
  近几年,许多学校都开展具有各种特色的科技活动,有科技制作比赛,桥梁承重比赛,海陆空模型、建筑模型的比赛、水火箭比赛等。目睹众多的比赛项目,我发现这项竞技性较强,器材设备要求较高的活动只能针对少部分学生,而且是长期训练的学生,不能面向大众,器材成本高昂,知识普及对象的范围有限,所以我们选择与课堂探究活动密切相关且更能贴近学生的学习的项目。
  校园科技活动作为普及型的大型学科活动,可以面向更多的学生,使每个孩子都有学习和体验的机会,我校连续几年都是分年级实施,效果良好。在活动中老师也参与其中,同台竞技,边赛边教,即学即用;老师不但是主导者,也是参与者,可以是合作伙伴,也可以是竞争对手,师生间的沟通更密切,现场引导更直接到位。
  2.课堂探究活动中学生可以是组长,科技活动学生可以是老师
  在我们开展的多个项目组成的校园科技活动中,我们可以安排每个项目由一到两个学生组成进行管理,这样既能减轻工作人员人手不够的压力,也能锻炼学生工作人员的管理水平和示范教学的能力。我们都知道,对于所学的知识:听过,可能会忘记;看过,能记住一部分;亲自做过,能牢牢记住;亲自教过,能深刻理解;所以让学生在科技活动中充当工作人员和小老师的角色,能使他们对该项目的原理深入理解。
  经历过多个学校科技活动的参与和指导工作,我们还可以用盖章领奖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每个项目的参与度。提前给每一位学生发一张本次科技活动项目表,每参与一项活动就给工作人员盖一个章,然后通过印章的数量领取一定的纪念品,能大大提高学生对每个项目参与度。
  通过科技活动提供给学生一个学有用武之地的活动平台,让他们知道学习不止是在课堂中,也可以在课外进行;也让他们知道许多事情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交往。总而言之,有效开展与组织好校园科技活动,是促进课堂教学,培养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作者单位:佛山市顺德区乐从镇乐从小学 广东】
其他文献
一、问题提出  自尊也称自尊感或自尊心,是社会评价和个人的自尊需要的关系的反映,是个体人格的核心因素之一。国内外诸多研究表明,自尊作为个体人格的核心因素之一,它的发展状况不仅与个体的心理健康直接相关,而且作为一个中介变量,它对个体的认知、动机、情感和社会语言均有广泛的影响。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初期,他们的自我意识也逐渐开始萌动和增强,学生会在成败体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自我概念,而自尊水平则反映了学
语文教学中离不开想象。学生有了丰富的想象力,思维才能纵横驰骋,凌空翱翔;正是有了想象,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问题进行创造、探索,创造出突破前人的璀璨文明。《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从学科特点分析,语文课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特别是那些脍炙人口、富有文化底蕴的精美华文,为发展学生的个性特
现如今,教育改革更加突出素质教育基础。其中,一门对学生素质提升影响深远的学科,即小学科学,在锻炼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意义重大。小学科学的重要思想就是重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能力。帮助、引导学生对身边的事物进行探和研究,这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同时,也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得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科学,在科学的指导下认识生活。小学科学教师要打破传统教学理念,使得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孩子的科学兴趣和
一、前言  经典诵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在新课改背景下,诵读教学中暴露出越来越多的不足,教学效率低下、成效差已经成为普遍问题。鉴于诵读教学对学生影响深远,教师有必要在教学实践中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能够从经典文学中受益。  二、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现状分析  1.认识不足  经典诵读中的“经典”实际上包含许多内容,并不仅仅局限于文言文,还包
实施新课程以来,我们看到科学课堂上经常呈现这样一番景象:学生通过操作实验材料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体验科学探究带来的乐趣,培养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欲望。实验材料成了小学科学课中一个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基础,也是科学探究有效性的一个基本保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科学实验材料直接影响科学探究活动的有效性。一个成功的实验可以减少许多烦琐的叙述,往往能起到“千言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