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础会计》是高职会计专业中一门极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课程理论性、实践性、技术性和操作性都比较强,对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崭新的知识领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具备一定实际操作能力,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各种专业会计和有关管理课程奠定坚实基础。因此,如何组织好本门课程的教学是十分重要的。
一、 树立专业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基础会计》是高职会计专业的入门课,按教学计划一般安排在第一学期,为了加强新生对会计专业的了解,增强对会计专业的学习兴趣,坚定学习信心,使学生能较快地掌握本课程的内容,为今后会计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在开课之前应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1. 教师在开课之前应该对班级情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为因材施教创造条件。
2. 教师在上第一节课就要把学生的劲头鼓动起来,使他们养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比如我把第一次课的内容安排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当前形势,主要介绍我国当前会计发展状况、会计人才培养与需求状况、国家有关会计任职资格和职业资格的考试状况、会计专业毕业的在社会上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人士的介绍,目的是让学生们明白毕业以后,无论是读本考研,还是走向实际工作,都需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作后盾,因此要成就一番事业就要不断地努力学习;第二部分是课程综述,主要介绍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内容、参考书、考核办法,其目的是让同学们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于本门课的学习;第三部分是会计的产生与发展,其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爱国热情及奋发学习的情怀。
3. 带领学生到实训基地进行现场观摩,对会计环境形成感性认识。
在开课前可由实习指导老师带领学生到实训基地的财会部门进行参观,了解实际单位会计机构的设置及会计核算借助的工具——凭证、账簿、报表等资料,观摩实际单位会计核算处理程序,增强学生对会计工作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
二、 把握好整个教学过程
1. 要有创造性的教学方法
在《基础会计》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培养各方面的能力,笔者比较常用的是“启发式”教学。所谓启发式教学,既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其精髓在于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精神。要把每一节课讲述的内容精心设计成几个大的问题,每个大问题里含有许许多多的小问题,小问题里面又含有许多更小的问题。这些问题借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一步步学习新知识,问题的逻辑性很强,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大部分问题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范围内,学生有可能回答出来,但必须开动脑筋,努力思考。回答问题时,有时学生齐声回答,有时找个别思想走神的学生回答。整个教学过程,好像是教师和学生的对话,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谈话教学方法。
2. 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教学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多引用实例案例,把实例案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对一些抽象的概念、原则等,应举例加以说明解释。讲述相关章节时,应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比如会计凭证一章,教师在讲凭证的种类时,就应该结合企业所用的真实的会计凭证来讲解,通常情况不仅在课堂将各种原始凭证和各种记账凭证给学生们展示,并且要全班集体购买,在上课之前分发给同学们,这样先让同学们有一个感性认识,再通过理论的讲解,以加深印象。
在讲凭证的填制方法时,一边讲一边让学生填制;并根据学生填制的具体情况,再来讲填制的注意事项。又如我讲完相关章节后,编制一个完整的案例,给出某一会计主体一个月的经济业务,让学生系统训练,并且训练运用的是实际工作中使用的凭证、账簿、报表。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
3.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科学技术的进步为我们的教学带来方便,通过多媒体、光盘、自制课件等计算机教学,我们可以把教材上有关内容更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一学期结束后,让学生在会计模拟实验室进行模拟实习,既增强了同学们对会计知识的感性认识,也为学生动手操作提供了一个好的场所。同时,还有该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方案、习题、课件、实验指导和参考文献等教学资源也可在学校网站上进行查阅,方便学生实习。
4. 指导学生看书,培养自学能力
任何事情都有其客观规律,读书更不例外。同样的教材,学期结束,大部分学生不定时看课本,而且只是看一部分,很少有学生系统地将课本看一遍,也就很难将所学知识系统化。也有学生读课本时,只是嘴巴在读,并没有开动脑筋想书中的内容。教师常说这样的学生“书在看他,他没有看书”。针对这种情况,每次让学生看书时,都应提出一些具体问题,问题越具体,学生通过看书回答得越准确。因此,看书之前,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看,看书的过程中,也要不停地问问为什么。
三、 加强课后练习、批改、讲解及答疑
课后练习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掌握课程内容的重要环节。会计是应用性学科,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必须借助于课后大量练习。虽然学生在课上能听懂老师讲的内容,在课后也能看懂学的内容,但是自己动手操作起来就容易出错:对理论部分,容易混淆概念、要点把握不准;对业务部分,经常把借贷方向搞反、账户对应关系搞错。
因此,我在组织课程教学时,给学生配备一套习题集,题型包括思考题和练习题(包括名词解释、填空、判断、单选、多选、计算、综合业务题)。每次课后,给学生布置相应练习内容,并要求其独立完成。教师应及时检查,并加以引导、督促。只有独立正确地完成相关章节的练习,才说明真正理解了所学内容。
对课程的重点难点的问题,可另外再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在作业本上做,并要求每个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完成。对学生作业要认真地批改、做好记录,并进行评价,对易出错的问题,重点讲解;对错误多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沧州职业技术学院)
一、 树立专业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基础会计》是高职会计专业的入门课,按教学计划一般安排在第一学期,为了加强新生对会计专业的了解,增强对会计专业的学习兴趣,坚定学习信心,使学生能较快地掌握本课程的内容,为今后会计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在开课之前应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1. 教师在开课之前应该对班级情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为因材施教创造条件。
2. 教师在上第一节课就要把学生的劲头鼓动起来,使他们养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比如我把第一次课的内容安排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当前形势,主要介绍我国当前会计发展状况、会计人才培养与需求状况、国家有关会计任职资格和职业资格的考试状况、会计专业毕业的在社会上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人士的介绍,目的是让学生们明白毕业以后,无论是读本考研,还是走向实际工作,都需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作后盾,因此要成就一番事业就要不断地努力学习;第二部分是课程综述,主要介绍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内容、参考书、考核办法,其目的是让同学们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于本门课的学习;第三部分是会计的产生与发展,其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爱国热情及奋发学习的情怀。
3. 带领学生到实训基地进行现场观摩,对会计环境形成感性认识。
在开课前可由实习指导老师带领学生到实训基地的财会部门进行参观,了解实际单位会计机构的设置及会计核算借助的工具——凭证、账簿、报表等资料,观摩实际单位会计核算处理程序,增强学生对会计工作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
二、 把握好整个教学过程
1. 要有创造性的教学方法
在《基础会计》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培养各方面的能力,笔者比较常用的是“启发式”教学。所谓启发式教学,既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其精髓在于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精神。要把每一节课讲述的内容精心设计成几个大的问题,每个大问题里含有许许多多的小问题,小问题里面又含有许多更小的问题。这些问题借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一步步学习新知识,问题的逻辑性很强,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大部分问题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范围内,学生有可能回答出来,但必须开动脑筋,努力思考。回答问题时,有时学生齐声回答,有时找个别思想走神的学生回答。整个教学过程,好像是教师和学生的对话,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谈话教学方法。
2. 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教学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多引用实例案例,把实例案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对一些抽象的概念、原则等,应举例加以说明解释。讲述相关章节时,应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比如会计凭证一章,教师在讲凭证的种类时,就应该结合企业所用的真实的会计凭证来讲解,通常情况不仅在课堂将各种原始凭证和各种记账凭证给学生们展示,并且要全班集体购买,在上课之前分发给同学们,这样先让同学们有一个感性认识,再通过理论的讲解,以加深印象。
在讲凭证的填制方法时,一边讲一边让学生填制;并根据学生填制的具体情况,再来讲填制的注意事项。又如我讲完相关章节后,编制一个完整的案例,给出某一会计主体一个月的经济业务,让学生系统训练,并且训练运用的是实际工作中使用的凭证、账簿、报表。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
3.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科学技术的进步为我们的教学带来方便,通过多媒体、光盘、自制课件等计算机教学,我们可以把教材上有关内容更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一学期结束后,让学生在会计模拟实验室进行模拟实习,既增强了同学们对会计知识的感性认识,也为学生动手操作提供了一个好的场所。同时,还有该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方案、习题、课件、实验指导和参考文献等教学资源也可在学校网站上进行查阅,方便学生实习。
4. 指导学生看书,培养自学能力
任何事情都有其客观规律,读书更不例外。同样的教材,学期结束,大部分学生不定时看课本,而且只是看一部分,很少有学生系统地将课本看一遍,也就很难将所学知识系统化。也有学生读课本时,只是嘴巴在读,并没有开动脑筋想书中的内容。教师常说这样的学生“书在看他,他没有看书”。针对这种情况,每次让学生看书时,都应提出一些具体问题,问题越具体,学生通过看书回答得越准确。因此,看书之前,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看,看书的过程中,也要不停地问问为什么。
三、 加强课后练习、批改、讲解及答疑
课后练习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掌握课程内容的重要环节。会计是应用性学科,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必须借助于课后大量练习。虽然学生在课上能听懂老师讲的内容,在课后也能看懂学的内容,但是自己动手操作起来就容易出错:对理论部分,容易混淆概念、要点把握不准;对业务部分,经常把借贷方向搞反、账户对应关系搞错。
因此,我在组织课程教学时,给学生配备一套习题集,题型包括思考题和练习题(包括名词解释、填空、判断、单选、多选、计算、综合业务题)。每次课后,给学生布置相应练习内容,并要求其独立完成。教师应及时检查,并加以引导、督促。只有独立正确地完成相关章节的练习,才说明真正理解了所学内容。
对课程的重点难点的问题,可另外再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在作业本上做,并要求每个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完成。对学生作业要认真地批改、做好记录,并进行评价,对易出错的问题,重点讲解;对错误多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沧州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