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数学教学;解疑合探能力;培养;题意;思路;辩论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2)09-0037-01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主要是疑问与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是首先让学生对要学知识进行自主设疑,在教师归纳整理学生疑问后,学生阅读本课内容进行自主探究,然后,学生展示探究成果,教师对学生理解不透彻的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讲解,学生在此过程中再进行质疑,最后进行检测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此模式能促使学生学会主动提出问题,独立思考问题,合作探究问题,同時养成敢于质疑、善于表达、认真倾听、勇于评价和不断反思的良好学习品质和习惯。经过一个阶段的实践与研究,笔者对“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中的解疑合探形成了以下认识。
一、解题意。为解疑合探打牢基础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低年级教材中运用了丰富多彩的图画,但由于只有大量的图而缺少了文字的叙述,所以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理解图意,说出图意,也就是培养学生“看图说数学”的习惯,从而为学生解决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一开始,低年级学生,特别是刚入学不久的学生,让他们看图说话,他们也许并没有感受到其中的数学内容,只是看到什么说什么。所以,教师就要进行适时引导,使学生懂得按一定的顺序观察、数数。通过多次引导,让学生懂得如何看图说数学。当学生会用简单的数学语言说明题意,接下来,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尝试有利于学生理解应用题结构,加深对题目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表述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进行必要的指导。如,可引导学生用“先……再……”,“根据……可以知道……”等语言来表达,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条理性和严谨性,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二年级上册有这样一道题目:一张门票3元,有5个小朋友。小英拿出20元,买5张票够吗?在教学的时候我是这么处理的。首先,引导学生说清题意:仔细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生1:有5个小朋友要去植物园。生2:一张门票3元。师:这道题的问题是什么呢?生3:着合探数学问题。在具体组织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巡视的方式关注学困生,用赞许的目光关注提前完成任务的优等生。当学生用简单的语言说出图意、提出问题,那么他们解决问题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说思路,为解疑合探做好铺垫
有资料表明:学生仅靠阅读来学习,只能记住10%;仅靠听老师讲、同学说来学习,只能记住26%;如果能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用语言表达出来,90%的知识能被记下来。因此,在低年级“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说题意、说思路、说策略,小英拿出20元,买5张票够吗?接着,引导学生说思路:要求用20元,买5张票够吗?让学生知道5张门票需要多少钱,再和带去的20元比。最后,说列式:3×5=15元,因为15元<20元,所以够。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但解决了问题,而且经历了判断、推理的过程,从而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善引导。在辩论中培养学生解疑合探的能力
善疑勤问,有助于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使原来并不十分清楚的问题明朗化。而辩论可以让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一种好形式,也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如,在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时,一开始,我出示这样的情境题目:猴弟弟摘了4个桃子,猴哥哥说,我比你多摘了3个。请问猴哥哥和猴弟弟一共摘了多少个桃子?经过计算,学生们有的算出4+3=7,有的算出4+3+4=11,有的算出4+7=11。这时,我没有直接判断对错,而是引导学生进行辩论,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数学学习的过程变成同学对话的过程。一开始,也许因为不习惯这样的方式,学生不大会交流质疑,我就适时提醒学生,给予示范:“你问问他,为什么?”反复几次以后,学生就慢慢学会了提问,也慢慢地敢于说自己的理由,质疑别人的见解。这个环节的设计不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而且使学生在互相质疑中深入理解了知识,发现数学原来可以这么有趣。而在辩论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2)09-0037-01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主要是疑问与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是首先让学生对要学知识进行自主设疑,在教师归纳整理学生疑问后,学生阅读本课内容进行自主探究,然后,学生展示探究成果,教师对学生理解不透彻的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讲解,学生在此过程中再进行质疑,最后进行检测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此模式能促使学生学会主动提出问题,独立思考问题,合作探究问题,同時养成敢于质疑、善于表达、认真倾听、勇于评价和不断反思的良好学习品质和习惯。经过一个阶段的实践与研究,笔者对“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中的解疑合探形成了以下认识。
一、解题意。为解疑合探打牢基础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低年级教材中运用了丰富多彩的图画,但由于只有大量的图而缺少了文字的叙述,所以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理解图意,说出图意,也就是培养学生“看图说数学”的习惯,从而为学生解决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一开始,低年级学生,特别是刚入学不久的学生,让他们看图说话,他们也许并没有感受到其中的数学内容,只是看到什么说什么。所以,教师就要进行适时引导,使学生懂得按一定的顺序观察、数数。通过多次引导,让学生懂得如何看图说数学。当学生会用简单的数学语言说明题意,接下来,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尝试有利于学生理解应用题结构,加深对题目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表述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进行必要的指导。如,可引导学生用“先……再……”,“根据……可以知道……”等语言来表达,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条理性和严谨性,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二年级上册有这样一道题目:一张门票3元,有5个小朋友。小英拿出20元,买5张票够吗?在教学的时候我是这么处理的。首先,引导学生说清题意:仔细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生1:有5个小朋友要去植物园。生2:一张门票3元。师:这道题的问题是什么呢?生3:着合探数学问题。在具体组织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巡视的方式关注学困生,用赞许的目光关注提前完成任务的优等生。当学生用简单的语言说出图意、提出问题,那么他们解决问题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说思路,为解疑合探做好铺垫
有资料表明:学生仅靠阅读来学习,只能记住10%;仅靠听老师讲、同学说来学习,只能记住26%;如果能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用语言表达出来,90%的知识能被记下来。因此,在低年级“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说题意、说思路、说策略,小英拿出20元,买5张票够吗?接着,引导学生说思路:要求用20元,买5张票够吗?让学生知道5张门票需要多少钱,再和带去的20元比。最后,说列式:3×5=15元,因为15元<20元,所以够。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但解决了问题,而且经历了判断、推理的过程,从而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善引导。在辩论中培养学生解疑合探的能力
善疑勤问,有助于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使原来并不十分清楚的问题明朗化。而辩论可以让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一种好形式,也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如,在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时,一开始,我出示这样的情境题目:猴弟弟摘了4个桃子,猴哥哥说,我比你多摘了3个。请问猴哥哥和猴弟弟一共摘了多少个桃子?经过计算,学生们有的算出4+3=7,有的算出4+3+4=11,有的算出4+7=11。这时,我没有直接判断对错,而是引导学生进行辩论,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数学学习的过程变成同学对话的过程。一开始,也许因为不习惯这样的方式,学生不大会交流质疑,我就适时提醒学生,给予示范:“你问问他,为什么?”反复几次以后,学生就慢慢学会了提问,也慢慢地敢于说自己的理由,质疑别人的见解。这个环节的设计不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而且使学生在互相质疑中深入理解了知识,发现数学原来可以这么有趣。而在辩论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