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发明家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来源 :孩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carl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钟浩源,11岁获得“第十届广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 12岁被评为“2000~2001年度广州市优秀学生”,并成为“全国十佳少先队员”广东省唯一候选人;13岁成为中国单项发明获得最多国家级发明奖项的小小科学家;14岁被评为中国少年科学院院士;15岁获得“第五届中国发明展览会”金奖等多项国家级大奖,并在首届亚欧明天科学家奖励活动中摘取了特别奖;……今年,他又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的“青年发明家国际展”上获得最佳发明奖。除此,他还获得过3项国家专利。
  年仅16岁就取得如此斐然成绩,他的家长是怎样引导他的呢?最近,本刊专访钟浩源的父亲钟敏强和母亲曾秀琼,他们说——
  
  
  充分民主,为孩子创设和谐的成长空间
  有一首著名的歌谣唱道,一百个孩子有一百种思想,但到了最后,却只有了一种思想。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成人及社会不当的教育对孩子思维的束缚。但浩源是幸运的,钟敏强和曾秀琼从来不强迫他去做什么或接受什么思想,他们为他创设了一个和谐民主的成长空间。
  大多数家长总喜欢将自以为正确的东西教给孩子,但钟敏强和曾秀琼却没有这样做。浩源小的时候,为了培养他的思维能力,钟敏强和曾秀琼总是有意识地引导他对周围事物发表自己的看法,在他们面前,浩源的答案可以有许多种,只要说出合理解释就算是正确的。这样的教育使浩源的思维活跃而无拘无束,为他以后的发明创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越是在民主环境中成长的孩子,越是懂得如何去运用自己的权利。浩源8岁时,身边许多同学都在课余参加了各种各样的补习班,爸爸妈妈也征求他的意见,问他想参加什么补习班,没想到浩源给了他们一个令人意外的回答:“我不想参加补习班,我要参加科技创新班!”钟敏强和曾秀琼愣住了,因为在许多家长眼里,让孩子参加科技创新班是一个很不明智的选择,不但难以像参加其他兴趣班那样在短期内见效,还会占用温习功课的时间。
  “参加科技创新班好是好,但如果时间安排不妥当,就可能会影响文化课……”爸爸妈妈向浩源说出了自己的担忧。
  “我相信我能安排好时间!”浩源充满自信地说。
  浩源认真地给自己的时间进行了分段,制定学习计划。当他把自己的计划安排告诉父母时,他们只是轻轻对他说:“我们相信你会安排好自己的事!”
  事实证明,浩源的学习成绩不但没有因参加科技班而受到影响,还在2001年7月以科技特长生和优异的学习成绩考入了省重点中学。
  有心栽花,
  
  培养孩子的观察和动手能力
  善于观察与思考、敢于探索与实践是科学工作者所必须具备的品质与能力,钟敏强和曾秀琼对浩源的教育正契合了这一点。
  钟敏强和曾秀琼一直注重对浩源观察能力的培养。浩源喜欢看图画书,曾秀琼就给他带回了许多益智类的幼儿读物。一次,浩源拿到书就迫不及待地翻看起来,曾秀琼轻轻按住了他的手,然后翻到书中一处“找不同”的游戏,让他仔细寻找两幅图画的不同之处。浩源瞄了一眼,说了句两幅图一模一样,就急着去翻看自己喜欢的内容。曾秀琼没让他继续翻看,而是说,只有找出书中的不同,才能继续看其他的内容。浩源只好继续查找不同,可看了又看,实在找不出书中两幅画的不同之处。
  见浩源失去耐心,曾秀琼用手指着书中的不同问他:“这里是不是有些不太一样?”“对啊对啊!”浩源终于发现了一处不同,并为自己的发现兴奋不已。很快,在妈妈的引导下,浩源终于找到了全部的不同之处。
  “找不同”的内容不但让浩源品尝到了读书的乐趣,还体会到了成功的滋味,从此,他喜欢上了这个游戏。每次看图画书时,总要先翻看书中是否有这个游戏,渐渐地,他成了家里的“找不同”专家。
  节假日的时候,钟敏强和曾秀琼常带浩源到大自然中去,让他看蚂蚁搬家,看蜘蛛吐丝和捕食,认识各种各样的植物,并耐心地解答他一个又一个“为什么”,激发他对大自然的兴趣。外出时,钟敏强和曾秀琼总会针对浩源看到的一些事物,不失时机地提出一些令他意想不到的问题。为了能够回答爸爸妈妈的提问,浩源不得不认真去观察和思考。
  渐渐地,浩源养成了观察的习惯,所观察的内容也由自然现象向社会生活扩展。遇到弄不明白的问题,他就记录下来,然后自己查资料寻找答案。
  观察、思考的目的是为了实践,钟敏强和曾秀琼深知培养孩子动手能力的重要性,平时不但不禁止浩源的一些“破坏”行为,还常常有意无意纵容他去搞“破坏”。
  那时候,钟敏强开车出外,总喜欢将浩源带在车上,每当汽车出现故障,就让浩源在旁边看他修理,有时还会让他摸摸修车的工具。跟爸爸出过几趟车之后,浩源也变成了一个小小修理工。汽车是个大家伙,浩源修不动,但家里的闹钟、收录机等小物件可遭殃了,能拆的东西都被他用螺丝刀肢解个遍,各种各样的零部件常常散落得到处都是。
  对于浩源的“破坏”行为,钟敏强的态度是:“你喜欢把东西拆开看看里面的究竟,那是件好事,但只会拆不会装是不行的。以后要是没有把握装回去的就不要拆,拆了就要懂得把它装回去。” 结果,浩源动手的热情一下子被激发了起来。从那以后,为了保证能将物品重新装回去,他总是留意所拆物品的内部结构,家里再也看不到随处散放的零部件了。有一次,浩源发现家里的空调机体一直在不停地滴水,给家里带来了很大的麻烦,他就结合平时观察到的大人们的处理方法,多次设想、反复试验,最后发明了“解决空调滴水问题的4种方法”。
  这一年,浩源才10岁。
  这一发明获得了第十届广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并且在由全国少工委、海尔集团和中国少年科学院主办的“2002年度中国少年儿童海尔科技奖”活动中被公认为“真正意义上的科技作品”。
  
  潜移默化,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
  责任感是孩子与世界联系的桥梁。一个没有责任感的孩子连对自己负责都做不到,当然更谈不上对他人和社会负责,只有具备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孩子才能全身心投入到社会生活中去,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浩源很小的时候,钟敏强和曾秀琼就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对他进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钟敏强是名医务工作者,常有意识地将浩源带到医院,让他接触医务人员给病人治病的情景,却从不带他去传染科的病房。一天,浩源忍不住好奇,想进去看看,但被钟敏强制止了。浩源不服气地问:“既然传染科会让人传染上疾病,那为什么医生和护士们还要去传染科呢?” 钟敏强摸着浩源的头告诉他,让病人得到康复是医护人员的职责,他们必须要这样去做。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都应当努力为社会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2003年,史无前例的“非典”灾难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处于“抗非”第一线的人们,更是时时面临着被感染的危险,作为医务工作者的孩子,浩源对此感受颇深,童年时爸爸在传染科病房前对他的教诲一下子又回到了脑海里。他想,如果能利用遥控技术发明一种针对诸如“非典”等高传染性疾病疫情而设计的消毒设备,医务人员就可以不进入疫区也能进行远距离遥控消毒了。经过他不断探索和对前后三代遥控车的改良,“多功能遥控消毒车”终于问世了。
  该作品采用联想法、技术移植法、组合法,把消毒与遥控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危险性较高的疫区现场消毒工作交由遥控机器人完成,过程简单、安全、务实,将消毒人员从传统的繁重的消毒工作中解放出来。此作品在医院试验期间,受到了医务工作者们的高度评价。2004年7月,当这一作品在广州科技成果展上展出时,钟南山院士还专门提出了具体的修改建议呢。
  2004年10月,浩源的“多功能遥控消毒车”在亚欧基金会主办的首届亚欧明天科学家奖励活动中摘取了特别奖,这也是中国代表团中唯一获此殊荣的项目;2005年5月,这一作品又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的“青年发明家国际展”上获得了最佳发明奖。
  在爸爸妈妈的影响和教育下,浩源的发明作品大多以民生为主题,他的每件发明作品都能让人体会到那份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相信,浩源的不懈追求,必将使他在发明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责任编辑:沈 一
其他文献
开讲专家:吴凤岗,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优生优育协会常务理事,中华儿童文化艺术促进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心理卫生协会儿童心理健康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教授。曾任中国儿童中心副主任,中国心理学会理事。主要著作有:《中国民俗育儿研究》、《谈谈儿童心理的发展》、《儿童智慧教育》、《怎样培养孩子的聪明才智》、《从幼儿到小学生》、《怎样做爸爸》、《儿童道德情感的培养》等。    每位
期刊
从孩子“呱呱”落地开始,他的健康成长就成了家长心中的头等大事,这次,我们将视点放在左右脑的均衡发育上,从益智训练和全面营养的角度,为家长提供专业意见—如何从孩子婴幼儿时期开始,就有意训练并促进孩子左右大脑的均衡发展和全面提升。  婴幼儿时期是脑部高速发育的重要时期,使孩子左右脑协调并用,充分整合,是孩子智能全面发展的根本。全脑开发提倡在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尤其是在孩子无意识的状态下,通过符合其天性的
期刊
3岁就发育的“恐怖事件”  艾 子:  女儿刚满3岁,活泼好动,最喜欢翻抽屉和玩沙子,昨天我帮她洗澡,偶尔发现她的左侧乳房中有包块,且有微微膨大的迹象,这一惊不小,难道我女儿3岁就发育?我们家在饮食上一直很当心的,听说多吃洋快餐可能导致发育,我们都不敢带她去吃,怎么还会遭遇这样的怪事?  上海李菲然    李菲然读者:  饮食之外,导致假性性早熟的诱因还有很多(你女儿这个年龄不大可能是真性性早熟)
期刊
和朋友一起吃饭,莹莹妈问我:“我女儿回家总说小朋友欺负她,怎么办?”  “经常说吗?”我问。  “是啊。她昨天告诉我,玩跷跷板的时候,小朋友非要叫她下来,她不下来,结果那个小朋友就捣乱,不让她玩好。”莹莹妈说。  “欺负她的孩子总是一个吗?”我又问。  “好像不是,不只一两个。上次抢她玩具的是朋朋,推她的是强强。”  我继续问:“她有好朋友吗?”  “没有吧,没听她说过。”  “幼儿园的老师反映过
期刊
已上大学的孪生女儿不止一次地对我说:“妈妈,我们最感谢您的是,让我们拥有了一个真正快乐的童年!”看着女儿们一天天渐渐长大,变得懂事孝顺、活泼开朗,我从心底里感到欣慰。  女儿们的童年是在素有“山水甲天下”之称的桂林度过的。那时她们的爸爸正在上海攻读博士研究生,我一个人在家照顾两个幼小的孩子,既当慈母又做严父,另外,还肩负着单位繁忙的工作。每天从早忙到晚,日子过得实在辛苦。然而,无论再忙再累,我都会
期刊
钱,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一点在孩子上幼儿园时就已经凸现出来。家长们毫不吝惜地成把地花着钞票,生活费用、娱乐费用、教育费用等等,却没有想到,有些钱用在孩子身上,却不一定能起积极作用。    物质需求的过度满足使孩子思维凝固  镜像一:妞妞就是不喜欢上幼儿园,每天早晨都要和妈妈谈条件:“妈妈,今天给我买一个棒棒糖,我就去幼儿园。”为了减少麻烦,妈妈总是说:“好的。”第二天,妞妞又会说:
期刊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大人都会有意无意地对孩子进行右侧肢体活动能力的培养:让孩子用右手抓握,用右手使用工具,平衡时用右脚作支撑……无形中强化着“右优势”。家长对左侧肢体开发的忽略,使右脑得不到相应的锻炼,与右脑相关的潜能也得不到更充分的开发,造成了“左右脑发展不均衡”。  实际上,婴幼儿的大脑发育正处在一个自我均衡期,有时家长的教育和对孩子大脑开发的不均衡反而阻碍了孩子的大脑发育。  年轻的家长都会发
期刊
妈妈将晾干的衣服放在床上,打算等做好饭再来折叠。饭做好了,妈妈来卧室喊4岁的儿子猛猛吃饭,却发现儿子正穿着她的文胸在镜子前大摆蒲士。    1.“快给我脱下来!从小不学好,以后会心理变态的!”  “人家蜡笔小新也穿他妈妈的‘小衣服’呢,我为什么就不能穿?!”    2.“猛猛长大了去当演员,打扮得蛮像的嘛!”  “我要当演员”    3. “妈妈,好看吗?”  “小朋友穿自己的衣服才是最好看的!”
期刊
说到“死亡”,国人总觉得“不吉利”,因此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尽量不对孩子谈及,而且更将其坚决地拒之于儿童教育门外。然而,相比之下,美国人在这方面却开通很多。作为家长或教师,他们乐于在孩子3~4岁时就向他们做关于“死亡”的诠释,当然这种诠释十分深入浅出、形象生动。  美国儿童教育专家发现,由于传媒的兴旺发达和信息的超速流通,实际上,3周岁的幼童大多已接触到“死亡”此词。他们可能会在跟小伙伴的交流中提及“
期刊
从5岁起,孩子就可以拿起球拍与家长对阵了。心理专家认为,打羽毛球是迄今为止最好的“亲子互动”之一。  羽毛球运动带给孩子身体发育的好处就更不用说了。打羽毛球时,回复高球的动作相当于芭蕾的向后引臂,令颈椎与脊椎处于放松状态,这对长期伏案写字或埋头练琴的孩子来说,不仅可以预防脊椎压力过大造成的抑制长高后果,对颈椎病的防范也有莫大的好处。随着电脑的普及及课业的加重,颈椎病的幼龄化倾向值得家长关注,而在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