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防灾减灾教育教学措施探讨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la6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温室效应作用下极端气候出现频率增强,同时人们对地球的索取日益加剧,生态平衡的破坏造成灾害频发,结合教育领域展开防灾减灾教学成为当下发展重点。基于此,文章首先阐述了初中地理防灾减灾教育教学的必要性,并结合当下初中地理教育现状展开防灾减灾教育教学现存问题分析,继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初中地理防灾减灾教育教学措施,旨在实现灾害教育的教学渗透。
  关键词: 初中教育;地理教学;防灾减灾
  一、 引言
  针对初中阶段展开防灾减灾教育教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可增强学生灾害认知,了解基础性自我防护手段,面对自然灾害,学生可井然有序进行针对性措施,以此提高自然灾害下的学生安全指数。但结合现阶段初中地理来看,在教学目标驱动下,防灾减灾教育教学存在一定不足。为落实初中地理的防灾减灾教学,需以教学内容为基础展开教学调整,实现灾害知识教学的同时,兼顾教学创新。
  二、 初中地理防灾减灾教育教学的必要性
  结合《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来看,其中表明地理课程应切实教授地理技能与知识,并增强学生生存能力。由此不难看出对于初中地理教学而言,实现防灾减灾的教学渗透具有较强必要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1. 树立灾害意识。自2008年汶川大地震以来,对于自然灾害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同时各类洪涝、干旱、台风的灾害频发,将防灾减灾教育教学纳入初中地理教学,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灾害防护意识,增强初中地理教学有效性;2. 培养灾害防护技巧。防灾减灾知识的掌握便于学生提高灾害应对技巧,面对各类自然灾害时,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生存能力,在灾害防护技巧支撑下可实现有效自救与互救;3. 健全可持續发展观念。地理教学是关于人与地球的自然科学,人的活动可改变环境,初中地理学习防灾减灾知识,学生可了解生态环境对灾害的防护作用,结合灾害诱发因素,增强学生生态认知,以此强化学生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 初中地理防灾减灾教育教学现存问题
  结合现阶段初中地理教学来看,面对中考、会考压力,初中地理防灾减灾教育教学仍存在较大不足。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地理作为与防灾减灾教学最为契合的科目,其地理知识点中存在一定防灾知识,但受到教学进度与教学任务限制,导致教师防灾减灾教学并未落实到日常教学活动中,仅于特定章节学习相关知识,导致在地理教学中,防灾减灾教学效果不佳;第二,在传统讲授式课堂影响下,防灾减灾教学普遍以讲授为主,学生对于灾害知识的认知仅停留在表面,而防灾减灾教学应结合实践展开教学,纯理论性教育制约了实际教学质量;第三,自然灾害类型众多,基于初中地理展开防灾减灾教学时,无法借助初中地理知识解释全部灾害现象,而现阶段防灾减灾仅针对地震等相关内容展开教学,具有一定片面性,导致学生对于自然灾害的理解存在偏差;第四,为强化学生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其生存能力,在初中地理防灾减灾教学中,其内容主要以生存技巧、防灾减灾理论为主,人地协调、生态保护等知识占比不大,继而阻碍初中地理防灾减灾教学质量的提升;第五,现阶段初中学生并未经历2008年汶川大地震,无法切实理解自然灾害的破坏性,导致学生对于防灾减灾知识的学习存在不重视问题,学生重视程度不足,导致初中地理教学有效性大幅度降低。
  四、 基于初中地理的防灾减灾教育教学措施探讨
  为切实缓解初中地理防灾减灾教育教学问题,提高教学质量,可从深度挖掘教材资源、加强地理实践引导、跨学科深层次教学、人地协调观念培养、课程教学评价优化五个方面展开优化。
  (一)深度挖掘教材资源
  自然灾害可造成不同层次的财产损失、资源破坏及人员伤亡,主要包括以台风、洪涝为主的气象灾害,以地震、水土流失、泥石流为主的地质灾害,以灾害性海浪、赤潮为主的海洋灾害,以生态平衡紊乱的生物灾害。在实际初中地理教学中,防灾减灾内容主要集中在人教版初中地理《自然灾害》一课中,主要学习防震减灾、长江黄河治理等内容。但在初中地理教材中,可实现防灾减灾教学的内容并不局限于《自然灾害》一课,高质量的防灾减灾教学应实现初中地理的全方位渗透。例如,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海陆变迁》一课中,可结合地壳运动、板块构造学说、大陆漂移学说等普及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知识,并结合地壳运动规律展开防灾减灾教学;《多变的天气》一课中要求学生看图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够看懂简单天气图。在天气符号教学中,教师可对天气图中雷电、台风、暴雨、雾霾等可能造成灾害的符号重点讲解,并可根据蓝、黄、橙、红颜色区分气象灾害危害等级;学习《人文环境》时,需引导学生了解人类生产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沙尘暴、干旱等自然灾害,并有针对性地进行防灾减灾措施教学;在《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日本》一课中,可针对日本地震频发特点,进行地震防灾减灾教学,通过了解日本抗震措施,深化学生对地震防灾减灾的认知。
  (二)加强地理实践引导
  防灾减灾教学仅依赖纯理论教导无法切实发挥其教育价值,应结合一定实践活动展开有针对性的防灾减灾教学。但在应试教育下,初中地理的教学目标仍以知识掌握为主,面对有限的地理课时,无法切实展开地理实践教学,但随着教育事业发展,对实践课程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2018年下发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为实践性防灾减灾教育奠定了基础。在实际教学中,可实现地理课程、综合实践课程、防灾减灾教学的三者统一。例如,在教师带领下参观救灾物资储备中心,在实践体验中深化学生防灾减灾认知。除此之外,可深入社区,由学生自主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活动,实现防灾减灾教育的同时,兼顾责任感培养;另外可基于教室展开地震避险等防灾技能演练,在真实模拟下提高学生灾害应对能力,为保障实践课程教学质量,学生需以实践报告形式进行记录,并借此契机回顾防灾减灾知识。
  地理作为自然科学科目,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地理实验,在实现防灾减灾教学渗透过程中,可借助地理实验实现教学创新。例如,在世界地形图模型辅助下,由学生展开地形观测,通过观察山地、盆地、丘陵、高原、平原等深化地理知识理解。教师可借助世界地形图模型针对五种基本地形展开防灾减灾教学,讲解不同地形易发灾害与基础防护手段,并围绕易发灾害展开防灾减灾指导,引导学生形成防灾减灾意识,以此实现防灾减灾教学在初中地理中的全面渗透。   (三)跨学科深层次教学
  防灾减灾教学涉及地理、化学、生物、历史、物理等不同学科,具有跨学科特点,需在学科相互渗透中实现高质量防灾减灾教学,在学科相互衔接与相互补充下增强教学质量。这就要求初中各科教师围绕防灾减灾展开沟通与交流,以初中地理为中心构建统一化、系统化防灾减灾教学体系,以此拓展防灾减灾课程资源,推动灾害教育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稳定发展。例如:教师针对“地震”展开防灾减灾教学时,可结合物理知识加深学生印象,地震强度以烈度与震级进行划分,其中震级则是释放能量的大小,烈度代表破坏程度,为便于学生理解,教师可借助生活化例子辅助教学。学生对于不同科目的兴趣与理解存在差异,在多学科共同作用下,更易引起学生对于防灾减灾教学的重视,并便于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防灾减灾。
  (四)人地协调观念培养
  在教育新形势下,深化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同时,强调学科核心素养,而人地协调观作为初中地理中心思想之一,应在防灾减灾教学中有所体现。例如,学习人教版初中地理《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章节时,可从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两个角度展开教学,在人口激增的背景下,对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破坏。在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知识对比下,学生更易了解现阶段的人地矛盾与社会发展不协调,教师可结合地形、河流、气候等因素展开防灾减灾教育,并结合土地与人口引导学生形成人地协调观念。防灾减灾教学不应知识单一化,灾害知识与防灾技巧的传授,应加强对防灾态度与价值观念的培养,实现防灾减灾在初中地理渗透过程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增强学生人地协调观念,深化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同向发展的认知,在防灾减灾教学中引导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理念,增强防灾素养的同时,兼顾协调发展观念培养。
  (五)课程教学评价优化
  在当前初中地理教学中,并未将防灾减灾教学知识作为重点内容,在课程考核中并未体现相关知识,导致学生对于防灾减灾知识不重视,因此为强化初中地理中防灾减灾教学质量,应适当调整教学评价结构。例如,转变现有单一化期末测试评价体系,增设过程性考核,并将防灾减灾教学知识作为过程性考核重要内容,通过转变评价结构,提高防灾减灾知识重要性,以此提高学生重视程度;除此之外,过程性考核可展开全面化信息收集,不可仅由教师单一化评测,可适当增加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等内容,在互评与自评过程中,学生更易结合评价指标进行自我审视,在此过程中进一步深化防灾减灾教学知识。此方式不仅可加强学生对于防灾减灾教学知识的重视,更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教学评价体系的创新运用,符合当下新一轮课程改革内容,在教学创新中提高初中地理教学有效性,增强防灾减灾教学质量。
  五、 结语
  综上所述,为实现当代学生的全面素质提高,防灾减灾教育应落实到实际教学活动中。地理作为自然学科,与防灾减灾教育存在较高契合度,为增强初中地理防灾减灾教育教学有效性,应深度挖掘教材资源,并结合地理实践进行思维引导,融合物理、化学等学科实现深层次防灾减灾教学,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念,并结合教学评价增强学生重视,全面提高初中地理防灾减灾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周春燕.太湖流域乡镇初中地理灾害教育初探:以“台风灾害”主题学习为例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12):18-19.
  〖2〗王婉兰.“让学引思”在高中地理防灾减灾教育中的应用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9(10):40-42.
  〖3〗朱昺旻.基于减灾教育基地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8.
  作者简介:
其他文献
摘 要: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课程,承担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责任。思想政治教师的责任重大,不仅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还要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一粒扣子。“读思达”教学法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是实现初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方法,具体表现在通过优化阅读输入培养学生阅读文本能力;重视学科思维能力培养,引导学生提升辩证能力;关注课堂表达让初中生把知识内化素养,从而确立学生的
摘 要: 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形成价值观念与思想认知的重要时期,历史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学科,在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基于此,文章首先以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意义为研究切入点,结合现阶段社会责任感与初中历史教育展开问题分析,并有针对性地展开培养策略探讨,旨在基于初中历史课堂健全学生人格,培养其社会责任感。  关键词: 初中教育;历史课堂;社会责任感  一、
摘 要: 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从“中考”到“学业水平考试”的改革相较于以往,当前初中的教学体制出现了非常明显的变化,这就对初中物理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初中物理教学的过程当中,实验是非常重要一个部分,其能够在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以及创新能力得到加强。通过教学实践能够发现,一些初中物理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设置的课堂小实验既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