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策略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shaohua1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随着新课改的层层深入,这种理念已渗透到了每节课的练习设计中。目前数学练习课往往是为了练习而练习,把练习课变成了习题课,教师上练习课比较盲目和随意。这样降低了练习课的作用,学生对练习课没有兴趣,学习效率低。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小学数学练习课的有效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小学数学练习设计方面下苦功了。
  一,练习设计要体现三性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练习设计既不能走老路,让学生一味机械、重复地练习,又不能只顾追求新颖而偏离了数学学科的核心思想,即小学数学练习设计要体现出趣味性、阶梯性和生活性。
  1.练习设计要注重趣味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只有学生对感兴趣的练习,才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究。所以,教师除练习内容应精心设计外,练习的形式也要新颖多样,以增强趣味性。教师可设计一些趣味填空题、选择题,也可设计求同求异练习、类比对比练习、顺向逆向练习等,让学生做练习的主人。另外,针对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教师还可设计竞赛式练习,激励学生更好地完成练习。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时,我设计了如下练习:根据露出的一个角,猜测被纸覆盖的三角形是什么类型的三角形。学生都被这个游戏深深地吸引,强烈的好奇心促使他们急切地想知道“躲”在纸背后的图形,课堂气氛显得异常活跃。当学生猜错之后,我立刻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最后得出结论:任何三角形至少具有两个锐角,露出的角是钝角的三角形一定是钝角三角形,露出的角是直角的三角形一定是直角三角形,露出的角是锐角的三角形不一定是锐角三角形。
  2.练习设计要体现阶梯性
  课堂练习既要巩固新知识,沟通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又要发展学生的智力。简单机械重复的训练,容易让学生养成“依样画葫芦”的恶习。因此,课堂练习的编排应遵循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既要有一定数量的基本练习题,又要有一些综合练习题和富有思考性的题目。尤其是在教学新知识后,教师应先设置理解新知识的定向性习题,主攻一点,促使学生内化新知识;而后应设置深化新知识的辨疑性习题,有意识地将一些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新旧知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比较和判断,把那些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东西分析清楚;最后设置综合性习题和引申拓宽的创造性思考题。这样安排使练习题由易到难螺旋上升,具有阶梯性,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也使练习课发挥最大的作用,使后进生能够“吃得饱”,优秀生能够“吃得好”。
  例如圆柱体积计算的练习中,教师可以补充一组题目:1)求圆柱体的体积需要知道哪些条件?2)请分别编出已知底面半径、直径、周长和高,求圆柱体积的应用题。3)请编一道圆柱底面直径与圆柱的高相等,求体积的应用题。4)把一个棱长10厘米的正方形削成一个最大的圆柱,圆柱的体积是多少?在练习时,我对后进生只要求完成第1题、第2题就可以了,对中等学生则要求在完成前两题的基础上完成第3题,而对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就可让其对第4题进行思考。
  3.练习设计要体现生活性
  “生活味浓”是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练习题的一个重要特点。我们应把生活实践当作学生认识发展的活水,把数学习题与生活实践紧密“链接”起来,让学生在这些来自于实际的鲜活的数学事例中,感受到学习数学是有用的,是快乐的。数学练习的设计一定要充分考虑数学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材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这样的数学练习才能有益于学生理解数学、热爱数学,让数学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
  如学习《圆柱的体积》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一个农民收得8立方米的玉米,他想用一块长6.28米,宽1.57米的长方形竹席,在院子里围一个简易的粮囤装这些玉米。怎样才能装下这些玉米?请你帮助他设计几种围法?学生的智力水平和生活经验不同,所以设计出不同的解决方案,可能有围成方形、圆柱形、半圆柱形等。这样的练习,不仅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现实,使学生感兴趣,而且可以使学生知道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也能应用于生活;不仅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而且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全面性,提高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练习设计应遵循六个原则
  针对目前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现状与不足,我认为,在小学数学练习设计中应该遵循科学性、层次性、针对性、灵活性、多样性、时效性等原则。
  1.科学性原则
  练习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因而练习的设计必须符合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各年级的教学内容和提出的教学要求,要准确地把握住各部分知识结构中的重点和难点,必须符合学生思维特点和认知发展的客观规律。
  2.层次性原则
  练习的设计要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基本到变式,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顺序去安排。特别是我们在传授新课时候可分三个层次进行,练习也应该随着每个层次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去设计。
  3.针对性原则
  教师对练习的设计一定要从教材内容和学生基础这两个方面去考虑,要克服不从客观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做法,做到有的放矢。练习的程度和数量也要针对不同学生的需要。
  4.灵活性原则
  练习的设计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激活思路,充分调动起学生内部的智力活动,能从不同方向去寻求最佳解题策略。教师应通过练习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思维越来越灵活,应变能力越来越强,而不被模式化的定势所禁锢、所束缚。
  5.多樣性原则
  练习的设计要注意到题型的多样化和练习方式的多样化。机械重复性的练习,枯躁乏味,不仅影响教学效果,而且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6.时效性原则
  练习的设计要处理好数量和质量的辩证关系。只注意练习内容少而精,没有一定的数量作保证,是达不到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目的。反之,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的重复性练习,不利于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是劳而无功的。所以练习的质量要以一定的数量来保证,而数量又要受到质量的制约,练习的设计一定要从数量和质量这两个方面去考虑,尽力做到在有限的时间里,取得最佳的练习效果,这是我们优化课堂教学始终要追求的一个目标。
  长期以来,在教师的观念中有“不加强练习,不进行重复的练习不能使学生掌握知识”的认识,如何打破这种传统的观念,将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今后我将在小学数学练习设计有效性方面继续进行探索和思考,真正实现减负增效。
其他文献
摘 要: 形成一种适合自己特色的教学模式,是一名初中数学老师工作的重中之重。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本文作者提出了初中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的策略,提出激发兴趣、经历过程、注重本质、实践操作、平等切磋、信息技术等探究学习策略。  关键词: 初中数学 学习方式 策略    调整与改革后的初中数学课程,增加了探究活动。基于对新课程理念下探究学习的认识,我根据初中数学教材的特点和初中生的心理特征,结合自己在教学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能力的核心,也是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的立足点。对于小学生来讲,创造性思维表现为发现与解决问题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能力和机动灵活性。从小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的训练和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对于实施素质教育有深远的意义。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在此,我结合实践,谈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一、把基础知识学透、学深、学活  俗话说:“熟能生巧,巧中
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新的数学知识,提高思维能力,而且要教会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问题和处理生活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引领学生投入到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去研究、探索、合作,经历数学建模的全过程,初步领会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从中形成数学建模意识和能力培养的模式、思路、途径和方法。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