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看成岭侧成峰

来源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iy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用素材一】


  杨绛做学问
  1957年,杨绛接到将《唐吉诃德》翻译成中文的任务。杨绛那时不仅精通英语,还能说得一口流利的法语,她找来五种不同类型的英法译本,在仔细对照后发现,这些译本虽然翻译得不错,但都不能真实地反映出原著特有的风格。所以要想翻译《唐吉诃德》,最好的办法就是找到原著来读一遍。
  当时,杨绛对西班牙语一窍不通,要想读懂原著,困难可想而知。然而,年近五旬的她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震惊的决定:自学西班牙语。她身边的人都感到不可思议:仅仅为了翻译一本书便去自学艰涩难懂的西班牙语,有必要这样“折磨”自己吗?杨绛则说:“既然出版社将这项任务交给了我,我就要义不容辞地将其做好。”
  经过四年的刻苦学习,到了1961年,杨绛的西班牙语水平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准,直到这时,她才开始着手翻译《唐吉诃德》。1978年,此书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而杨绛的这个译本,也成为第一个直接从西班牙语翻译过来的中文译本。
  在翻译此书时,杨绛并没有一味地照搬书中的内容,而是大胆地将一些与内容不相干的语句删除。谈起此事,杨绛严肃地回答道:“翻译工作既要服务好原作者,也要服务好读者,之所以删除了一些内容,就是为了让读者读起来更加明白和省事。”

【多维品读】


  1.从现在开始。五旬的年龄,四年多的时间,从一窍不通到精深,足以证明学习这件事从来没有早晚之分,努力请从今日始。而且,学习中主动自讨“苦”吃,为难自己,肯下笨功夫,往往会取得不俗的成绩。
  2.不走捷径。成语“终南捷径”是对追名逐利的一种讽刺,杨绛先生完全可以从其他语种的版本翻译,但她深知做学问不能走捷径,她的坚持,是对文化的尊重,是对名利的看轻,是严谨、认真、执着的治学态度的体现。
  3.拘泥与变通。做学问最怕一个“死”字,照搬内容,亦步亦趋,表面看是忠于原著,实则是不知变通。杨绛先生对书中语句的删除,是心中装着作者和读者,是文学的再创造。
  【适用话题】永远都不晚;笨功夫;执着……

【实用素材二】


  规矩与智慧
  明人朱国祯,是熹宗年间的重臣。他曾经遇到这样一件事:一位姓程的人,擅长数学,带着朱国祯的某位老师和某位朋友的书信来找他。朱国祯当即说:“现在不谈事儿,先吃饭去。”那人十分惊讶。朱国祯解释说:“我是个笨人,并不相信算命打卦之类。何况得佳兆未必佳,得凶兆未必凶。而如果本该‘佳’而得凶兆,那会愁苦过这几天;本来该‘凶’而得佳兆,日后失望,那烦恼会更多……所以,我一味听从命运的安排。”那人听后沉默了。临走之前,那人请求朱国祯给他写封推荐信,朱国祯说:“我平生交友很少,就这一位老师和朋友。他们给我的信已经在你前面到了。”最后,那位客人一言不发地走了。
  来向朱国祯求荐的这位客人,并非草包,而是有一定真才实学的,但他为什么最终没有推荐?原因就是朱国祯觉得一旦开了此例,后来者可能源源不绝。他时刻记得做官的规矩,自己作为朝廷重臣,一举一动都对众人起到示范作用,万一请托之风盛行,自己岂不成了罪人?

【多维品读】


  1.守住规矩。守规矩是做人之本,也是社会的底线。祸患常积于忽微,身居要职、位居高位的朱国祯深知其中利害,一旦开头,常一发而不可收拾,不但自己身败名裂,而且带坏了社会风气。
  2.业精于勤。程姓之人未得到朱国祯的推荐,其中一个原因很可能是技艺尚未达到精深的地步,否则,也不会走请托之路。这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技艺精湛,让自己变得强大而不可替代,那顶“桂冠”自然会戴在你的头上。
  3.拒绝的智慧。拒绝也是一门艺术,朱国祯的高明在于不是直接封门,而是委婉表达,让他人知难而退。既守住了自己的规矩,也给对方留了余地。懂得拒绝且讲智慧,是人生成熟的表现。
  【适用话题】坚守底线;严于律己;学会拒绝……

【实用素材三】


  我们绝不能爬行
  寒冷的冬天,一位疲惫不堪的旅行者来到河边。这是一条很宽的河,河上没有桥,河面上结了一层冰。
  天慢慢地黑了,趁着能看见四周时,这位旅行者巴不得早一点抵达对岸,可他始终犹豫不决,不敢贸然踩到冰上,因为他拿不准河面上的冰是否能承受得住他身体的重量。
  后来,经过再三权衡,他终于胆战心惊地跪在冰上,伸长身体,开始小心翼翼地在冰上爬行。他希望通过分散自己身体的重量,减轻对冰的压力。他爬得很慢,也爬得很艰难。大约爬了一半的时候,他听到身后传来了歌声。
  暮色中,一匹马拉着一辆马车,满载货物向他驶过来,驾车的人愉快地唱着歌儿,无忧无虑地赶着路。这时候,同一条河面上出现了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这边,旅行者膽战心惊地手脚并用、一点一点地往前爬行;那边,驾车人赶着马儿、拉着马车,迎着冬天呼啸的北风勇往直前。
  其实,生活也是横在我们面前的一条河流,如何穿过这条河,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和作为。

【多维品读】


  1.勇往直前。生活中从不缺乏勇者,他们意志坚定,充满信心,乐观勇敢,把眼前的困难当成是磨炼自己的好机会。同理,一个集体、一个国家也是如此,只有勇往直前,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才能迎接一个又一个胜利。
  2.不做生活的弱者。弱者常常不能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要么在困难面前不知所措,要么无限放大困难。在冰面上爬行的旅行者,这一具有象征意味的形象是对生活中弱者的生动刻画。
  3.态度决定一切。有人在生活的河流中爬行,有人却能在中流击水。不同的态度,得到的结果自然不同,只有不畏惧生活中出现的任何困难和险境,才有可能“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适用话题】生活是一面镜子;选择;强与弱……
其他文献
自从英国教师和学生尝到了中国数学教育的甜头,就再也停不下来。这几年,英国学校不但积极邀请中国数学教师到英国授课,还引进翻译了不少中国数学教材。  据英国媒体报道,从3月起,英国将会对29所小学的8-9岁的4年级学生进行乘法表测试,参与测试的学生共有7250名。不僅如此,这项测试将于2020年在全英国普及,成为强制性考试。  此次推行的乘法表,在中国“九九乘法表”的基础上改成更适合英国学生的“12×
(1)放假回家,小侄女不住地缠着我说话,一会儿聊家里的猫,一会儿说楼下的树,突然又指着我的手背问道:“这是什么呀?”“这是青筋啊。”她一脸的迷惘。要我怎么向一个四岁的小孩去解释什么是青筋呢?“好像楼下大树的树根啊。”小侄女仰着头好奇地说。是啊,这不就是生命的树根吗?  (2)我努力回忆自己是何时开始出现这些青筋的,然而找寻不到它们的由来,好像一夜之间就出现了。它们像是细线般在指间、手背上延伸开来,
我在伦敦的时候,住的旅馆里有一个盲人。有一次聊天的时候,他告诉我,他是个音乐教师,来自波兰,先天失明,從生下来就没看见过东西,但他很喜欢到陌生的地方旅行,这次到伦敦就是一个人来的。我一开始难以置信,他来伦敦干什么呢?白金汉宫、西敏寺、圣保罗大教堂、格林威治……他什么也看不到啊。  “白金汉宫的前面很热闹,大家都很开心;西敏寺大教堂里很安静,有一种肃穆的感觉,有人还带我摸了达尔文的墓碑;我最喜欢丘园
一曲方终,我走进那片树林,耳边已淡去的曲声随风再度响起,好似涟漪荡漾,久久不能忘却……  夏日,阳光正好。曾彷徨于世间红尘,却偶然发现有这一隅,山清水秀,正是“水光潋滟晴方好”。流连于山水中,独立于一湖之边。湖中一小亭,孤立在山水间。水波荡漾,轻轻敲打着湖畔,一声声叩打着我的心。水边,几枝含苞待放的荷花正聆听蝉儿高调而又单一的歌声。蛙声一片,将这宁静的树林变得生机勃勃。  独坐亭内,品一杯酒。听风
【中考真题】  当你与父母面对面倾诉时,你获得了亲情;当你与老师面对面交流时,你获得了启迪;当你与同学面对面探讨时,你获得了友情;当你与陌生人面对面对话时,你获得了真诚……  请以“面对面”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文体不限,字迹工整,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文题解读】  首先要正确理解题目含义。“面对面”,不等于“面对”。“面对面”,强调主客体双方的交流、互
走着走着我被眼前的那片鹅黄惊住了,早春这个季节,山应是灰蒙蒙的才对,哪里来的鹅黄?  我好奇地走过去。  呀!是蒲公英,我从未想过蒲公英还可以开得这样肆无忌惮。只见一条黄澄澄的地毯,从山坡一直铺到山脊,见其发端,不见其终极,消失在一望无际的山脊那头去了。  这里还没有迎来春红,没有登山的游客,也没有蜂围蝶阵,只有这一坡的蒲公英。它们像是顽皮的孩子在山脊上嬉闹着,簇拥着,一张张绽放的笑脸迎着太阳,似
一抬头,便望见对面屋子檐下的青藤。茎叶茂密,飒飒摇曳,本是一块碧玉般温润幽深,霎时便有了生机,像是一片长在了墙壁上的森林。我默默微笑,心中感慨万分,与它心照不宣。那一个盛夏的点点滴滴,那牵动我情思的日日夜夜,都已深深烙印在我的记忆里了。  初识它,是在一次盛夏的暴雨中。纵是打了伞,却还是被淋得狼狈不堪。在檐下躲雨时,一抬头,便望见了对面檐下的那一株青藤,那样纤细,不断被雨水打下它伸向天空的双手。那
前不久,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法院对班某、张某等被告人非法出售、收购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案依法作出判决,17名被告人均被定罪量刑。  “买只小龟做宠物”已成了一些人的养宠新选择,尤其是走私于马达加斯加的辐纹陆龟、苏卡达陆龟、赫尔曼陆龟等,更因其外观漂亮而在养龟圈里走红。岂知,陆龟却是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保护公约》附录的保护物种。我国是该《公约》的缔约国,国家将列入该《公约》附录的野生动物依法
写《浮生六记》的沈复,既没有做过官,也没在文章上写出过什么名声。有一年,他在清廷赴琉球的使团中谋得一个小差事,结果海上风大浪高,船随时都有倾覆的危险。后来,他决定写一写往事,这才有了《浮生六记》。  写完后,手稿辗转几十年,几近遗失。后在苏州的一个小地摊上被人慧眼识见,才有了流传至今的这本书。  真正的传世文字,大约都是“绝命书”。只因为,此中有着不顾一切的真。好的艺术也一样,像凡·高的畫,像尼采
2019年1月16日,“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得主、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改革先锋奖章获得者于敏去世,享年93岁。  于敏最后一次在公众前露面还是在2015年1月9日。那天,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为他亲自颁发了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而这样的抛头露面,于敏就经历过两次。上一次是1999年,在“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他被授予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并代表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