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转型危机和“微调”

来源 :经理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g75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转型其实是企业运营不当的结果,微调转型应该是常态,是主动的,还有就是动作不会很大,但会收到相对积极的效果。如果等到要被动转型的时候,通常动作会比较大,所以才会有“不转型就等死,转型就找死”这个说法。
  很多企业面临“转型”的危机是因为平时没有按照市场情况来作出企业管理上的微调。
  所以转型是常态,是主动的,是不断要做的,这种转型才能让企业适应市场变化,避开那种伤筋动骨的“转型”。
  这个转型是常态也适用在职业经理人身上,职业经理人如果不主动改变自己去适应职场,那也是很难有很好的发展。
  如何理解企业转型危机
  多年前,在思科时候听到business transformation这个词汇,当时还没有理解到位,当时这个“转型”对我来说是一个业务的机会,就是说:我们有很多客户需要转型,我们需要帮助他们完成这件事,但当时我们的考虑还是从信息化的角度去考虑,不是从管理的角度去考虑。
  在偶然参加了一次关于企业“转型”的讨论会之后,我突然想通了,企业所谓的转型是一直没有运营好企业的结果。也同时解释了“计划跟不上变化”那种说法,也开始了解为什么有些企业会整天做不到预算定下来的目标,更有些企业年初时候,计划是有利润的,到了年底一结算,结果是亏本的,这种后知后觉说明企业没有一个预警机制,更没有一个“微调”机制。如果这些运营机制,特别“微调”的机制,都有好好发挥,理论上企业是应该可以适应市场的变化,不用面对转型的危机的。
  市场一定是不断在变化,企业要在市场生存下来,发展下去,必需要首先适应市场的变化,如果不能跟上市场的变化,企业会与市场越离越远。更糟糕的是:很多企业会接受他们已经跟不上市场带来的结果,会用行业特性,竞争激烈,请人难等理由来解释跟不上市场带来的问题。
  总有一天,这个距离实在太远了,企业发现再不找新的方向,生存空间都没有了。
  所以发现要转型其实是企业运营不当的结果,如果一个正常运营的企业,转型(微调)应该是常态,是主动的,还有就是动作不会很大,这就是所谓的小步快跑。但如果有一天发现要转型的时候,这个转型是被动的,通常动作会比较大,所以才有“不转型就等死,转型就找死”这个说法。
  但如果掌握了“微调”的做法,这个转型不会是“找死”。
  如何理解“微调”
  “微调”是执行计划中的核心机制,我发现很多民企都有做计划,做预算。但每年做计划都是走形式,从来就没有准备能达到目标,这种做计划的态度的确令我相当震惊。
  多年做外企的管理层,我的KPI其实很简单,每年就是要设计一个合理的预算,然后执行到位,达到预算定下的目标,如果你达不到自己定下的目标,那就是说明你不是一个及格的管理者,就应该去做别的事情。
  每年设计预算时候,首先就是要定下一个合理的目标,定目标也是一个setting expectation “设定期望值”的过程。很多职业经理人不是没有能力,而是不善沟通,没有将期望值设定好。
  目标设定是很重要的环节,如果设定目标不合理,没有开始就基本失败了,所以外企设目标是相当慎重,但一定定下来,就必需要执行。
  职业生涯35年,我经过两次重新定目标,一次是接手DEC中国负责人时候,发觉目标不合理,马上申请调整,幸好上层支持,跟着三年我都能完成任务,还保持每年增长。
  预算通常是不能修改的,除了上面提到这个例子之外,另外一次调整预算是2008年金融风暴时候,公司决定全公司上下预算修改,这是我在思科十二年唯一的一次,那次因为公司认为那是大环境的问题,有太多不可控因素,责任是公司承担,所以修改预算来保护员工的利益。但其他时候,预算是绝不可以修改的。
  预算除了不能修改之外,达到预算是唯一的KPI,上面提到过,如果不能达到预算,负责人就可以走路了。所以在外企有个说法是:预算是神圣的,一不可以修改,二一定要做到。
  为什么要“微调”
  我观察到民企定目标时候不够认真,随便拍脑袋,通常都是过高,盲目追求业绩,最糟糕就是:如果做不到目标好像也没有什么关系。加上很多销售的激励机制都是完全提成制,与目标没有挂上钩,在这个情况下,唯一背着企业目标的就是企业的老板,其他人是完全不会去紧张的。也是这个原因,很多企业做预算就是一个形式,完全没有任何引导作用。
  但就算设定目标有多科学,能够100%预测到市场的变化是不现实的,就是说,计划做得再好,总会有偏差,所以一个计划必须要包括“适应变化”的机制。
  从企业运营角度来说,计划就是财务预算。财务预算是一个计划,可以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准备预算,准备预算的时候,所有框架里面每个模块都要考虑到,另外一个说法就是:每个框架模块最后整合起来都会落在财务预算上;第二部分就是执行预算,预算是计划的目标,执行预算就是要达到计划的目标。
  比喻说今年的销售目标是一个亿,我们也可以说:今年销售预算是一个亿。计划的启动就是要设定销售目标,有了这个目标后,我们才能按照這个目标配备资源,最后达到利润的目标。
  企业的销售目标是启动计划的第一步,企业要生存下来却是要达到利润目标。现在很多企业只是追求业绩目标,一切专注力都在追赶业绩,结果成本失控,业绩可能达到,但是利润目标相差很远,这种情况相当普遍。
  我想强调一点就是:企业是一个靠利润才能生存的组织,业绩当然重要,但没有利润,企业是没有生存空间的。业绩是拿来产生利润的,不产生利润的业绩是毒药。
  不要以为这句话不靠谱,因为我观察到很多企业都在服毒药,还不断融资来追求毒药。当然有些是过早融资,盲目追求业绩也是为了满足投资人的要求。
  做一个财务预算,我们会用很多“假设”,因为预算不是历史记录,这些财务数据是还没有发生的,要做出这些数据,必需要做“假设”,假设可以看成你对将来的一个判断,每个判断都有风险,所以财务预算上每个“假设”我都看成是风险,每次我做财务预算时候,对每个“假设”都要详细考虑,确保这些假设带来的风险是在你能掌控的范围之内。   所以执行预算时候,我们需要不断在检查“假设”准确性,但更重要的是:如果不准确,我们必需要对这些“假设”重新调整。
  微调的机制—QBR
  如果要做一个能跟上变化的计划,这个计划执行机制必需具备微调的能力,否则一定不能达到预算的目标,这个微调的机制叫QBR(quarterly business review),季度业务检查。
  QBR是一个预警系统,通常每个季度做一次(所以叫QBR),这样就防止到年末才发现问题,到时就来不及做任何补救的工作了。
  為什么会是每个季度?
  因为大部分上市公司都是用季度作为汇报业绩的,所以大部分企业都会用季度作为业务检查的频率,但也有企业做月度的,企业自己可以决定这个频率。
  QBR可以很复杂,但它的概念应该是相当简单的,主要目的就是将检查业务结果的频率提高,不要等到年末才检查。思科有几种检查频率,季度检查(QBR)决定是否调整策略,每个月检查储备项目是否足够,每周检查销售到执行进度,这种机制让思科一直的业绩预测相当准确。
  QBR的思路与机制
  假设有一个年度预算或目标。假设定下今年的目标是一个亿,第一件事要做就是将年度目标变成季度目标,假设没有淡旺季的分别,如果这样,每个季度的业绩目标是2500万。除了业绩目标季度化外,销售成本与产品成本(浮动成本)也要分拆成为季度目标。假设会花4000万作为成本,如果这样,季度的成本就是1000万。
  一个季度过去,拿到第一季度的业绩结果与费用结果,发觉业绩结果只达到1500万,花费却是达到1500万。拿着这个第一季度的结果,就开始QBR的流程。
  首先,业务的差距是比预算低了1000万,而成本就超过预算500万,两个都是相反方向走。管理层需要做的就是找出产生这些差距的原因。
  然后,找出产生差距的原因后,就可以做微调的决定。微调的目的就是要达到年度目标。微调些什么东西就看企业的实在情况。 最重要就是有一个微调的机会,可能发现业绩不行是某个区域市场反应没有你预期好,也没有其他市场可以补上,可能决定在第二季度加强开发其他新市场,这个微调的动作就是用来适应市场变化。
  企业运营也就是在执行一个合理的财务预算,QBR是执行预算用来做“微调”机制,微调出来的结果就是适应市场的变化,只要不断作出微调,那一定能够跟贴市场的变化,降低需要转型的危机。
  我有个课程叫“老李转型记”,课程的核心就是QBR,课程是用一个木匠老李这个人物,通过一个很简单的商业模型,来描述框架的应用。老李原来是过得很滋润,但因为有新竞争者出现,将老李从梦中叫醒,故事就是这样开始的。 跟着课程会带着大家看着老李怎样通过框架每个模块重新东山再起,打造一个新的商业模型,财务预算,人事组织。。最后那部分就是老李怎样用QBR机制来执行他的预算。QBR是500强惯用的管理机制,但老李是一个几个人的企业也同样可以发挥这个机制的作用。
其他文献
A股教育类公司的并购案例中,从2014年至今至少有12家标的公司在2017年未完成业绩承诺,其中涉及的亏损的有7家。  按照惯例,被并购公司对并购公司的业绩承诺一般为3年,也就是说,2017年是盘点A股教育类公司对自己之前并购成败的时间截点。根据统计,2017年,共有包括长征教育、龙文教育等12家标的公司未完成业绩承诺,而牵涉到A股上市公司的有拓维信息、勤上股份、秀强股份、全通教育、盛通股份、洪涛
期刊
[摘 要]在当前收入分配不公急剧扩大、甚至可能产生某种不稳定因素的情况下,利用财政政策缓解收入分配不公的现状势在必行。在当前情况下,通过财政政策对初次分配形成的收入差距作适度合理的调整才是较为现实的手段之一。  [关键词]财政职能;居民收入;收入差距  [中图分类号]F8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5)10—0067—03
期刊
[摘 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房地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并将逐渐成为支柱产业。这其中也伴随着各种问题,如房价的大幅上涨,空房率的上升,豪华别墅的大量建设等。这些问题都从某些方面反映了房地产市场的过热。从经济学的角度对房地产市场的供给需求关系进行分析,找出房地产价格的决定及其影响因素,对于认识房地产过热和泡沫的产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住房投资;投资模型;房地产泡沫  [中图分类号
期刊
由于此前在2014年到2016年是A股市场并购重组高峰期,而并购业绩承诺一般是1-4年不等,且基于上市公司并购标的业绩不达标比例的上升,2017年、2018年也迎来了上市公司商誉减值的集中爆发期,这不仅将影响到相关上市公司的净利润,更关乎整个市场的盈利水平。特别是,当众多上市公司并购标的业绩承诺期满后,商誉减值带来的杀伤力更大。  无并购,不商誉。这是上市公司形成商誉的主要、核心来源。然而,在并購
期刊
今年Interbrand《中国最佳品牌排行榜》中,从行业角度,金融服务和互联网品牌繼续维持了主导地位,并分别有多个品牌成功入榜;从公司角度,腾讯、阿里巴巴和中国建设银行被评为三个最具价值的品牌。  腾讯和阿里巴巴已经连续四年名列榜单前茅,继续保持其品牌价值的快速增长。值得一提的是,这两个品牌的品牌价值在今年的增长都达到两位数,进一步扩大了在榜单中的领先优势。腾讯的品牌价值增长了32%,是今年的排行
期刊
意图在白酒业、茶业、煤矿、房地产上追逐高收益的维维股份,现在发现自己过去所设定的战略,走得越来越偏,而且在此过程中,这些多元化资产非但没有提升公司价值,反而一直在拖累公司业绩,降低公司市值,于是决定重新认清现实,并回归主业。  在统计的26家连续四年(2014?2017年)商誉减值的上市公司中,主营豆奶饮品的维维股份这个名字,可说是家喻户晓。从1993年开始,一句“维维豆奶,欢乐开怀”被流传至今,
期刊
何谓“企业家精神”?具体来说,就是你在公司工作,要充满工作的激情,能够主动对接复星生态系统内的各种资源,不断地创新、创造,不断去学习思考,遇到问题能创造性地想办法解决,每天为此而努力。  二十五年以来,我深刻地明白要实现多个目标真的不容易。如果不是精英组织,一定没法成功。所以,复星从来都是要打造一个精英组织。  复星眼中精英的标准,我想可以用“0.01”来概括,即:我们需要找到那些能够比最快的人还
期刊
2016年,宝明堂在新三板成功上市。谨慎的李明认为,股市风云多变,如果上市的话,不如先从新三板开始,在观察股市变化的同时,先把企业做好,不断的创新公司的制度,经营以及产品,做好准备,等到合适的时机时再更进一步。  创立于清咸丰八年(即公元1858年),历经160年的历史,旗下专卖店囊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西安、昆明、三亚等一百多个城市,2016年在新三板成功上市。如今的宝明堂已经成为了南方中药
期刊
对于衡器制造和传统的加工行业来说,人才和品质仍然是传统制造业转型的两大难题。乐福衡器的董事长于化云认为,品质是创新的基础,传统的生产加工型企业,做到符合标准甚至超过标准才是第一步。  如今,家家户户都在家里会备上一个秤。秤,在如今社会里已经远远超过作为一个量具的存在的意义了。但就是这样一种基本上家家户户常备的小东西,有人却在其中看到了商机。  乐福衡器,成立于2002年,15年以来一直以秤类产品的
期刊
主书名:极简人工智能  副书名:你一定爱读的AI通识书  作 者:[英] 理查德·温(Richard Urwin) 有道人工翻译组 译  出版时间:2018年3月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蚂蚁在寻找食物时,一开始会漫无目的地到处走动,直到发现另一只蚂蚁带着食物返回巢穴时留下的信息素踪迹,然后,它就开始沿着踪迹行走。信息素越强,追踪的可能性越大。在找到食物后它将返回巢穴,留下自己的踪迹。如果该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