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特点,写好教案

来源 :漫迷·素质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weijm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案是教师上好课的前提,体现的是如何组织课文知识,如何设计教学方法的一个准备过程。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写出一份好的语文教案呢?根据多年的书写经验和认识,一份教案如能做到简明、系统、实用,那么老师上课时就能得心应手,顺利地完成该课的教学任务。
  一、简明
  简明就是简单明了,不罗嗦,该写则写,不该写则不写。
  备课时,有很多同志的一篇讲读课文教案写到七八页,有的甚至写到十几页,真的有那么多的东西可写吗?恐怕也是该写的写了,不该写的也写了,也许他们认为教案越详细越好,大到课文重点、难点的全面分析,小到自己上课时说的每一句话,都历历在目,一个都不能少。这些同志的这种做法果真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吗?写了十几页的教案,结果上课时,几个问题已经把全部的内容囊括了,接下去不知该说什么;有的则是预计2个课时该完成的,3个课时还觉得紧张。这不能不说是备课的一个失败。究其原因,是因为自己对课文认识得不够透彻,还没有抓住重点,更不要对说教学目的的理解和设计啦,他们这种胡子、眉毛一起抓的做法,得到费力不讨好的结果也是不足为怪的。
  教案是教学的方案,更确切地说是教师上课时大致思路的一个行动指南,而不是自己所有的心里所想。因此,教案不应过于详细,只要能围绕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设计好几个探讨的问题,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即可,不必样样都详。如备教案时,像时代背景、作者简介等则完全可以让学生从书上找出或老师一点即可(重点的写一点),万不能像写文学史一样来写它们。另外,写教案时,关键的几个问题设计好了,至于怎样分析的过程,以及自己对它的理解,只写个大概即可。因为我们记上的东西就算已定了位,而学生的思维却是多变的。为了教会学生,以定位来适应运动多变是不行的,可行的只有变换角度,变换不同的说法,否则,一个问题追求惟一标准的答案,很可能要浪费很多时间,而且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二、系统
  系统是指每一节教案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练习中的一个部分,一个环节。因为从一本书来看,它是整本书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部分,从一个单元来看,它又是一个单元的一个部分,正是这一节节的教案构成一个个单元,再构成整本书的教学系统的,因而,只有注意到这一点,才能把每一节的教案都放在它恰当的位置。
  例如,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三单元的第八课备课时,心里首先要想到本册书主要学习的是议论文,再次要了解该单元的教学目的是学习提出学习议论文的方法,然后再看第八课采用的是什么方法提出论点的,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设计学生如何识别和运用这种提出论点的方法,这就达到了本课要求的主要教学目的,且为后边的几篇课文的学习做了铺垫。在大的教学目的的指引下,学生的思考都会围绕着课文提出论点的方式转。在讲完这一单元后,再来一个知识性的总结,就会使学生发现原来常见的提出论点的方式有这几种呀!
  由上述的分析可知,我们无论备哪一节课都不能只顾它自己,要前翻翻,后看看,看看前后和该课的联系是什么,是不是需设下那么一个伏笔和下一堂课的内容衔接呢?总之,一句话,一份教案如果不具备系统性,那么可以说这位教师对课文的理解是散乱的,那么教给学生的知识也形不成一个个的网络。
  三、实用
  所谓实用就是指教案的设计,要适合于自己的学生,适合于自己的实际习惯,不能由自己的性子来,想怎样就怎样。
  我们就拿语文课本第三册的语法、句子成分来说,备课时就要考虑自己的学生对短语的知识掌握得怎样,只有掌握了学生的情况,才能确定是从短语复习入手备课,还是单刀直入直接从句子成分开始。若备课时如常考虑着这样的问题,那么备出来的教案上课时便很少会出现提出了问题,学生大眼瞪小眼,不知如何回答的现象。
  当然把实用列为写好教案的一个大问题来说,主要是要求教师知己知学生,同时也可以说是主要针对那些应付性的教案来说的。什么是应付性的教案呢?书写不认真,照抄照搬别人的教案,说话不切实际。这三点说成是应付性教案的特性,我认为是再确切不过了。特别是有的同志备课时较认真,翻阅了不少的课外资料或特级教师的教案,按说,借鉴别人的长处也未免不可,可他想,自己再写得好也比不上人家特级教师的呀,于是把人家的教案往自己教案本上一抄,认为这算一大成功。但他却没想过人家设计的东西,怎能适合自己的学生呢?上课时碰一鼻子灰我想是不可避免的。总之,教案如果备出来没有实用价值,那它还有什么意义呢?
  综上所述,备课时如能紧扣教学目的,做到简明、系统,且时时注意观察学生的实际情况,那么备出来的教案在上课应用时,既得心应手,又能事半功倍,何乐而不为呢?
其他文献
一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保证是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那么作为一名教师如何自我进步自我提高教学能力呢?美国学者波斯纳就提出:成长=经验+反思。一个人的成长总是在不断地学习、总结中提高的。作为一名教师当然不是刚一参加工作就是教学能手,可为什么一批参加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经过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教学,有的成为名师,有的进步不大呢?纠其原因就是有的教师善于总结自己工作中的成功或失败,在不断的反思中才成长
新课标提出“自主学习”的教育理念,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此,我就如何实现“自主学习”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  朱熹在《小学集注》中指出:“教人未见、必不乐学。”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上我努力从“多”上下功夫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采用一些丰富多样的手段来抓住学生的心理,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质疑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
半乳糖凝集素(Galectins)属于S型动物凝集素家族,是一种模式识别受体(PRRs),含有可以特异性地结合β-半乳糖苷的糖识别结构域(CRDs),该氨基酸序列在进化中高度保守.对于脊椎动物,Gal在固有免疫(病原体识别、吞噬和补体活化等)和适应性免疫系统(调节B/T淋巴细胞的数量、细胞因子的分泌和单核/巨噬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树突状细胞(DC)的成熟是启动免疫反应的关键因素
期刊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这就为我们实行按劳取酬,收入与所做贡献挂钩的校内薪酬分配办法的改革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依据。改革前,同年级任课教师每节课的课时费是一样的,教师的薪酬就是依据课时的多少按劳分配,干好干差、成绩高低都没有区别,这就势必压抑了优秀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对提高教学质量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必须对工资制度进行改革,承认个体效率和贡献的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