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有多难

来源 :成才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di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天都在技术更新的IT行业,大学里的教材却还是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的水平!”在第三届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德论坛上,中外多名专家批评高校应用型学科的教材太滞后,需要在课程设置和培养方式上进行革新。
  近年来,我国大学人才培养的一个严重缺陷是,人才培养的知识面过于狭窄,“博士不博”一度是坊间议论的焦点。如何加大理论知识贡献的力度,一方面尽可能地把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另一方面能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一个值得思考的现实问题。
  麦可思调查发现,许多应用型专业大学生的就业,与他的学历层次和专业并不吻合。笔者以为,这固然与学校课程设置、教师知识储备和教材内容编写有关,关键还在于当前的高等教育体制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而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是不知道如何培养人,造成了极大的人才浪费。那么,我们应如何培养理想的“人”?
  还记得1936年爱因斯坦在纽约州立大学举行的“美国高等教育30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稿,以《培养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的人》为题,阐释了他所理解的理想的“人”。它包含两个层面内涵:第一,具备独立工作与独立思考的能力;第二,把为社会服务看做人生的最高目标。第一点主要解决个人的生活能力问题,第二点主要解决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問题。
  教育要想适应社会需要,培养高质量的拔尖创新人才,教学内容改革至关重要。由此出发,高等教育改革和创新,关键的是要更新教学内容,把科学发展最新成果及时反映在教学内容上,尽可能为学生创造认识社会的条件。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改革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注入式”教学方法,从传统的“学到了什么”向“如何学”转变,帮助学生确立一种新的探索性的学习方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提高他们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创新人才的培养事实上是“创造适合学生需要的教育”,而不是去“选择适合现行教育需要的学生”。不同的外界环境,对一个人创新能力的培养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而这一点,从高等教育的教学思想到社会舆论氛围等,可能都需要作出改变。
其他文献
文章比较了集中式网络管理与基于移动代理的网络管理两中模式的优缺点,提出了基于移动代理的分布式网络管理方案,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
“我不善品茶,不通茶经,更不懂什么茶道,从无两腋之下习习生风的经验。但是,数十年来,喝过不少茶,北平的双窨、天津的大叶、西湖的龙井、六安的瓜片、四川的沱茶、云南的普洱、洞庭湖的君山茶、武夷山的崖茶,甚至不登大雅之堂的茶叶梗与满天星随壶净的高末几,都尝试过。茶是我们中国人的饮料,口干解渴,惟茶是尚。……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茶。人无贵贱,谁都有分,上焉者细啜名种,下焉者生饮茶汤,甚至路边埂畔还有人奉
本章阐述了基于SOCKET技术所开发的纯软件机房管理系统的原理.重点介绍了该系统的设计方案,所面临的几个关键问题及问题的解决方法,以及该系统所能实现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