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前半期海派舞蹈的审美现代性阐释

来源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__n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前期,上海经济、社会的现代化与新文化运动,使其舞蹈艺术形成新颖灵活、多元包容,并具有商业世俗性的独特艺术品格.从美学维度看,海派舞蹈在上海都市化进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情感表达和逻辑结构,即一种带有三个内核的动态三维螺旋结构.一个是都市化引起的乡愁乌托邦,另一个是新文化催生的启蒙乌托邦,再一个是民主革命和抗敌救亡激起的自强乌托邦.尽管三个内核在上海都市文化中同时存在,但由于三者文化性质和精神导向的差异,使得它们在发展中充满张力,此消彼长,也使其在审美精神上表现为初期对新文化运动科学民主思想的弘扬、发展期对兼容并蓄精神的张扬、高潮期对民主革命和民族独立理想的强烈追求.
其他文献
中国古典舞审美观是基于中国古典美学原则而生成的,在以“中和”为理想情感状态的身体塑造中,遵循“圆融”的身体构形和文化意涵,追求形神兼备、情意共生的“气韵”空间,以技
中国现代舞在20世纪80年代作为人的重新发现的舞蹈语言再次登上历史舞台,它冲击着中国舞蹈的传统观念并引发巨大争论,促进了舞蹈艺术观念的转型和变革,凸显中国当代舞蹈艺术
《韶》舞是舜时的一组图腾舞蹈,展现了以舜为首领的不同氏族部落间和平共处的太平图景.夏、商二代对之虽有加工,但基本保持了粗犷热烈的原貌.至周代,因礼乐文化的影响,《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