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竞走技术是从行走演变而来的,它类似于行走却又不同于行走,它介于走路和跑步之间,竞走技术起源于英国,1908年男子竞走在伦敦奥运会上正式成为比赛项目,而女子竞赛在1992年才正式成为比赛项目。竞走技术的规则非常严格,裁判员主要对运动员的屈腿和腾空进行判断,给出成绩。随着竞走技术的不断发展,竞走的规则也在不断地改变,运动员为了得到一个好的成绩,就必须不断地调整,适应新的规则完善自己的技术。本文对违背竞走定义技术的成因进行分析。
关键词 竞走技术原述 违背竞走定义 成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G82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3-000-01
一、竞走技术的发展历史
竞走技术起源于英国,19世纪初在欧洲流行,19世纪末旅行者们穿越城市竞走,竞走技术由原来的小型比赛发展为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竞走技术分为两种:场地走和公路走,我国运动员陈跃玲在2000年的奥运会上夺得了首面金牌。一开始裁判根据运动员是否有腾空现象进行裁判,但运动员为了得到好成绩提高行走速度,在竞走过程中出现了屈腿现象,这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于是研究人员对竞走规则进行了修改,随着竞走技术的不断发展,发现运动员还是会出现短暂腾空现象,接着又对竞走规则修改了4次。
竞走运动员想要提高成绩需要长期的训练和不断地适应规则,在规则允许的情况下,教练和运动员应该尽做大努力完善自己的竞走技术。
二、竞走技术规则
竞走技术规则主要有两点:腾空和屈腿,竞走技术规定运动员在行走过程中必须保持一条腿与地面接触,前腿由脚跟先着地,在着地的瞬间到腿完全与地面垂直的过程中不得弯曲。通常在比赛中会有六到九个裁判员,裁判员完全凭借双眼来进行判决,当发现运动员有违规现象时,给予红牌警告,如有三个裁判发现违规现象取消比赛资格。
三、违背竞走定义技术的成因
(一)步幅大小不合适
步幅过大过小都会影响竞走,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如果我们步伐太小频率又很快,就会出现腾空现象。运动员通常会采取减小步伐、增大频率的方法来加快速度,或者是加大步伐但同时要不降低频率,所以这些时候就会出现腾空。
(二)身体起伏大
竞走过程中,身体起伏越小竞走越平稳,速度快,重心稳自然起伏就会小。如果后蹬的角度过大,前脚落地不稳,髋关节摆动幅度小走起路来就会不稳,给人一种发飘的感觉,裁判就认为是出现了腾空。后蹬角度小的话,易造成重心前移,身体向前倾,后脚离地瞬间就要积极向前,此时前蹬还没有落地,这样给裁判的感觉就是出现腾空。
(三)比赛环境
运动员比赛的场地并不是一马平川的,有可能存在上下坡的地方,而这些地方与平坦的路不一样,运动员为了取得一个好成绩并不想减慢速度,上坡和下坡本身就会是身体重心移动,如果不掌握好技巧,同样会出现腾空现象。
(四)身体疲劳
竞走比赛路程有3000米、10公里、20公里等,这么长的路程再加上运动员竞走的速度极快,导致下半程的时候运动员体力下降很快,肌肉过度紧张,动作出现扭曲,四肢开始不协调。或者是运动员状态不佳会导致走路不稳、速度提不上去。
(五)运动员本身原因
竞走的过程中会需要给膝关节很多压力,如果膝关节不好,长时间的竞走就会使膝关节承受不了,或者是运动员膝关节本身就不直,给裁判一种错觉。
(六)足跟着地不明显
足跟着地不实,身体重心靠后,脚会很快落地,此时身体重心还没有移过支撑点,因此就会借助于腿发生弯曲,将重心移动,不少运动员在比赛时,都出现过此类情况。
(七)道德问题
为了取得好成绩,不惜违反体育道德标准,在裁判员看不到的地方小跑幾步,在有遮挡的地方放轻松一会等虽不违反竞走定义技术,但有损体育道德。
四、对违背竞走定义技术成因的建议
(一)调整幅度。训练过程中,不断调整幅度大小,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幅度范围强加练习。不要一味地只求速度违反了竞走规则。
(二)调整后等结束时膝关节的角度,最好保持在145°左右,这样大腿不会带动小腿积极向前,引起腾空。
(三)幅度和频率是相互制约的两个因素,幅度大,频率自然就会下降,所以在加大步长的同时也要考虑到频率,步伐过大会过度消耗体力,给肌肉过大的负担,反而不利于速度的提高。
(四)注意髋关节的转动和臀部的扭动,后蹬角度要适中,前蹬落地要先脚跟且要实,降低身体重心的起伏。
(五)由于比赛环境的限制,所以不能总是按着一种竞走方式,平时应该多加强上坡和下坡的练习,这些地方做的好,是超过别人取得好成绩的最佳选择,联系的过程中,找到上下坡身体最适合的倾斜角度,掌握竞走技巧。同时比赛前调整好自己的身体和心理状态,以最佳的精神去比赛。
五、小结
生命在于运动,现在的人们越来越重视身体健康,竞走不仅是一项运动会比赛项目还是一个锻炼身体的好的选择。在竞走比赛中,教练员和运动员应该意识到违背竞走定义技术的成因并积极寻找解决方法,加强体育道德意识,不为取得好成绩而违反道德标准。本人对违背竞走定义技术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同时给出了几点建议,由于能力有限存在诸多不足,只希望通过本文引起运动员们的注意。
参考文献:
[1] 马晓娟.十一届全运会男子20公里竞走运动员摆动技术的三围运动学研究[J].2011.
[2] 许静.我国高水平竞走运动员不通走速技术特征变化的运动学分析[J].2012(8).
关键词 竞走技术原述 违背竞走定义 成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G82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3-000-01
一、竞走技术的发展历史
竞走技术起源于英国,19世纪初在欧洲流行,19世纪末旅行者们穿越城市竞走,竞走技术由原来的小型比赛发展为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竞走技术分为两种:场地走和公路走,我国运动员陈跃玲在2000年的奥运会上夺得了首面金牌。一开始裁判根据运动员是否有腾空现象进行裁判,但运动员为了得到好成绩提高行走速度,在竞走过程中出现了屈腿现象,这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于是研究人员对竞走规则进行了修改,随着竞走技术的不断发展,发现运动员还是会出现短暂腾空现象,接着又对竞走规则修改了4次。
竞走运动员想要提高成绩需要长期的训练和不断地适应规则,在规则允许的情况下,教练和运动员应该尽做大努力完善自己的竞走技术。
二、竞走技术规则
竞走技术规则主要有两点:腾空和屈腿,竞走技术规定运动员在行走过程中必须保持一条腿与地面接触,前腿由脚跟先着地,在着地的瞬间到腿完全与地面垂直的过程中不得弯曲。通常在比赛中会有六到九个裁判员,裁判员完全凭借双眼来进行判决,当发现运动员有违规现象时,给予红牌警告,如有三个裁判发现违规现象取消比赛资格。
三、违背竞走定义技术的成因
(一)步幅大小不合适
步幅过大过小都会影响竞走,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如果我们步伐太小频率又很快,就会出现腾空现象。运动员通常会采取减小步伐、增大频率的方法来加快速度,或者是加大步伐但同时要不降低频率,所以这些时候就会出现腾空。
(二)身体起伏大
竞走过程中,身体起伏越小竞走越平稳,速度快,重心稳自然起伏就会小。如果后蹬的角度过大,前脚落地不稳,髋关节摆动幅度小走起路来就会不稳,给人一种发飘的感觉,裁判就认为是出现了腾空。后蹬角度小的话,易造成重心前移,身体向前倾,后脚离地瞬间就要积极向前,此时前蹬还没有落地,这样给裁判的感觉就是出现腾空。
(三)比赛环境
运动员比赛的场地并不是一马平川的,有可能存在上下坡的地方,而这些地方与平坦的路不一样,运动员为了取得一个好成绩并不想减慢速度,上坡和下坡本身就会是身体重心移动,如果不掌握好技巧,同样会出现腾空现象。
(四)身体疲劳
竞走比赛路程有3000米、10公里、20公里等,这么长的路程再加上运动员竞走的速度极快,导致下半程的时候运动员体力下降很快,肌肉过度紧张,动作出现扭曲,四肢开始不协调。或者是运动员状态不佳会导致走路不稳、速度提不上去。
(五)运动员本身原因
竞走的过程中会需要给膝关节很多压力,如果膝关节不好,长时间的竞走就会使膝关节承受不了,或者是运动员膝关节本身就不直,给裁判一种错觉。
(六)足跟着地不明显
足跟着地不实,身体重心靠后,脚会很快落地,此时身体重心还没有移过支撑点,因此就会借助于腿发生弯曲,将重心移动,不少运动员在比赛时,都出现过此类情况。
(七)道德问题
为了取得好成绩,不惜违反体育道德标准,在裁判员看不到的地方小跑幾步,在有遮挡的地方放轻松一会等虽不违反竞走定义技术,但有损体育道德。
四、对违背竞走定义技术成因的建议
(一)调整幅度。训练过程中,不断调整幅度大小,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幅度范围强加练习。不要一味地只求速度违反了竞走规则。
(二)调整后等结束时膝关节的角度,最好保持在145°左右,这样大腿不会带动小腿积极向前,引起腾空。
(三)幅度和频率是相互制约的两个因素,幅度大,频率自然就会下降,所以在加大步长的同时也要考虑到频率,步伐过大会过度消耗体力,给肌肉过大的负担,反而不利于速度的提高。
(四)注意髋关节的转动和臀部的扭动,后蹬角度要适中,前蹬落地要先脚跟且要实,降低身体重心的起伏。
(五)由于比赛环境的限制,所以不能总是按着一种竞走方式,平时应该多加强上坡和下坡的练习,这些地方做的好,是超过别人取得好成绩的最佳选择,联系的过程中,找到上下坡身体最适合的倾斜角度,掌握竞走技巧。同时比赛前调整好自己的身体和心理状态,以最佳的精神去比赛。
五、小结
生命在于运动,现在的人们越来越重视身体健康,竞走不仅是一项运动会比赛项目还是一个锻炼身体的好的选择。在竞走比赛中,教练员和运动员应该意识到违背竞走定义技术的成因并积极寻找解决方法,加强体育道德意识,不为取得好成绩而违反道德标准。本人对违背竞走定义技术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同时给出了几点建议,由于能力有限存在诸多不足,只希望通过本文引起运动员们的注意。
参考文献:
[1] 马晓娟.十一届全运会男子20公里竞走运动员摆动技术的三围运动学研究[J].2011.
[2] 许静.我国高水平竞走运动员不通走速技术特征变化的运动学分析[J].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