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容宛在 风义犹存——简记四川省文史研究馆的几位老前辈

来源 :文史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xi09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2年,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支持下,四川省文史研究馆成立。早期聘任的馆员(时称研究员)中,有一些少数民族的知名人士。他们出身不同,仕途有别,却都有爱国热忱,毕生致力于国家民族的大业,或治军,或兴教,或济众,或医人,在不同的岗位上发挥才智,作出贡献,成为“德才望”兼备的文史界老前辈。由于历史原因,文史馆至今发布的资料中,有关他们的文字记载叙述不多,而且有些老先生连照片也未得一见。我们查阅有关资料,据实整理成文,以供文史研究者参考。
其他文献
无论是四川的火锅还是西北的拉面,为了去除腥味,帮助消化,都会有一味少不了的调料,但是很多人只认其貌却不知其名。其实,这种像枣核一样的东西学名叫草果,盛产于云贵高原。产量最大
1 病例资料[例1] 女,35岁.因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行胃大部切除术,术中损伤十二指肠球部下方胆总管壁裂口约0.3 cm×0.5 cm,利用十二指肠残端行端侧吻合,形成胆总管双通道.术
2007年9月,山西省农机局、山西省农产品加工装备及技术协会引进的乌克兰埃克思特鲁杰尔科研联合生产公司的植物油低温榨油机生产技术,落户山西省繁峙县农机修造厂。该厂在山西
古代的豆是高足器物,大多有盖,也可无盖无耳,多为陶质.有少数为青铜或木、竹质,一般用来盛肉做的食物。《诗·大雅·生民》:“印盛于豆,于豆于登。”毛传:“木日豆,瓦日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