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能否办出特色的关键因素,同时,这也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成败兴衰的决定性因素。“项目市场化”的教学模式是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真实项目为支撑,针对高职传媒类专业促进教学、科研、生产结合的一种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结合相关问题及自身教学经验,对“项目市场化”高职传媒类专业教学模式实践与创新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 键 词] 高职传媒;教学模式;实践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16-0161-01
一、高等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现状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初中期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普遍兴起,不仅为当地和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了一批实用性人才,同时也和同行业企业形成了良好的协作互助关系,进行了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校企合作。
从高等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形式的发展进程来看,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也是初级层次的合作,即我们常说的“定向培养”。第二个层次是进一步中层次合作,最常见的形式是“订单式培养”。相比较第一层次的合作,学校在合作层面上更加占据主动性,针对的企业也并不局限为某一个或几个企业,而是面向产业或产业群。第三个层次是深层次合作。学校与企业相互融合、渗透,各个学校依靠自身发展特色,结合地方产业和企业,研究适合自身发展的教学新模式。主要表现为学校技术技能成果和企业提高整体效益之间互相转化。
二、新教学模式背景及解决教学问题
“项目市场化”的教学模式借鉴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以企为主,引企入校,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以项目为主导实施工学交替。以共建公司为平台,创建了“团队专业化、课程项目化、教产一体化、作品商品化”的“项目市场化”教学模式。
“项目市场化”是对项目教学的深化改革,项目引入来自市场,项目生产面向市场,项目产品走向市场。新模式解决目前教学中主要存在的四个“缺乏”问题:
a.解决岗位设置缺乏职业团队的问题。
b.解决课程开发缺乏真实项目的问题。
c.解决教学实施缺乏实战生产的问题。
d.解决成果转化缺乏市场空间的问题。
三、新教学模式的内涵
“项目市场化”立足文化创意产业,校企共同组建公司,实施定岗定员、员工互聘搭建校企共享的开放平台,实现团队专业化;根据企业项目实施的工作流程,将企业实际项目引入教学,开发系列项目课程,实现课程项目化;根据企业运作模式,引入公司化管理机制,以生产流程为导向,采取产、教、学合一的方式,实现教产一体化;依据对项目市场导向的及时分析,对作品进行推介推广,将教学作品合理转化为商品,实现作品商品化,最终达到责任共担,市场共推,成果共享的校企双赢,提高了人才培养效益、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图所示)。
四、新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
“项目市场化”教学模式首先在高职传媒类专业进行试点,联合行业企业,以教学资源为资本,引资入校,共同成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公司。公司项目部负责项目的研发和引入;制作部负责项目的组织和生产;市场部负责产品的销售和推广,保证项目教学的持续性和常态化。学校围绕企业项目生产的四个工作流程,展开教学的各个环节,深度实践了项目教学法,系统构建起“项目市场化”教学新模式来解决教学与产业、教学与市场融合的问题。
(一)人员互聘、定岗定员,实现团队职业化
学校教育岗位与公司职业岗位对接,协调、统筹校内外专家、师生,采用“领导班子互兼、师生员工互聘”的双主体、双身份管理机制,实现项目总经理与院长融合,项目负责人与教师融合,项目执行人与学生融合的核心岗位“三融合”, 达到校企团队深度融合共同管理的目的,在组织管理上保障项目市场化的运作。
(二)引入项目、开发课程,实现课程项目化
公司项目部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引入4个主要项目,组建由行业企业专家和教师共同组建的课程体系开发团队,依据完成项目所需的职业岗位能力,制订传媒类专业项目主导型的课程体系,开发了15门项目化的专业核心课程。项目采用从简单到复杂的渐进式设计方法,每个项目均包括“策划、拍摄、编辑、包装”四个环节构成的完整工作流程,随着项目难度的渐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得以不断提升。
(三)公司管理、产教对接,实现教学生产化
依据市场规律,大力推行公司化管理,组建师生、行业专家共同参与的制作部。依据“策划、拍摄、编辑、包装”的工作流程进行项目生产,采用“共定教学方案,共享教学资源,共管教学过程,共监教学质量”的方法进行教学和生产,实现了“教室与工场合一、教师与专家合一、学生与员工合一、教学与生产合一、作品与产品合一” 的产教对接“五合一”。
4.服务导向、市场运作,实现作品商品化
依据传媒产业特征,建立公司化统一管理、统一协调机制,成立市场部,负责学校和市场的沟通、联系;建立和完善教学产品轉化工作的信息收集、推介、处理和交流工作;运用适当的商务手段,与相关单位签订购销协议,对教学作品进行推广,促使作品转化商品。
[关 键 词] 高职传媒;教学模式;实践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16-0161-01
一、高等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现状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初中期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普遍兴起,不仅为当地和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了一批实用性人才,同时也和同行业企业形成了良好的协作互助关系,进行了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校企合作。
从高等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形式的发展进程来看,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也是初级层次的合作,即我们常说的“定向培养”。第二个层次是进一步中层次合作,最常见的形式是“订单式培养”。相比较第一层次的合作,学校在合作层面上更加占据主动性,针对的企业也并不局限为某一个或几个企业,而是面向产业或产业群。第三个层次是深层次合作。学校与企业相互融合、渗透,各个学校依靠自身发展特色,结合地方产业和企业,研究适合自身发展的教学新模式。主要表现为学校技术技能成果和企业提高整体效益之间互相转化。
二、新教学模式背景及解决教学问题
“项目市场化”的教学模式借鉴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以企为主,引企入校,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以项目为主导实施工学交替。以共建公司为平台,创建了“团队专业化、课程项目化、教产一体化、作品商品化”的“项目市场化”教学模式。
“项目市场化”是对项目教学的深化改革,项目引入来自市场,项目生产面向市场,项目产品走向市场。新模式解决目前教学中主要存在的四个“缺乏”问题:
a.解决岗位设置缺乏职业团队的问题。
b.解决课程开发缺乏真实项目的问题。
c.解决教学实施缺乏实战生产的问题。
d.解决成果转化缺乏市场空间的问题。
三、新教学模式的内涵
“项目市场化”立足文化创意产业,校企共同组建公司,实施定岗定员、员工互聘搭建校企共享的开放平台,实现团队专业化;根据企业项目实施的工作流程,将企业实际项目引入教学,开发系列项目课程,实现课程项目化;根据企业运作模式,引入公司化管理机制,以生产流程为导向,采取产、教、学合一的方式,实现教产一体化;依据对项目市场导向的及时分析,对作品进行推介推广,将教学作品合理转化为商品,实现作品商品化,最终达到责任共担,市场共推,成果共享的校企双赢,提高了人才培养效益、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图所示)。
四、新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
“项目市场化”教学模式首先在高职传媒类专业进行试点,联合行业企业,以教学资源为资本,引资入校,共同成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公司。公司项目部负责项目的研发和引入;制作部负责项目的组织和生产;市场部负责产品的销售和推广,保证项目教学的持续性和常态化。学校围绕企业项目生产的四个工作流程,展开教学的各个环节,深度实践了项目教学法,系统构建起“项目市场化”教学新模式来解决教学与产业、教学与市场融合的问题。
(一)人员互聘、定岗定员,实现团队职业化
学校教育岗位与公司职业岗位对接,协调、统筹校内外专家、师生,采用“领导班子互兼、师生员工互聘”的双主体、双身份管理机制,实现项目总经理与院长融合,项目负责人与教师融合,项目执行人与学生融合的核心岗位“三融合”, 达到校企团队深度融合共同管理的目的,在组织管理上保障项目市场化的运作。
(二)引入项目、开发课程,实现课程项目化
公司项目部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引入4个主要项目,组建由行业企业专家和教师共同组建的课程体系开发团队,依据完成项目所需的职业岗位能力,制订传媒类专业项目主导型的课程体系,开发了15门项目化的专业核心课程。项目采用从简单到复杂的渐进式设计方法,每个项目均包括“策划、拍摄、编辑、包装”四个环节构成的完整工作流程,随着项目难度的渐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得以不断提升。
(三)公司管理、产教对接,实现教学生产化
依据市场规律,大力推行公司化管理,组建师生、行业专家共同参与的制作部。依据“策划、拍摄、编辑、包装”的工作流程进行项目生产,采用“共定教学方案,共享教学资源,共管教学过程,共监教学质量”的方法进行教学和生产,实现了“教室与工场合一、教师与专家合一、学生与员工合一、教学与生产合一、作品与产品合一” 的产教对接“五合一”。
4.服务导向、市场运作,实现作品商品化
依据传媒产业特征,建立公司化统一管理、统一协调机制,成立市场部,负责学校和市场的沟通、联系;建立和完善教学产品轉化工作的信息收集、推介、处理和交流工作;运用适当的商务手段,与相关单位签订购销协议,对教学作品进行推广,促使作品转化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