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佤山沧源从计划经济的艰难前行到全面改革开放的跨越发展,从基本解决温饱到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的宏伟追求,昔日积贫积弱的沧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
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坚持用科学理念完善发展思路。坚持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完善,进一步深化对县情的再认识,集众智、纳群言,根据沧源人少地多、气候多样,生物、矿产、旅游资源丰富的实际,制定了一系列符合沧源发展实际的中长期发展思路和目标任务,特别是“十一五”以来,确定了建设绿色“桥头堡”的发展定位,完善了发展思路和战略,提出“矿电结合打基础,农林产业搞突破,文化旅游强后劲,社会稳定求和谐”的总体要求,着力实施“生态立县、农业稳县、工业强县、旅游富县、文化名县、开放活县、人才兴县”七大战略,重点培育“核桃、茶叶、橡胶、畜牧、蔗糖、矿电、竹木、建材、文化旅游、生物资源”十大产业,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在确保粮食总产稳定增长的前提下,完成50万亩核桃、50万亩竹子及50万亩其他经济林木和经济作物种植,实现全县农民人均10亩经济林木和经济作物,国内外旅游者及旅游收入每年以20%左右的速度递增,到2020年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000元左右,与全国人民同步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
抢抓机遇,共克时艰,坚持用务实举措提高发展质量。我们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牢固树立科学、全面的发展观,围绕省市委、政府各个阶段提出的目标要求和重大决策,先后出台招商引资、工业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社会稳定、干部队伍建设等一系列有利于改革发展稳定的政策措施,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重重困难,形成了茶叶、甘蔗、橡胶等骨干产业和面向市场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核桃、竹子、烤烟、畜牧等后续产业已初具规模;电力、矿冶、建材、食品等支撑县域经济的骨干产业渐见雏形;文化旅游、商贸流通等第三产业发展迅速。
一是坚持速度、质量、效益同步。化解了2006年以前的历史债务1.28亿元。2010年,全县实现GDP13.3亿元,是1978年的63倍,年均增长14.3%;农民人均纯收入2768元,是1982年的14倍,年均增长10.4%;财政总收入突破亿元大关达到1.32亿元,是1978年的132倍 。三次产业调整核桃、竹子、茶叶、甘蔗、橡胶的种植从无到有,面积分别达到50万亩、47万亩、12万亩、12万亩、14万亩,膏桐、紫胶、杉木、西楠桦等其他经济林和用材林近50万亩,实现了农民人均拥有经济作物和经济林木10亩的目标,森林覆盖率从1978年的10.8%提高到70%。
二是文化旅游产业取得新突破。一大批文化丛书正在制作或正式出品,一批歌、舞、电影电视、纪录片、专题片在中央电视台1、4、7、音乐频道,云南卫视、广东卫视、南方卫视、台湾东森卫视、泰国中央中文电视台等国内外媒体相继播放。沧源经国家发改委同意被列为云南省40个重点旅游县市之一,勐来乡被列为重点建设的60个旅游小镇之一,翁丁村被列为重点建设的200个旅游特色村且是首批推进建设的50个村之一;列为临沧市旅游综合改革发展试验区。“世外沧源?世界佤乡”旅游项目列入省级三个一百重点建设项目。中国佤族司岗里摸你黑狂欢节被评为“中国十大魅力节庆活动”,并荣获中国会展界最高奖“金海豚奖”和“最佳狂欢气氛奖”,沧源被《人民网》评为“中国最具民俗文化特色旅游目的地”,节庆品牌、旅游氛围初步形成。2010年司岗里“摸你黑”狂欢节取得了新的成绩,司岗里佤王宴和“摸你黑”狂欢活动一举打破世界纪录,荣获“世界上最长宴席”、“世界参与人数最多的接触类狂欢节”两项世界纪录和2010年“最佳狂欢节”称号。“十一”黄金周又成功举办了首届全国越野挑战赛。2010年,全县接待国内外游客52.12万人次,同比增20.4%,实现旅游收入2.33亿元,增38.8%。
三是切实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从1978年仅仅只有442公里土路的落后基础设施状况的基础上,发展到公路总里程达到1885.88公里,公路密度达到75公里,实现了村村通公路。佤山机场建设项目已列入云南省“十二五”规划,并作为省政府2011年20项督办重点工程之一 。
健全机制,优化环境,坚持用和谐理念改进发展方式。近年来,我们始终把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作为推进沧源发展进步的动力,作为化解经济社会矛盾、着力优化发展环境的根本措施。
一是整体推进了国有企业改革; 二是不断深化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三是有序实施了县乡机构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四是不断加强和改善对经济发展的领导方式。在全县开展党风、政风、民风和软环境建设,大力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开展民主评议行风,推行服务承诺、政务公开,致力于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累计引进招商引资项目91个,实际到位资金25.7亿元,是“十五”时期的6.76倍。一大批企业落户我县,这些企业不仅成为全县经济新的增长点,而且优化了县域经济的结构。
着眼基层,创新方式,切实增强党的执政能力与水平。深入开展“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大讨论”、“优化软环境增强软实力”等主题教育活动,研究制定了《沧源县廉政文化建设实施意见》,将廉政文化进机关、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家庭、进企业“六进”活动与打造佤文化相结合,举办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廉政文化活动。
实现了全县93个村(社区)村级活动场所、远程教育站点、农民服务站点、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全覆盖。
注重在村组干部、致富能手和非公有制企业、新社会组织、生产、工作一线的优秀分子中发展党员,实现了全面消除党员空白村民小组的目标。坚持每年“七一”评选表彰一批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广泛开展“评星挂牌”、“农村无职务党员设岗定责”等活动。
制定出台了鼓励干部获取国民教育和党校双学历的奖励办法,对在职学习获得学士学位的,给予5000元奖励,获得硕士学位的,给予10000元奖励。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及四项监督制度,坚持开展用人方面的自查自纠,自觉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为进一步匡正选人用人风气、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打下了良好基础。
不断丰富基层党建文化内涵。将党的政策、产业发展、农业科技、教育卫生等相关涉农法律法规和常用知识进行整理,用汉佤语对照编印成《沧源县农家历》40000册,发放到农户手中;组建了143支群众性文艺表演团队,将党的惠民政策、大政方针、县乡发展变化编成歌舞,用通俗易懂的民族语言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表演形式,深入村寨向广大农村党员和群众进行广泛宣传;针对部分山区群众听不懂汉语的实际,在佤山电视台开办了佤语节目,每周播出2期,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建立各类党建工作示范点29个,扎实开展示范点创建工作,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十二五”期间,沧源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和目标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牢牢把握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桥头堡”战略的重大历史机遇,围绕建设生态民族文化旅游试验区和边境经济开发区两大目标,合理开发境内境外两地资源,着力培育境内境外两个市场,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城乡一体化,突出抓好“生态农业、新型工业、文化旅游、科技教育、基础设施”五大重点,全力实施“五五”工程,努力建成5个亿元以上、5个5000万元以上产值的农业产业和10个亿元以上产值的工业企业, 逐步把佤山沧源建设成为绿色经济强县、民族文化强县和全国最大的竹纤维生产基地。
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坚持用科学理念完善发展思路。坚持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完善,进一步深化对县情的再认识,集众智、纳群言,根据沧源人少地多、气候多样,生物、矿产、旅游资源丰富的实际,制定了一系列符合沧源发展实际的中长期发展思路和目标任务,特别是“十一五”以来,确定了建设绿色“桥头堡”的发展定位,完善了发展思路和战略,提出“矿电结合打基础,农林产业搞突破,文化旅游强后劲,社会稳定求和谐”的总体要求,着力实施“生态立县、农业稳县、工业强县、旅游富县、文化名县、开放活县、人才兴县”七大战略,重点培育“核桃、茶叶、橡胶、畜牧、蔗糖、矿电、竹木、建材、文化旅游、生物资源”十大产业,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在确保粮食总产稳定增长的前提下,完成50万亩核桃、50万亩竹子及50万亩其他经济林木和经济作物种植,实现全县农民人均10亩经济林木和经济作物,国内外旅游者及旅游收入每年以20%左右的速度递增,到2020年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000元左右,与全国人民同步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
抢抓机遇,共克时艰,坚持用务实举措提高发展质量。我们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牢固树立科学、全面的发展观,围绕省市委、政府各个阶段提出的目标要求和重大决策,先后出台招商引资、工业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社会稳定、干部队伍建设等一系列有利于改革发展稳定的政策措施,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重重困难,形成了茶叶、甘蔗、橡胶等骨干产业和面向市场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核桃、竹子、烤烟、畜牧等后续产业已初具规模;电力、矿冶、建材、食品等支撑县域经济的骨干产业渐见雏形;文化旅游、商贸流通等第三产业发展迅速。
一是坚持速度、质量、效益同步。化解了2006年以前的历史债务1.28亿元。2010年,全县实现GDP13.3亿元,是1978年的63倍,年均增长14.3%;农民人均纯收入2768元,是1982年的14倍,年均增长10.4%;财政总收入突破亿元大关达到1.32亿元,是1978年的132倍 。三次产业调整核桃、竹子、茶叶、甘蔗、橡胶的种植从无到有,面积分别达到50万亩、47万亩、12万亩、12万亩、14万亩,膏桐、紫胶、杉木、西楠桦等其他经济林和用材林近50万亩,实现了农民人均拥有经济作物和经济林木10亩的目标,森林覆盖率从1978年的10.8%提高到70%。
二是文化旅游产业取得新突破。一大批文化丛书正在制作或正式出品,一批歌、舞、电影电视、纪录片、专题片在中央电视台1、4、7、音乐频道,云南卫视、广东卫视、南方卫视、台湾东森卫视、泰国中央中文电视台等国内外媒体相继播放。沧源经国家发改委同意被列为云南省40个重点旅游县市之一,勐来乡被列为重点建设的60个旅游小镇之一,翁丁村被列为重点建设的200个旅游特色村且是首批推进建设的50个村之一;列为临沧市旅游综合改革发展试验区。“世外沧源?世界佤乡”旅游项目列入省级三个一百重点建设项目。中国佤族司岗里摸你黑狂欢节被评为“中国十大魅力节庆活动”,并荣获中国会展界最高奖“金海豚奖”和“最佳狂欢气氛奖”,沧源被《人民网》评为“中国最具民俗文化特色旅游目的地”,节庆品牌、旅游氛围初步形成。2010年司岗里“摸你黑”狂欢节取得了新的成绩,司岗里佤王宴和“摸你黑”狂欢活动一举打破世界纪录,荣获“世界上最长宴席”、“世界参与人数最多的接触类狂欢节”两项世界纪录和2010年“最佳狂欢节”称号。“十一”黄金周又成功举办了首届全国越野挑战赛。2010年,全县接待国内外游客52.12万人次,同比增20.4%,实现旅游收入2.33亿元,增38.8%。
三是切实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从1978年仅仅只有442公里土路的落后基础设施状况的基础上,发展到公路总里程达到1885.88公里,公路密度达到75公里,实现了村村通公路。佤山机场建设项目已列入云南省“十二五”规划,并作为省政府2011年20项督办重点工程之一 。
健全机制,优化环境,坚持用和谐理念改进发展方式。近年来,我们始终把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作为推进沧源发展进步的动力,作为化解经济社会矛盾、着力优化发展环境的根本措施。
一是整体推进了国有企业改革; 二是不断深化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三是有序实施了县乡机构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四是不断加强和改善对经济发展的领导方式。在全县开展党风、政风、民风和软环境建设,大力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开展民主评议行风,推行服务承诺、政务公开,致力于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累计引进招商引资项目91个,实际到位资金25.7亿元,是“十五”时期的6.76倍。一大批企业落户我县,这些企业不仅成为全县经济新的增长点,而且优化了县域经济的结构。
着眼基层,创新方式,切实增强党的执政能力与水平。深入开展“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大讨论”、“优化软环境增强软实力”等主题教育活动,研究制定了《沧源县廉政文化建设实施意见》,将廉政文化进机关、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家庭、进企业“六进”活动与打造佤文化相结合,举办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廉政文化活动。
实现了全县93个村(社区)村级活动场所、远程教育站点、农民服务站点、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全覆盖。
注重在村组干部、致富能手和非公有制企业、新社会组织、生产、工作一线的优秀分子中发展党员,实现了全面消除党员空白村民小组的目标。坚持每年“七一”评选表彰一批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广泛开展“评星挂牌”、“农村无职务党员设岗定责”等活动。
制定出台了鼓励干部获取国民教育和党校双学历的奖励办法,对在职学习获得学士学位的,给予5000元奖励,获得硕士学位的,给予10000元奖励。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及四项监督制度,坚持开展用人方面的自查自纠,自觉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为进一步匡正选人用人风气、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打下了良好基础。
不断丰富基层党建文化内涵。将党的政策、产业发展、农业科技、教育卫生等相关涉农法律法规和常用知识进行整理,用汉佤语对照编印成《沧源县农家历》40000册,发放到农户手中;组建了143支群众性文艺表演团队,将党的惠民政策、大政方针、县乡发展变化编成歌舞,用通俗易懂的民族语言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表演形式,深入村寨向广大农村党员和群众进行广泛宣传;针对部分山区群众听不懂汉语的实际,在佤山电视台开办了佤语节目,每周播出2期,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建立各类党建工作示范点29个,扎实开展示范点创建工作,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十二五”期间,沧源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和目标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牢牢把握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桥头堡”战略的重大历史机遇,围绕建设生态民族文化旅游试验区和边境经济开发区两大目标,合理开发境内境外两地资源,着力培育境内境外两个市场,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城乡一体化,突出抓好“生态农业、新型工业、文化旅游、科技教育、基础设施”五大重点,全力实施“五五”工程,努力建成5个亿元以上、5个5000万元以上产值的农业产业和10个亿元以上产值的工业企业, 逐步把佤山沧源建设成为绿色经济强县、民族文化强县和全国最大的竹纤维生产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