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巴金的《小狗包弟》写的是一个平常的故事:一只可爱的小狗,由于形势所迫,被主人我无奈地送上了解剖桌。但是读完全文,我们却感到了深沉厚重,心灵受到了强力震撼。平凡的故事,何以至此?这主要在于“它是一个受害者的严肃反思,一个正直心灵的痛苦自审,一个最无责任者对自己责任的拷问”。有严肃的反思,才会在十三年零五个月过去后,仍念念不忘小狗包弟,“想向它表示歉意”;有痛苦的自审,才会在十三年零五个月过去后,仍觉得“像做了一场大梦”,“心仿佛又给放在油锅里熬煎”。正是有了这种对灵魂的拷问,才使平凡的故事不平凡,才使普通平实的文章有了厚重感,有了深刻性,有了震撼读者心灵的力量。拷问灵魂,这是写作的最佳途径之一。
【关键词】拷问灵魂 写作 最佳途径
拷问灵魂,要有勇于捍卫纯真善良的心灵。请读下文:
父亲,请停住您匆忙的脚步,听我说说也许是您不太爱听的话吧。此刻,我的心情好沉重啊!我真的不明白,您为什么让我拉着一车掺有杂质的花生去卖呢?
……当我劝您不要掺的时候,您黑黑的脸一抖:“傻孩子,懂个啥,掺的都是钱!没钱谁供你上学?”
父亲啊!您知道吗?听了这话,我心里好难受啊!钱,为了钱,您就扔掉了纯真,扔掉了良心。我宁可不上学,也不要用这杂质换来的钱。您还说我胆小怕事。是啊,我害怕见到检验员那严肃的目光。
父亲,求您让我停下来吧,掺有杂质的花生实在是沉,我拉不动啊!
对父亲纯真善良的求诉,就是对自己纯真善良的求诉,这种求诉,来自对心灵的勇敢拷问。
拷问灵魂,要有勇于解剖自我的心灵。请读下文:
老师都说我聪明,我也认为,但那只是条件反射性的痉挛,是一种畸形。我聪明得可以八面玲珑,聪明得可以把人情当成买卖,把生活当成赌注。即使在纯洁如纸的高中生活,我执意、盲目地为它涂上最恶心的色彩,完全陷入自己制造的勾心斗角的闹剧中,对手是想像中同样狡诈的敌人,对白是虚伪中的狂妄叫嚣。
我像头饿极的狼,在不断铺陈猜想所有可能的危险时,不顾一切地使诈。
我赢了,赢得很从容,我打了一场别人还未反应过来的战,于是,我当上了学生会主席、文学社社长……
对,我确是赢了。
但夜深人静的时候,我分明有一种恐惧,总觉得有什么人的眼睛在盯着我,而我知道,那是我自己。
这是自我解剖,自我刮骨,自我清洗,把脏、毒刮干洗净,才会走向清净健康。而敢于自我剖开脏毒,清除脏毒,这样的文字,自然会令人震撼。
拷问灵魂,要有勇于批判社会的心灵。请读下文:
面对沉重的讲义、试卷、笔记,我们已无力呐喊;……蜂拥而至的关于精神与物质的神话以及由此引发的种种效应,把我们单薄的躯体击得東倒西歪。偶尔一瞥,镜中那充满倦意和狰狞的脸陡然苍老。一个又一个可以在记分簿上显示的自身的“价值”,让我们沿着过于明确的目标疲于奔命。把自己投入时空的漩涡,一切都在身不由己中转得天昏地暗。茫然而匆匆的脚步中,我们迷失了自我。我们只想要一点空间再加一点时间,从容安置一下许久没被阳光抚摸过的心。不想拥有世界,指向亲亲草地看看蓝天,或许在哪一刹间,我们找回了自己残存的一点真实。
这是通过拷问自我而拷问社会,拷问应试教育的时弊。这种拷问,须心怀正义和责任,有了这种正义和责任的存在,文章自有铁质和骨气。
佳作展示
病人:王显利。十八岁那年染上的病。也许是祖上有德吧,他活了下来。“算了,脑炎后遗症。”他说了错话的时候,有人替他这样辩解。“算了,脑炎后遗症。”他做了错事的时候,有人替他这样开脱。“算了,脑炎后遗症。”他提出合理化建议的时候,有人这样解释。
每每听到这些,他的心像挨了鞭子。他开始沉默了。他不说话了。
“连话都不会说了,恐怕……”有人对他指指点点。他忿然,有时竟挥起了拳头。
“呀!他犯病啦!”人们躲着他走。
他开始怀疑自己。一家医院,两家医院,……病志都清楚地告诉他:正常。
他高兴极了,逢人便说:“我没有病。我没有……我……”可是,没有人和他说话,人们都闪着惊奇的目光远远地躲开。
他又开始沉默了。他又不说话了。他没再找医院。
《病人》告诉我们:抓住人(事物)的一点(错误、过失、缺点、缺陷等)不放,甚至抓住人(事物)已经解除或者是虚写的一点问题不放,或诬陷,或诽谤,或无中生有地攻击——这是我们健康心灵上不容存在的毒瘤。没有人与人之间的真诚理解与尊重,越是想证明自己的“健康”,挣得“健康”者的权利和义务,你就越不能得到世人的认可。揭出并消除这块病毒,就是《病人》这篇小小说的深意。
(作者单位:庄河市第二高级中学)
编辑/张华利
【关键词】拷问灵魂 写作 最佳途径
拷问灵魂,要有勇于捍卫纯真善良的心灵。请读下文:
父亲,请停住您匆忙的脚步,听我说说也许是您不太爱听的话吧。此刻,我的心情好沉重啊!我真的不明白,您为什么让我拉着一车掺有杂质的花生去卖呢?
……当我劝您不要掺的时候,您黑黑的脸一抖:“傻孩子,懂个啥,掺的都是钱!没钱谁供你上学?”
父亲啊!您知道吗?听了这话,我心里好难受啊!钱,为了钱,您就扔掉了纯真,扔掉了良心。我宁可不上学,也不要用这杂质换来的钱。您还说我胆小怕事。是啊,我害怕见到检验员那严肃的目光。
父亲,求您让我停下来吧,掺有杂质的花生实在是沉,我拉不动啊!
对父亲纯真善良的求诉,就是对自己纯真善良的求诉,这种求诉,来自对心灵的勇敢拷问。
拷问灵魂,要有勇于解剖自我的心灵。请读下文:
老师都说我聪明,我也认为,但那只是条件反射性的痉挛,是一种畸形。我聪明得可以八面玲珑,聪明得可以把人情当成买卖,把生活当成赌注。即使在纯洁如纸的高中生活,我执意、盲目地为它涂上最恶心的色彩,完全陷入自己制造的勾心斗角的闹剧中,对手是想像中同样狡诈的敌人,对白是虚伪中的狂妄叫嚣。
我像头饿极的狼,在不断铺陈猜想所有可能的危险时,不顾一切地使诈。
我赢了,赢得很从容,我打了一场别人还未反应过来的战,于是,我当上了学生会主席、文学社社长……
对,我确是赢了。
但夜深人静的时候,我分明有一种恐惧,总觉得有什么人的眼睛在盯着我,而我知道,那是我自己。
这是自我解剖,自我刮骨,自我清洗,把脏、毒刮干洗净,才会走向清净健康。而敢于自我剖开脏毒,清除脏毒,这样的文字,自然会令人震撼。
拷问灵魂,要有勇于批判社会的心灵。请读下文:
面对沉重的讲义、试卷、笔记,我们已无力呐喊;……蜂拥而至的关于精神与物质的神话以及由此引发的种种效应,把我们单薄的躯体击得東倒西歪。偶尔一瞥,镜中那充满倦意和狰狞的脸陡然苍老。一个又一个可以在记分簿上显示的自身的“价值”,让我们沿着过于明确的目标疲于奔命。把自己投入时空的漩涡,一切都在身不由己中转得天昏地暗。茫然而匆匆的脚步中,我们迷失了自我。我们只想要一点空间再加一点时间,从容安置一下许久没被阳光抚摸过的心。不想拥有世界,指向亲亲草地看看蓝天,或许在哪一刹间,我们找回了自己残存的一点真实。
这是通过拷问自我而拷问社会,拷问应试教育的时弊。这种拷问,须心怀正义和责任,有了这种正义和责任的存在,文章自有铁质和骨气。
佳作展示
病人:王显利。十八岁那年染上的病。也许是祖上有德吧,他活了下来。“算了,脑炎后遗症。”他说了错话的时候,有人替他这样辩解。“算了,脑炎后遗症。”他做了错事的时候,有人替他这样开脱。“算了,脑炎后遗症。”他提出合理化建议的时候,有人这样解释。
每每听到这些,他的心像挨了鞭子。他开始沉默了。他不说话了。
“连话都不会说了,恐怕……”有人对他指指点点。他忿然,有时竟挥起了拳头。
“呀!他犯病啦!”人们躲着他走。
他开始怀疑自己。一家医院,两家医院,……病志都清楚地告诉他:正常。
他高兴极了,逢人便说:“我没有病。我没有……我……”可是,没有人和他说话,人们都闪着惊奇的目光远远地躲开。
他又开始沉默了。他又不说话了。他没再找医院。
《病人》告诉我们:抓住人(事物)的一点(错误、过失、缺点、缺陷等)不放,甚至抓住人(事物)已经解除或者是虚写的一点问题不放,或诬陷,或诽谤,或无中生有地攻击——这是我们健康心灵上不容存在的毒瘤。没有人与人之间的真诚理解与尊重,越是想证明自己的“健康”,挣得“健康”者的权利和义务,你就越不能得到世人的认可。揭出并消除这块病毒,就是《病人》这篇小小说的深意。
(作者单位:庄河市第二高级中学)
编辑/张华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