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甘草总黄酮(LF)的抗大鼠慢性不可预知应激抑郁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甘草总黄酮组(100,300 mg·kg-1)和氟西汀阳性药物组(10 mg·kg-1);采用9种不同刺激方式给予刺激建立慢性不可预知应激抑郁模型(CUS)的同时,分别灌胃给予相应剂量的药物及等体积溶剂实施干预,共28 d。建模及药物干预结束后,分别采用强迫游泳实验(FST)、悬尾实验(TST)和旷场实验(OFT)评价甘草总黄酮的抗应激抑郁行为作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及Western Blot蛋白印迹法检测海马组织中突触结构蛋白突触素(SYP)和突触后致密物质-95(PSD-95)的蛋白表达变化,qRT-PCR法检测相关蛋白的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经过28 d慢性不可预知应激刺激,模型组大鼠表现出TST和FST不动时间明显延长,OFT中水平活动数、垂直活动数和修饰次数明显减少,粪便粒数明显增多等抑郁行为,应激大鼠伴有海马组织中SYP蛋白及mRNA表达的减少和PSD-95蛋白及mRNA表达的增多;甘草总黄酮100,300mg·kg-1能够明显缩短应激大鼠的TST和FST不动时间,增加OFT中应激大鼠水平活动数、垂直活动数和修饰次数,及减少粪便粒数;甘草总黄酮100,300 mg·kg-1能够明显增加海马组织中SYP蛋白及mRNA表达,降低PSD-95蛋白及mRNA的表达。结论:甘草总黄酮可能是通过对突触可塑性关键蛋白表达的调节发挥其抗慢性不可预知应激抑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