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身边有一位老人,76岁,最近发现患上了中晚期直肠癌,且有扩散转移。老人的家属分成两派,一派坚决要化疗,认为手术后化疗是目前治疗癌症最有效的方法;另一派则要保守治疗,理由是老人年纪大了,身体承受不了化疗,想尝试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癌生存。而老人在得知自己的病情后,也不想化疗,想要保守治疗。
75岁以上的老人患上中晚期癌症,应该选择化疗还是保守治疗呢?
考虑病人意愿
虽然医生看病时已经有了各种指南或者诊疗流程,但指南不是法规,不是必须遵守的教条。指南的使用原则,永远是尊重患者的个体化治疗。在各种指南里,都充满了“原则上”“可考虑”之类的字眼,即使是完全不考虑患者,医生选择的余地也还是不小的。而在治疗过程中,更不可能不去考虑患者的意愿,这和医生的专业思考同等重要。
在有些人眼里,生命的质量并不重要,只有生命本身才重要,不管怎样他都要活下去,即使面对放疗和化疗,也毫无退缩之意,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把病治好,尽可能长地活下去。但在有些人看来,有尊严地活着胜过毫无质量地延长生命,为了延续生命而接受的种种治疗,无异于对生命的折磨,他们宁可选择放弃。虽然这些人可能患有相同的疾病,但是,他们的生命哲学却大相径庭。
此外,对待生活的态度、和家人之间的关系、经济承受能力等等,都是要考虑的内容。可以说,每个人对疾病的看法,都是他人生观、价值观的一种体现。
两种心理反应
如果你觉得,医生只要摆出各种方案的利弊,把各种方案治愈率、生存率的数字都告诉病人,由病人去选择就好了,那想法又太简单了。实际上,更多病人自己可能也不清楚到底想要什么。很多人在得知自己患了重病时,如同五雷轰顶。这时候,医生再摆出一大堆治疗方案,他们可能就会完全没了主意。
病人比较常见的心理反应有两种,一种是担心治疗会带来不良反应或者新的问题,这是病人不肯接受某种治疗的常见原因。人们在面临考验时,总是会把着眼点放在明确的事情上。疾病本身带来的痛苦是变化无常、难以捉摸的,而某种治疗方案所带来的后果却往往是比较明确的,比如癌症的化疗会有严重的副作用,过程也很痛苦。于是,病人可能会因为过于看重治疗所带来的风险,而放弃可能获益的机会。
还有一種,是在趋利避害的本能驱使下,病人会选择快速缓解目前痛苦的方案,但这可能并不是最理想的方案。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就是产妇分娩。面对分娩时的疼痛,有不少人会要求进行剖宫产手术,这就是一种非理性的选择。虽然剖宫产手术已经比较成熟了,但既然是手术,就有产生相关风险和并发症的可能,只有必要的情况下才能做。而分娩时的疼痛不是剖宫产手术的指征,不能因为怕疼而进行手术。分娩的阵痛只是身体的不适,而手术带来的创伤却是对机体明确的损伤。
尊重他的选择
那么,75岁以上的老人患上中晚期癌症,选择化疗还是保守治疗呢?这个问题没有统一答案。
当老人得知自己患了癌症,而且还是中晚期的时候,心理上往往是难以接受的,在做选择的时候可能更容易迷茫,搞不清自己实际想要什么。这时候就需要有人帮忙理一下思路,这个人最好是医生这样的专业人员。医生要做的,不仅仅是说明各种方案的利弊,各种概率数字,还要根据病人不同的心理状况,帮助病人认清自己实际面临和将要面临什么,真正想要什么,从专业和理性的角度给出合理的建议。
如果老人的选择是他深思熟虑的结果,那么就请尊重他的选择。
75岁以上的老人患上中晚期癌症,应该选择化疗还是保守治疗呢?

考虑病人意愿
虽然医生看病时已经有了各种指南或者诊疗流程,但指南不是法规,不是必须遵守的教条。指南的使用原则,永远是尊重患者的个体化治疗。在各种指南里,都充满了“原则上”“可考虑”之类的字眼,即使是完全不考虑患者,医生选择的余地也还是不小的。而在治疗过程中,更不可能不去考虑患者的意愿,这和医生的专业思考同等重要。
在有些人眼里,生命的质量并不重要,只有生命本身才重要,不管怎样他都要活下去,即使面对放疗和化疗,也毫无退缩之意,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把病治好,尽可能长地活下去。但在有些人看来,有尊严地活着胜过毫无质量地延长生命,为了延续生命而接受的种种治疗,无异于对生命的折磨,他们宁可选择放弃。虽然这些人可能患有相同的疾病,但是,他们的生命哲学却大相径庭。
此外,对待生活的态度、和家人之间的关系、经济承受能力等等,都是要考虑的内容。可以说,每个人对疾病的看法,都是他人生观、价值观的一种体现。
两种心理反应
如果你觉得,医生只要摆出各种方案的利弊,把各种方案治愈率、生存率的数字都告诉病人,由病人去选择就好了,那想法又太简单了。实际上,更多病人自己可能也不清楚到底想要什么。很多人在得知自己患了重病时,如同五雷轰顶。这时候,医生再摆出一大堆治疗方案,他们可能就会完全没了主意。
病人比较常见的心理反应有两种,一种是担心治疗会带来不良反应或者新的问题,这是病人不肯接受某种治疗的常见原因。人们在面临考验时,总是会把着眼点放在明确的事情上。疾病本身带来的痛苦是变化无常、难以捉摸的,而某种治疗方案所带来的后果却往往是比较明确的,比如癌症的化疗会有严重的副作用,过程也很痛苦。于是,病人可能会因为过于看重治疗所带来的风险,而放弃可能获益的机会。
还有一種,是在趋利避害的本能驱使下,病人会选择快速缓解目前痛苦的方案,但这可能并不是最理想的方案。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就是产妇分娩。面对分娩时的疼痛,有不少人会要求进行剖宫产手术,这就是一种非理性的选择。虽然剖宫产手术已经比较成熟了,但既然是手术,就有产生相关风险和并发症的可能,只有必要的情况下才能做。而分娩时的疼痛不是剖宫产手术的指征,不能因为怕疼而进行手术。分娩的阵痛只是身体的不适,而手术带来的创伤却是对机体明确的损伤。
尊重他的选择
那么,75岁以上的老人患上中晚期癌症,选择化疗还是保守治疗呢?这个问题没有统一答案。
当老人得知自己患了癌症,而且还是中晚期的时候,心理上往往是难以接受的,在做选择的时候可能更容易迷茫,搞不清自己实际想要什么。这时候就需要有人帮忙理一下思路,这个人最好是医生这样的专业人员。医生要做的,不仅仅是说明各种方案的利弊,各种概率数字,还要根据病人不同的心理状况,帮助病人认清自己实际面临和将要面临什么,真正想要什么,从专业和理性的角度给出合理的建议。
如果老人的选择是他深思熟虑的结果,那么就请尊重他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