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般而言,传统的文本阅读是接受性的,阅读的预期在于读者作为求知者对知识与生活经验的渴望和需求。然而现代阅读的预期,则多半在于读者通过作品对自身价值的验证。阅读从读者对文本意义的阐释转向了读者经验对文本的寻求,从而实现文本对读者个人理想的认同。由于这种阅读目的的转变,读者对阅读对象的选择观念也随之而发生了变化。
一、阅读目的的变化
在传统阅读中,读者“是这样一个人,他服从阅读的暗示,在自己身上并且为了自己重新开始感觉和思考诗人想要让人感觉和思考的东西。”这就要求,读者只有在阅读中才能获得阅读效果,并且他对阅读的认识体现了作为读者的个体对作品的信任与顺应。阅读对于读者而言,意味着进行一种可能改变自身的选择。正如布莱所说,“阅读恰恰是一种让出位置的方式。”这种让出是读者对文本意义这个“陌生本源”的让出。然而随着现代社会中读者个体意识的增强,这种情况发生了明显变化,在某种意义上,读者要求的是作品意义对个体追求的让出。读者在选择作品之前就已经对将要选择的更为广泛的作品群体进行关注,并在这种关注中选择好了自身位置,接下来的工作只是等待真实作品出现后向自身理想化图景的靠拢过程。
二、阐释团体的异变
对文本的选择面临一个风险,那就是随着对文本的不断认知,读者可能会发现作品的价值判断与预期相异,甚至完全背离了自己的期待视野。如此一来,读者就会采取相应措施来防止这一风险。其中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通过其他读者的评价进行预先选择。这种外在评价机制费什称之为“阐释团体”。在费什看来,“意义既不是确定的以及稳定的文本的特征,也不是不受约束的或者独立的读者所具有的属性,而是阐释团体所共有的特征。”这就意味着,读者在阅读之前的选择是受到阐释团体对文本意义的理解作为主导的。所以,作为一种选择的要求,独立的读者并不是盲目的,他们总是试图在种种团体解释的意义之中寻找属于自己心意状态的那一类,并对此进行想象和评价。然而当读者的这一期待在文本选择过程中遭遇阻碍的时候,人们就会转而向更易于做出直观判断,从而获得认同结果的方式产生兴趣。与此相适应,宣传中介的参与适应了读者快速选择文本的外在要求,并在海量信息的筛选中制约着读者的视线。经济社会条件下,经济利益的获取不在于目的的确立,而在于手段的运用,这种法则使以质取胜的生产消费观念在精神消费的过程中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这样纷繁复杂的市场生产条件下的产品,阅读选择变得极为艰难。人们只能首先通过外在因素了解并把握作品的基本意义。而炒作作为手段的内在利益驱动,也让各种传播媒介大用其道。这样,阐释团体就从一个知识群体转换成了技术群体,读者对阐释团体的依赖受到了挑战。
三、阅读选择的观念更新
当阅读要求从一种内容价值判断转而化为对阅读对象外在形式价值判断的时候,阅读就完全进入了消费层面。对于这种消费,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提出了符号消费的艺术消费观念。在他看来,艺术消费出现了一种新的情况,那就是作为符号逻辑推论下的艺术,在某种意义上是以符号的规则存在的。这一观念的提出表明当代艺术接受产生了一个重大变化,那就是艺术接受由一种对真实文本的阅读变成了对以文本为符号代表的象征义的要求。这种情况下,读者对文本的选择自然发生变化。按照鲍德里亚的说法,读者在进行文本选择的时候是以“消费逻辑取消了艺术表现的传统崇高地位。严格地说,物品的本质或意义不再具有对形象的优先权了。”因此,读者从对作品的意义探寻中走出来,转而关注作品在社会中产生的实际影响效果。这种观念的转变恰恰应和了“媒介即信息”的现代消费观。这种消费观突破了黑格尔“每件艺术品都是和观众中每一个人所进行的对话”的理解,使读者对作品真正意义的选择出现了一个不可逾越的屏障。这个屏障也在极大程度上改变了读者对阅读对象的选择方式,即从意义选择变为了媒介选择。
一、阅读目的的变化
在传统阅读中,读者“是这样一个人,他服从阅读的暗示,在自己身上并且为了自己重新开始感觉和思考诗人想要让人感觉和思考的东西。”这就要求,读者只有在阅读中才能获得阅读效果,并且他对阅读的认识体现了作为读者的个体对作品的信任与顺应。阅读对于读者而言,意味着进行一种可能改变自身的选择。正如布莱所说,“阅读恰恰是一种让出位置的方式。”这种让出是读者对文本意义这个“陌生本源”的让出。然而随着现代社会中读者个体意识的增强,这种情况发生了明显变化,在某种意义上,读者要求的是作品意义对个体追求的让出。读者在选择作品之前就已经对将要选择的更为广泛的作品群体进行关注,并在这种关注中选择好了自身位置,接下来的工作只是等待真实作品出现后向自身理想化图景的靠拢过程。
二、阐释团体的异变
对文本的选择面临一个风险,那就是随着对文本的不断认知,读者可能会发现作品的价值判断与预期相异,甚至完全背离了自己的期待视野。如此一来,读者就会采取相应措施来防止这一风险。其中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通过其他读者的评价进行预先选择。这种外在评价机制费什称之为“阐释团体”。在费什看来,“意义既不是确定的以及稳定的文本的特征,也不是不受约束的或者独立的读者所具有的属性,而是阐释团体所共有的特征。”这就意味着,读者在阅读之前的选择是受到阐释团体对文本意义的理解作为主导的。所以,作为一种选择的要求,独立的读者并不是盲目的,他们总是试图在种种团体解释的意义之中寻找属于自己心意状态的那一类,并对此进行想象和评价。然而当读者的这一期待在文本选择过程中遭遇阻碍的时候,人们就会转而向更易于做出直观判断,从而获得认同结果的方式产生兴趣。与此相适应,宣传中介的参与适应了读者快速选择文本的外在要求,并在海量信息的筛选中制约着读者的视线。经济社会条件下,经济利益的获取不在于目的的确立,而在于手段的运用,这种法则使以质取胜的生产消费观念在精神消费的过程中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这样纷繁复杂的市场生产条件下的产品,阅读选择变得极为艰难。人们只能首先通过外在因素了解并把握作品的基本意义。而炒作作为手段的内在利益驱动,也让各种传播媒介大用其道。这样,阐释团体就从一个知识群体转换成了技术群体,读者对阐释团体的依赖受到了挑战。
三、阅读选择的观念更新
当阅读要求从一种内容价值判断转而化为对阅读对象外在形式价值判断的时候,阅读就完全进入了消费层面。对于这种消费,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提出了符号消费的艺术消费观念。在他看来,艺术消费出现了一种新的情况,那就是作为符号逻辑推论下的艺术,在某种意义上是以符号的规则存在的。这一观念的提出表明当代艺术接受产生了一个重大变化,那就是艺术接受由一种对真实文本的阅读变成了对以文本为符号代表的象征义的要求。这种情况下,读者对文本的选择自然发生变化。按照鲍德里亚的说法,读者在进行文本选择的时候是以“消费逻辑取消了艺术表现的传统崇高地位。严格地说,物品的本质或意义不再具有对形象的优先权了。”因此,读者从对作品的意义探寻中走出来,转而关注作品在社会中产生的实际影响效果。这种观念的转变恰恰应和了“媒介即信息”的现代消费观。这种消费观突破了黑格尔“每件艺术品都是和观众中每一个人所进行的对话”的理解,使读者对作品真正意义的选择出现了一个不可逾越的屏障。这个屏障也在极大程度上改变了读者对阅读对象的选择方式,即从意义选择变为了媒介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