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蒋介石来了大同

来源 :小品文选刊·印象大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bell2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喜欢在老照片中放飞思绪。有时候,哪怕是些本可以一瞥而过的照片,或者照片中某个不起眼的细节,都可能蕴含有很大的信息量。
  眼前的这帧老照片便如此。
  照片的背景应该是火车站。月台上,士兵列队,向首长行军礼,而那位首长一眼便可认出是蒋介石。他一身戎装,着黑色披风,戴黑色手套,留着标志性的八字须,面容有些瘦削,但精神饱满。军政要员一众人等,簇拥在他两侧,他边走,边向士兵还礼致意。
  这帧照片能够提供给我的信息,大概就是这些。
  照片已经泛黄,且影像模糊,甚至有些难辨人物表情,但反复凝视,我的心头禁不住蕩起一波微澜,倒不是因为照片中有蒋介石,也非欢迎的场面隆重热烈,而是在簇拥蒋介石的军政要员中,有国民革命军晋绥军骑兵司令赵承绶。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赵承绶得到阎锡山的赏识,就任晋绥军第三集团军骑兵司令,设司令部于山西大同。由此推测,这张照片拍摄的时间,大概是上世纪三十年代,而地点或许是在大同火车站。
  带着疑问,我查阅了大同文史专家姚斌先生撰写的《大同百年大事记》一书,方才知晓,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十一月五日下午,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莅临大同,而这张老照片定格的,便是蒋乘坐的专列抵达大同火车站时,士兵在月台上欢迎的场景,证实了先前的推测。十一月,塞上初冬,天气已寒,故而列队欢迎的士兵皆着棉服,接受蒋介石的检阅。民国二十三年,蒋介石47岁,人至中年,但照片中的他,戎装在身,显得英武逼人,而簇拥他的军政要员,也都军容严整,气度不凡。
  《大同百年大事记》一书中,姚斌先生只提及民国二十三年十一月五日下午,蒋介石莅同,至于详情,却无记载,或许是当年的史料尚未公开的缘故吧。与这帧老照片相对,我的疑问接连生出——身为当时国民党最高统帅的蒋介石,为什么在那一年来大同?行程如何安排?在同期间都做了什么?光阴流转,时代风云已过,那段往事很少再被提及,而蒋介石莅临大同的真实目的,恐怕也不是一张照片所能折射得了的。
  我愈加好奇,便愈想解析照片背后的时代风云。然而,时间的尘封,让许多过往一时无从查找。关于蒋介石莅临大同,目前能见到的最直接的资料遗存,似乎只有这帧老照片了,而所能获取的信息又实在有限。那么,暂把思绪从照片中收回,民国二十三年前后的时代风云,或许能够提供某些解读那段历史的线索。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的中国,面临着被日本侵略的外患。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吞中国的野心逐渐暴露,而蒋介石却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受到举国上下的一致反对和斥责。民国二十三年,也就是1934年年初,大清末代皇帝溥仪被日本人拥戴,在长春就任“满洲国”康德皇帝,并将“满洲国”改称为“大满洲帝国”,助纣为虐,加速了日本侵略中国的进程。民族危亡之际,国人展现了空前的忧患意识,一致将矛头对准消极抵抗的蒋介石。
  为平息舆论的不满,也为做出关心北方抗战局势的姿态,蒋介石决定展开一次北方之行。民国二十三年十月十日,经过周密安排,他偕夫人宋美龄等,开始了他们的北方之行,先后奔赴西北、华北的十余个省份,亲临十多座城市,就政治、经济、军事等情况视察一番,并会亲访友、联络感情,以增进私交,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那次北方之行,从十月初开始,到十一月上旬结束,历时一个多月,是蒋介石执政期间,对北方时间最长的一次视察,就包括大同之行。
  关于蒋介石在大同的行程,鲜有史料公布。他本人虽半生保持写日记的习惯,但《蒋介石日记》一时尚难见到,不便揣测。在史海里搜罗,终于,我找到了文史学家赵荣达先生所撰《1934年蒋介石北方之行》一文,详述民国二十三年蒋介石的北方之行,还提及在大同参观了云冈石窟,但只有一句话:
  11月5日下午,蒋一行乘专车赴大同游览了云岗(那时,“云冈”多写为“云岗”,笔者注)石窟。在大同停靠一夜后,6日,专列驶往归绥……
  按赵荣达先生的记载,原来,蒋介石在大同只停留了半日,真可谓来去匆匆。
  上世纪三十年代,抗日的呐喊声在长城内外回荡,塞北大同同样被时代的洪流裹挟,烽烟漫卷,同仇敌忾。尽管如此,蒋介石的大同之行,却以半日告终,而且绝大多数时间都在云冈石窟参观游览。由此我想,大同之行,本不在他的北方之行计划内,之所以会来,恐怕主要是因为大同当地的军政官员极力邀请吧。到大同前,蒋介石从北平乘车抵达了张家口,张家口和大同毗邻,面对邀请,实在盛情难却,况且,北方之行确实有会亲访友、联络感情的目的,便抵达了大同。
  于是,大同火车站,欢迎蒋介石来同的场面,被一张照片定格了,而这,也是目前能够见到的唯一一张蒋介石在塞北大同的旧照。
  正如赵荣达先生在文中所言,蒋介石一行在当日下午抵达大同后,便驱车前往云冈石窟参观。如果说,视察军务是他北方之行的主要目的,那么,参观云冈则属于忙里偷闲了。
  那时的云冈,因战乱和人为,草木衰颓,饱经沧桑,窟寺多数破败不堪。伟大的艺术之花,面临凋朽,但武周山的苍凉和雄浑依旧,还是展现了石窟昔日的恢弘。蒋介石深谙中华传统文化,自然明白眼前这精美绝伦的石窟艺术的价值,而且,从小在江浙的青山绿水间长大,对于塞北山川的苍劲和雄浑,定会有别样的感慨吧。不过,想必他更多的还是思虑着北方之行的军政要务,倒是与他相伴的夫人宋美龄,面对北魏王朝留下的雕刻艺术,欣赏得仔细投入,并以女性特有的敏感,频频发出赞叹。


  民国二十三年,是蒋介石和宋美龄结婚的第七个年头。身为国民党最高统帅,蒋介石的一些重要活动,几乎都离不开他的这位“第一夫人”。云冈之宏伟,让宋美龄感到震撼,参观间隙,或许会有人告诉她,就是这年夏天,冰心、郑振铎、雷洁琼等北平的几位文化界名人,组成“平绥沿线旅行团”,专程到此游览考察过,说不定会激起她更大的游兴呢。
  宋美龄比冰心大两岁,是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学院的校友。这两位二十世纪杰出的女性,在各自的人生舞台,书写了不一样的精彩,但面对云冈,想必会发出一样的赞叹吧。不过,虽为校友,但二人入校时间相差十余年,且抗战前无甚交往。上世纪四十年代初,冰心应宋美龄之邀,曾在重庆做过一段时间的妇女救亡运动工作,后来写有多篇关于宋美龄的文章,印证了蒋介石和宋美龄“形影不离……读书时一起,休息时也在一起……所有旅行也是一同前往(冰心:《我眼中的宋美龄女士》,发表于1948年1月日本《淑女》杂志第1卷第1号)”的事实。
  对蒋介石而言,北方之行如此重要的政务活动,自然少不了宋美龄的陪伴,参观云冈也如此。然而,我请教过云冈石窟的研究专家,皆说没有见过蒋宋夫妇当年参观石窟时的留影。我想,他们二位虽笃信基督,但面对伟大的佛国艺术,该会留下些影像记忆吧,遗憾的是,目前尚未见到。据说,参观云冈石窟后,蒋介石和宋美龄还视察了附近学校的办学情况,之后便返回大同市内,当晚,下榻在城内的赵承绶官邸,或宴饮、或会晤、或商谈,但莫知详情。赵的官邸位于大同古城内偏西北,院落布局严整、景色清幽,一定让蒋宋夫妇有宾至如归之感吧。
  结束了在大同半日的行程,蒋介石第二天便去了归绥(今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之后飞赴太原,紧接着又去了太谷,造访孔祥熙府邸,和他的这位富商连襟把酒言欢。北方之行虽仍在进行,却与大同无关了,而在大同那半日,后人也只能通过一张照片得以遥想。
  从民国二十三年到如今,八十余载光阴流逝,蒋介石当年来同的亲历者,恐怕都已故去了吧,只有一张老照片记录了时代风云,用一个定格了的瞬间,回放着那段鲜为人知的往事。
  往事重提,人世变迁岂是“沉浮”二字能诉得尽的!
其他文献
晚清时,大同县出了一位官居一品的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李殿林。  李殿林(1842~1916)清末大臣。字荫墀。大同县大王村人。曾任协办大学士、典礼院掌院学士、清宣统皇帝经筵侍讲官。遗作有《周易别》、《识史例纂》、《车酋轩杂记》、《铨政管见》、《云中草堂诗文集》等,惜书稿毁于兵祸。  殿林先生一生为人正直,自矢不骄,从政四十余年,以清廉勤慎著称。他虽位极人臣,但能做到一塵不染;手握重权仍保持两袖
期刊
当面对电脑显示屏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感到深深的茫然。这种茫然来源于一种对遥不可及时光的隔阂。我用电脑替代纸笔写作已二十年,二十年前的旧事有很多在记忆中已然模糊不清。而追溯到祖辈生活过的时代,已是遥远的清代,而清代已被学术界列为古代。在这里,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金宋、元、明这一长段漫长历史都要被一笔带过,直接进入到已毫无文字记载的远古时代。这真是让人觉得像是在时光
期刊
铁腕治污从源头抓起,建立机制联防联控,综合整治夯实责任,大同市多措并举全力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近日再次喜获“中国美丽城市”荣誉称号。  去年10月底,中国环境报社、中国环境网共同发起首届“发现‘美丽城市’‘美丽乡镇’‘美丽景区’”推选活动,活动本着发现、引导、示范、展示的原则,旨在通过宣传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的典型案例,为各地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借鉴。活动分自荐、专家评审、网民投票
期刊
一转眼,距离小学毕业仅剩几个月了。尊敬的师长、美丽的校园、可爱的学弟学妹们,都要和我们说再见了。回顾六年的小学生活,许多难忘的瞬间至今记忆犹新,我仍然记得二年级加入少先队的神圣时刻,那是我小学成长过程的重要印记。  我走出家门,天空格外蓝,仿佛为了操场上的入队仪式而洗过似的。我来到学校,发现教室比往日热闹许多,同学们兴奋地聊着即将开始的入队仪式,猜想着仪式的内容。不一会儿老师走进教室,同学们马上端
期刊
始建于民国六年(1917年)的大同首善医院,系大同市最早的一座医院。该院李溉尘院长曾在《游大同记》一文中如是介绍:“地基五十余亩,建造装置之费用,达十余万,为华北圣公会最大之医院。建筑之完善,设备之齐全,为晋省之冠。中西医士男女护生约二十余人,机器电燈,雇用俄人。”  那么如此规模的首善医院,在当年为什么会建在古城大同呢?一篇刊载于《国际公报》第五期(1922年)的一篇文章——《大同首善医院缘起》
期刊
北方人过去苦寒,缺油少食,不兴炒菜,大多乱炖。乱炖,北方人一般叫大烩菜,即把土豆、大白菜、豆腐,现在人们当然还要加黄花、葫芦条、烧猪肉、肉丸子之类,甚至糕、饼等各种食材汇集一锅,汤汤水水,咯咚咚……咯咚咚,咯咚咚……咯咚咚,慢慢熬。待到柴禾呛人的烟火气散尽,多种菜香就开始丝丝缕缕独立或混杂地散逸出来,生活的滋味也就丝丝缕缕地飘荡出来。读作家侯建臣的一些文学作品,明显能感觉他就像北方一个善于操持的家
期刊
被岁月磨洗过后的乌镇,仿佛一枚硕大的、版刻的十字勋章,镶嵌在杭嘉湖平原宽阔的胸膛上。  走进乌镇,我才发现这枚勋章正以变幻莫测的速度,冲击着我的瞳孔,无论古典或繁华,无论小桥流水,抑或是飞翔的瓦的青翅,总是从不同角度进入到我的身体。  而我突然发现自己更像是一条渴望的鱼,正置身在一张水墨浸染的宣纸上,从东栅到西栅,再从西栅到东栅,不管怎样竭尽全力地游弋,都是在填充时光的空白。  我是多么希望让我自
期刊
北魏正光四年(523)柔然入侵,绕卫平城之六镇镇民亦相率起义。孝昌二年(526)秋七月“魏仆射元纂以行台镇恒州。鲜于阿胡拥朔州流民寇恒州,戊申,陷平城,纂奔冀州”(《资治通鉴·梁纪》七)。此后,“恒代而北,尽为丘墟”(《魏书·地形志》上),平城当亦荒废。  北齐天保四年(553),“(蠕蠕,即柔然)复为突厥所攻,举国奔齐,文宣(高洋)乃北讨突厥,迎纳蠕蠕……致之马邑川,给其廪饩、缯帛……(五年,公
期刊
小时候在故乡,有一天雨后,几个大一点的伙伴邀我去拣雀儿菜,我有点兴奋,雀儿菜是什么菜?满山都跑遍了,总算找到了一点点,大孩子的收获也不大,在叽叽喳喳中,我一會儿听他们叫雀儿菜,一会儿又叫雀儿屎,心里有点疑惑:这到底能不能吃?  母亲对我这一捧东西却很郑重,教我洗干净,做了疙瘩汤。还说这是山珍。雀屎疙瘩汤到底什么味道?用姥姥的话说,泥古哒哒的。大概就是泥土的气味吧。  第一次被地皮菜震撼了是在大同矿
期刊
2020年1月23日,湖北省武汉市等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疫情袭来。大同市总工会领导班子面临一次大考。按照党中央关于疫情防控各项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的整体安排,牢记宗旨,担当使命,主动迎接大考,火速投入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去主动迎接大考,在战“疫”中淬炼治理能力。  政治站位高 头等大事抓得住  临近春节刚放假,传来湖北省武汉市等地陆续发生新冠肺炎疫情。面对突如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