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新课如何开好头,是所有语文老师共同关心的问题。一次成功的导课,对整篇课文而言,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应该说,从微观角度来讲,一篇新课文如何开好头是没有定法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是从宏观角度来讲,导课还是要有法可循的。笔者也对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导入进行过一些思考和尝试,现总结如下:
一、故事导入法
故事导入法即用与课文内容或主题相关相似的故事、趣事来导入。这种导入法,以趣味性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结合故事设置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激起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如教学《斑羚飞渡》一文,文章体现的是动物为了生存舍身相救的主题,可以以一个类似的故事导入:在非洲沙漠中有一队野骆驼很久没有水喝,已经到了危及生命的地步,它们好不容易发现了一处水源,可水面在低于地面的地底层深处,骆驼队焦躁不安起来。这时走出几只老骆驼,它们围着水源走了几圈,其中一只老骆驼跳了下去,另外几只也毅然跳了下去,水面升高了,其他的骆驼喝到了得以延续生命的水,它们得救了,可这群骆驼围着水潭久久不愿离去。听了这则故事,你有何感想?
用一个与课文主题类似的故事,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通过思考作答,了解动物的互助精神,由思考而领悟,由领悟而感动,让学生在感动中学习,建立品读文本的良好氛围。再如郑振铎的《猫》,可由古埃及对猫的崇拜谈起,推及现代人对猫的喜爱。
总之,故事导入法,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对课文产生兴趣,再自主积极地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诗词格言导入法
结合教学内容引入诗词格言,增加课堂教学的文学氛围,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而使他们愿学、乐学。比如讲《谈骨气》一文,可先展示文天祥的诗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启发学生理解分析的基础上板书课题,导入新课。这样通过诗词范例的导入,既回顾了经典名句,又激起了学生的兴趣,还让学生产生了疑问,进而愿意积极探究课文,一举三得。
另外,如《岳阳楼记》的教学可以用与中国三大名楼黄鹤楼、滕王阁、岳阳楼相关的诗词名句导入,郦道元的《三峡》,可让学生回忆背诵过的关于三峡的名句。总之,在课堂之初用诗词名句导入,既能使学生增长见识,加强文学积累,又能增加课堂教学的文学氛围,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的导入法。
三、 生平事迹导入法
由课文作者的生平事迹谈起,通过情感熏陶,引发学生对作者人格、人生态度的敬重从而使学生对该文本产生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陈涉世家》时,不少学生看到作者司马迁曾受过“宫刑”时,常常窃笑,针对这一情况,教师的导入可以从人生态度的角度来引导学生,既介绍了作者,又达到了情感教育的目的。先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概念,谈谈古今英雄甚多,为民请命是英雄,尽忠直言是英雄……但还有一种英雄,他们敢于战胜生活加诸于自己的磨难,孙膑膑足而著《孙膑兵法》、汉代的司马迁遭受“宫刑”收到人生中莫大的打击和屈辱,但他们没有被生活打到,相反他以他的坚强战胜了磨难,著成了流芳千古的史诗巨著。《史记》成为了另一种意义上的英雄,《陈涉世家》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篇。
这样的导入,通过对作者本身人格的正面肯定,引发学生对作者人格的尊重,在情感上触动学生,使学生带着尊重、尊敬的心理,更积极地学习课文。作者事迹导入法在结合教学内容从思想情感上触动学生,达到“动情”的目的。
四、评价导入法
此种导入法主要针对名家名篇,让学生了解一定的文学常识,加强文学积累。如讲到《山市》时,可以用郭沫若为蒲松龄纪念馆题字“画人画鬼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来导入,通过对作家价值的评价引入课文。再有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可用古人评价“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来导入,让学生明确该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五、质疑导入法
即教师根据课文逆反心理要素阐述的问题以“问题”的形式向学生提出,引出学生急于知道“为什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产生探究结果的动机。然后板书课题,几分钟就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教学目标。
如讲《童趣》一文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讲自己的童年趣事,然后提出问题,作家沈复的童年趣事更有意思,更为精彩,然后让学生通过读课文、学课文去寻求答案,既抓住了实质,又容易节省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当然,课堂导入有法,但无定法。语文课课堂导入的方法很多,立足文本可设置悬念导入,可由诱发想象导入,也可由设计练习导入……无论运用怎样的方法都是为课堂教学服务,因此,导入的设计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导入设计应有针对性,针对教材实际,学生实际,知识实际因人而异。
(2) 导入设计应有新颖性,勿千篇一律,雷同陈旧,应富于独创,富有个性。
(3) 导入设计应有生动性,语言生动,一课一导入,不落俗套。
(4) 入设计应有科学性,引用材料必须准确无误,要符合教学规律的原则。
总之,我们每位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高度重视课堂导入的方式,根据文本内容和教学要求恰当地设计课堂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激情,更高效率地开展教学,为课堂教学增色。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第102中学)
一、故事导入法
故事导入法即用与课文内容或主题相关相似的故事、趣事来导入。这种导入法,以趣味性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结合故事设置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激起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如教学《斑羚飞渡》一文,文章体现的是动物为了生存舍身相救的主题,可以以一个类似的故事导入:在非洲沙漠中有一队野骆驼很久没有水喝,已经到了危及生命的地步,它们好不容易发现了一处水源,可水面在低于地面的地底层深处,骆驼队焦躁不安起来。这时走出几只老骆驼,它们围着水源走了几圈,其中一只老骆驼跳了下去,另外几只也毅然跳了下去,水面升高了,其他的骆驼喝到了得以延续生命的水,它们得救了,可这群骆驼围着水潭久久不愿离去。听了这则故事,你有何感想?
用一个与课文主题类似的故事,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通过思考作答,了解动物的互助精神,由思考而领悟,由领悟而感动,让学生在感动中学习,建立品读文本的良好氛围。再如郑振铎的《猫》,可由古埃及对猫的崇拜谈起,推及现代人对猫的喜爱。
总之,故事导入法,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对课文产生兴趣,再自主积极地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诗词格言导入法
结合教学内容引入诗词格言,增加课堂教学的文学氛围,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而使他们愿学、乐学。比如讲《谈骨气》一文,可先展示文天祥的诗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启发学生理解分析的基础上板书课题,导入新课。这样通过诗词范例的导入,既回顾了经典名句,又激起了学生的兴趣,还让学生产生了疑问,进而愿意积极探究课文,一举三得。
另外,如《岳阳楼记》的教学可以用与中国三大名楼黄鹤楼、滕王阁、岳阳楼相关的诗词名句导入,郦道元的《三峡》,可让学生回忆背诵过的关于三峡的名句。总之,在课堂之初用诗词名句导入,既能使学生增长见识,加强文学积累,又能增加课堂教学的文学氛围,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的导入法。
三、 生平事迹导入法
由课文作者的生平事迹谈起,通过情感熏陶,引发学生对作者人格、人生态度的敬重从而使学生对该文本产生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陈涉世家》时,不少学生看到作者司马迁曾受过“宫刑”时,常常窃笑,针对这一情况,教师的导入可以从人生态度的角度来引导学生,既介绍了作者,又达到了情感教育的目的。先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概念,谈谈古今英雄甚多,为民请命是英雄,尽忠直言是英雄……但还有一种英雄,他们敢于战胜生活加诸于自己的磨难,孙膑膑足而著《孙膑兵法》、汉代的司马迁遭受“宫刑”收到人生中莫大的打击和屈辱,但他们没有被生活打到,相反他以他的坚强战胜了磨难,著成了流芳千古的史诗巨著。《史记》成为了另一种意义上的英雄,《陈涉世家》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篇。
这样的导入,通过对作者本身人格的正面肯定,引发学生对作者人格的尊重,在情感上触动学生,使学生带着尊重、尊敬的心理,更积极地学习课文。作者事迹导入法在结合教学内容从思想情感上触动学生,达到“动情”的目的。
四、评价导入法
此种导入法主要针对名家名篇,让学生了解一定的文学常识,加强文学积累。如讲到《山市》时,可以用郭沫若为蒲松龄纪念馆题字“画人画鬼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来导入,通过对作家价值的评价引入课文。再有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可用古人评价“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来导入,让学生明确该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五、质疑导入法
即教师根据课文逆反心理要素阐述的问题以“问题”的形式向学生提出,引出学生急于知道“为什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产生探究结果的动机。然后板书课题,几分钟就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教学目标。
如讲《童趣》一文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讲自己的童年趣事,然后提出问题,作家沈复的童年趣事更有意思,更为精彩,然后让学生通过读课文、学课文去寻求答案,既抓住了实质,又容易节省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当然,课堂导入有法,但无定法。语文课课堂导入的方法很多,立足文本可设置悬念导入,可由诱发想象导入,也可由设计练习导入……无论运用怎样的方法都是为课堂教学服务,因此,导入的设计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导入设计应有针对性,针对教材实际,学生实际,知识实际因人而异。
(2) 导入设计应有新颖性,勿千篇一律,雷同陈旧,应富于独创,富有个性。
(3) 导入设计应有生动性,语言生动,一课一导入,不落俗套。
(4) 入设计应有科学性,引用材料必须准确无误,要符合教学规律的原则。
总之,我们每位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高度重视课堂导入的方式,根据文本内容和教学要求恰当地设计课堂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激情,更高效率地开展教学,为课堂教学增色。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第102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