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后的美国大学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gt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学费飙升最受诟病
  很多中国留学生到美国读的是研究生,不过,要了解美国高等教育,必须要了解他们的本科教育。根据2010年的人口普查,美国25岁以上的人口中拥有本科学历的人大概有23%,还不到总人口的1/4。可见,美国的高等教育市场并没有饱和。然而,越来越多的人读不起大学,因为在过去半个世纪里,美国大学学费飙升,远远超过了通货膨胀率,私立四年制大学每年的平均学费已经从1980年的10000美元左右升到了今天的28500美元(《时代周刊》的统计数字,通胀已计算在内);公立四年制大学也从30年前的不到3000美元升到了如今的8244美元。一些著名院校如芝加哥的西北大学,学费已经超过了5万美元一年,普通美国家庭根本不可能负担得起。学费高涨有多方面的原因,要吸引更好的学生,大学必须请著名教授、建先进的实验室、修大型运动场,这些都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
  有人会问,美国学校不是有很多种奖学金吗?的确,到处抢着要的优秀大学生是不用为学费发愁的。为了抓住更好的生源,大学会给学费“打折”,甚至给出全额奖学金的优惠。但大学虽然不是营利性企业,毕竟也得生存,不可能给所有人都免学费。要谈美国的高等教育,首先要看美国大学的经费来源,一靠政府拨款(包括研究经费),二靠校友捐助,三靠学费,四靠企业项目(这在美国并不多见)。这几项资金来源都逃不开经济不景气的冲击。自从经济危机以来,许多美国大学纷纷暂缓招收新员工,收紧会议、旅行、餐饮等不必要的支出,甚至连本来就少的可怜的每年随通胀增长的2%~4%的员工加薪都要暂缓。一些靠州政府拨款的州立大学,不得不强行让员工放无薪长假,其实就是变相减薪了。
  根据《时代周刊》的统计数字,美国大学生靠借款读书的占27%。美国的学生贷款有联邦政府和私人机构两种发放形式,都有各种限制条件,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申请到的。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各大银行收紧信用政策,原本送上门来的贷款、信用卡等,在这几年里都变得稀罕了。
  联邦政府的学生贷款是直接发给大学的,其实就相当于变相的政府资助。因此,对大学有限制,有一系列的规定需要大学遵守。比如,学校要保证教学质量,学生连续两个学期平均分不及格的话就必须劝退。联邦政府的钱就是纳税人的钱,学生贷款利息低,还款时限长,常常被美国人放在最后偿还的债务之列,甚至即将撒手人寰都不着急还,因为如果借款人死亡了,这笔特殊债务是不用家人偿还的。只要经济不好,不按期还款的人更多。这就等于是亏空国库,联邦政府就不好交代了。再者,美国吊儿郎当的大学生其实相当多,只有58%的大学生能在六年内毕业,如果学生不好好学,学费白花了却无法毕业找到工作,哪里来的钱还贷款呢?可是,如果收紧信贷,贷不了款,许多孩子便读不起大学,很多新企业便无法营运,经济更要放缓,美国的长期竞争力就会被削弱,真是进退两难。
  美国大学的紧箍咒:学生保留率、毕业率
  为了争取和保留联邦政府的贷款,美国大学很重视的两个数字就是“学生保留率”和“毕业率”。千辛万苦考入大学的中国学生一般都会老老实实读完4年,转学和退学的人是极少数。然而美国大学多如牛毛,学生的选择面宽,年轻人的兴趣爱好转变得快,转学和转专业又容易,一个不乐意就跑别的学校去了,也有人拖延多年才毕业。我就曾经遇到过一位中年女性,她是1980年代初在我们学校就读的,差几个学分就该毕业了,可她却一走了之,过了差不多30年才因为要继续攻读研究生,想起来回来拿这个本科学位。时过境迁,学科院系都早已变样了,好在学校还保留着她的档案,如果学校坚持让她重新按照如今的课程表再读一遍,也不能说学校无理。
  近年来美国高等教育竞争愈发激烈,学校,特别是占高校总数超过70%的二三流学校,也陷入了两难:要留住学生,就要确保多数人及格;可要保证教育质量,就必然会有学生跟不上而要重修甚至无法毕业。学校的名声是建立在教学质量上的,如果不管学生及格不及格都准许毕业,有损学校的声誉,虽然获得了短期的生源,但长期来说无异于饮鸩止渴,也使学位注水,进而贬值。但是,有些靠学费吃饭的私立学校甚至公立大学,生怕太严格了会失去学生。我的一个同事曾在一家私立学院教了5年书,就是因为打分严格而常被院长请去谈话,后来他觉得这样降低教学标准来留住学生的做法太无耻,辞职回到了工业界,有空的时候回到学校兼课。他笑称自己是学校“60%俱乐部”成员,也就是说只有60%学生能够在他的课上及格。一次他带着1/3不及格的成绩单来找我,有些忧虑学校会责备他。我详细地问了他每个学生不及格的原因,不得不惊叹他每次作业打分记录的极其完善,看来是“作案”多次早学乖了。后来居然没有学生来抱怨,反而给了他上佳的教学评价:有心向学的学生一般都能理性地看待自己的成绩,只要老师公正、治学严谨,学生还希望老师严格一点呢,否则岂不是浪费钱财与生命!
  这些年,美国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网上大学,就因为学校的学生退学率太高和毕业率太低而饱受质疑。许多人指责这些学校只管拼命招生,不管学生做没做好读大学的准备,招进来再说,教育质量也不行。这些学生借了一大笔联邦政府的学生贷款读了半天,即使毕业了也找不到工作,简直是骗取联邦政府资金的文凭工厂。
  保留率当然不完全是教学水平决定的,不少学生是因为学校不提供足够的经济援助而被迫转到便宜的学校或者停学。除了贷款和奖学金,还有超过40%的学生读大学需要自掏腰包。和其他国家的父母一样,美国父母也为了子女的教育背负着沉重的负担,许多美国父母都竭尽全力付学费,好降低子女的负债率,让他们的人生更平坦。美国每个州都鼓励人们从孩子出生开始就把钱投入到教育基金里,可即使是每个月存100美元,到孩子18岁上学的时候,也不过增值到大概40000多美元,按照如今学费每年3%~15%的增长速度,到那会儿恐怕连一年都读不起了。同时,美国大学的经济援助都有收入上限,最受罪的是美国收入在10万~20万之间的中产阶级,贷款拿不到低利息,交税交得多,经济援助又没资格,也难怪他们忧心忡忡了。
  生源要枯竭了
  虽然美国大学学费贵,但数据表明,学位还是和个人的收入有着直接关系:有本科学位的人一生可以挣240万美元,比只有高中学历的人挣的多出了整整100万美元。所以上大学仍然是许多人自我增值的首选。可是,这几年美国工作非常不好找,失业率达到10%以上,人心惶惶。最近佛罗里达和德克萨斯州的两位共和党州长都提出,要压低数理工程类学科(STEM)的学费,变相提高其他学科的学费,操纵市场,促使更多的学生读这些学科,因为这些学科的就业前景更好,对政府大有好处。其实,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提出的高中改革方案,也想要让高中给学生提供更具体的技术训练,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实用技能,使他们在上大学之前就有一技之长,马上可以就业。可是这类实用主义的建议一经提出就遭到了反弹,特别是文科院系,教授们坚持政府不应该根据自身的利益或者企业的需要来干涉学生的选择,学生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这也不无道理。
  奥巴马提到“大学记分卡”的办法,就是要用一个清晰明了的标准评价大学的价值。但这个标准是非常难以量化的,必然会引起更多的争议。比如很多人都反对标准化考试,显然标准化考试有很多弊端,但统计数字显示,那些数学、语文等考试成绩好的学生,的确在未来的生活中挣更多的钱(当然不是说钱就是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准,但肯定是个重要的可以量化的标准)。这可能不能说明考试成绩好就是聪明,但可能能够说明这些学生更自律、更愿意用功。奥巴马政府能提出什么样的标准,且拭目以待。
  最后,美国大学面对的一个不可抗的趋势:近20年来的出生率下降。虽然美国大学生人数达到了历史高峰,可2010年以后,美国的18岁高中毕业生大大缩水。而且,在未来20年中,人口增长最快的是父母双方都没有受过大学教育的南美裔,这些人上大学的可能性比父母双方都受过高等教育的子女自然会低一些。其实,经济学家分析,经济不景气对学校是好事,因为失去工作的人们会选择继续教育。但如果贷款困难,人们也可能退而求其次,找个一般的工作先糊口再说,这从长远来看对社会的伤害极深。所以不少学校看清形势,利用自身的品牌优势做成人再教育市场,否则很快生源就要枯竭了。美国大学也都在纷纷求变,积极应对。
  (作者系芝加哥哥伦比亚学院助理教授)
  责任编辑:张蕾磊
其他文献
1 科技档案概念与其所指代的事物    毫无疑问,科技档案概念与其所指代的事物并不是同时产生的。概念的出现晚于事物,换句话讲,两者的产生条件小同,社会化大生产是现代意义的科技档案产生的条件。我们把这个条件看作是科技档案产生的一般社会条件。由于这个事物大量产生及其在科技生产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对其管理便不可或缺,而在管理上,世界各国并不相同,有科技档案、情报资料等小同的方法。就我国而言,与形象表达“
2011年底,张绍刚还没有炮轰海归女刘俐俐,李开复还没有号召抵制《非你莫属》,以《职来职往》和《非你莫属》为代表的求职类真人秀栏目收视率节节攀升,但尚未达到最高峰。  职来职往  简单的自我介绍后在节目现场的18位嘉宾(即职场达人)有9位为他亮起了灯。经过智立方CEO杨石头、新东方大客户总监唐宁和创可贴T恤创意总监江森海的三轮现场考核后,亮起的灯变成了13盏。王衡求职成功,获得了自己心仪的杨石头的
账号:人人网主页 校会快帮  描述:由武汉大学学生会宣传部运营,近8000好友,有17万的访问量。其特色是时效性(快)和服务性(帮)。  校园卡丢了、想在偌大的武大校园里找一个修车摊、想要找个淘旧书的地方、甚至宠物走丢了……不少武大人的第一反应是:快上人人,找“校会快帮”!  2011年,武汉大学学生会宣传部在人人网上开设主页“校会快帮”,想要向大家证明学生会是学生们自己的学生会。  当然,“校会
随着第23届中国真维斯杯休闲装设计大赛启动仪式在北京798中央大厅华丽上演,本次设计大赛的选手招募路演活动也在全国一百多所高等院校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第23届中国真维斯杯大赛主题定为“耀·出色”,绚丽的时代,青春燃烧、梦想澎湃,闪耀青春色彩。充满时代特色的大赛主题一经发布,立即引起了年轻人群的强烈关注和浓厚兴趣。为了让更多设计院校学生以及服装设计爱好者零距离地接触本次大赛,深入理解本次大赛创新
大学开始并不美好  简单讲讲我的四年大学生活。大一,我努力学习,成绩平平。参加了一个社团,在策划部担任干事,一年后退出。此外,在班上担任心理委员一职,算是打了一年的酱油。大二,当同学们都积极参加科技立项时,我认为会耽误学习没有参加,真实情况是我沉迷于电脑游戏,有时一天玩五六个小时。大二下学期,我感觉到长期玩电脑,很少跟其他同学交流,与同学们开始脱轨。为了能重新振奋起来,内向的我主动联系老师、同学,
关注    新生的第一次班会,掌声阵阵,欢声笑语一片! 那些纯真的眼神、期待的表情、充满朝气的面孔,还有他们精心准备的自我介绍,或幽默风趣,或言简意赅可是轮到江发言的时候,融融的气氛突然间有点僵住了。  江淡淡地走向讲台,挥手在黑板上写道:江,北京人。然后一言不发地走到座位上。“意犹未尽啊,说两句吧。”有学生嚷着。我冲着江微笑:“完了?就这么多吗?”江瞟了我一眼,吝啬地点点头。江的自我介绍在大家的
8月~9月,“第23届中国真维斯杯休闲装设计大赛”四大分区赛火热上演。南部、西部、东部及北部分区赛先后在广州、西安、南京和大连举行。来自四大赛区的优秀设计师以创意作品为现场观众献上了一场炫彩夺目的潮流盛宴,用他们独到的设计理念将本届大赛主题“耀·出色”表现得淋漓尽致,为观众呈现了一场华美的视觉盛宴。  中国真维斯杯休闲装设计大赛由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中国服装协会、真维斯国际(香港)有限公司主办,中
拍摄《先生》,我感受到教育里的一些悲伤和阴暗,但更多的还是希望和乐观。教育有一些解不开的结,但同时片子里也呈现出非常认真的努力,学者、孩子们、家庭……纪录片大家能在网上搜到,我就跟大家分享一些幕后的故事吧。  奇妙之旅  1991年我在西安,住的地方隔壁就是省电视台。有一次我在西部海拔最高的太白山和王渭林导演聊天,在太白山顶六月积雪的客栈通铺上,我们提到不少选题,越聊越兴奋,比如20世纪中国文化人
大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目前大家很关心的问题,也涉及到中国经济、中国社会今后的发展能否转型成功的核心问题。十八大提出要让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战略。随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遭遇的各种问题的凸显,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被提到人才培训突破口的重要战略地位。这一次创新创业对大学生的要求很高,不像改革开放之初不一定强调大学生这个群体。现在各个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也如火如荼地展开,我就大学生的创新
陈静  四川美术学院2015届硕士毕业生  曾经某品牌的全新宣传视频《致匠心》风靡全球,音乐教父李宗盛担任主角,通过大哥娓娓道来的方式讲述了两个匠人匠心的产品故事:一辈子总还得让一些善意执念推着往前,我们因此能愿意去听从内心的安排。  误会,七年前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漆器的诞生与历史始终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最初的一些生活用具到后来展览区里展出的手工艺术品,这些源远流长的历史并不是陈静选择相关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