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艾灸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基础治疗基础上予艾灸。疗程均为2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8.57%,对照组总有效率66.67%,二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艾灸能明显降低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尿蛋白的排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灸具有降低尿蛋白排泄的作用,在早期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艾灸;尿蛋白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的主要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早期以微量白蛋白尿为主。一旦出现持续性的临床蛋白尿,则意味着进入了临床期肾病阶段,此时病情已不可逆转,糖尿病肾病在发达国家已成为终末期肾病的首要原因。在我国则是导致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第 3 位疾病,接受透析治疗的终末期肾病患者中约 15 %是由糖尿病肾病所致[1]。在我国,DN导致ESRD发生的比例也逐年上升[2]。艾灸疗法操作简便、取材容易、适应范围广、见效快、费用低廉、无毒副作用,深受群众欢迎。在临床工作中,艾灸疗法在糖尿病肾病治疗中配合药物治疗取得了显著疗效,
1对象与方法
1.1实验对象
全部病例均来自蓬莱市中医医院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住院病人共87例。采用随机单盲设计,将87例患者随机分为二组。治疗组42例男性21例,女性21例;对照组45例,男性22例,女性23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及病情轻重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参照国际公认的Mogensen诊断标准结合王海燕主编的《肾脏病学(第四版)》中有关标准【3】,结合臨床,暂定标准如下:
①有明确的糖尿病病史,均按照上述的糖尿病诊断标准明确诊断。②在糖尿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出现尿微量白蛋白明确增高。即在6个月内连续检查2-3次尿,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平均值达到20-200 ug/min(30-300mg/24h)者。③排除以下非糖尿病肾病引起尿微量白蛋白增加的因素,如原发性高血压、,心力衰竭、泌尿系感染、酮症酸中毒、肾炎等。
1.3治疗方法
(一)治疗方法与药物
对照组给予低糖低脂饮食,限制蛋白摄入,口服降糖药及注射胰岛素使血糖控制于6-8mmol/l,同时给予改善微循环、降血压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艾灸。两组均以2个周为一个疗程。
(二)艾灸
操作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室温20 ℃左右,暴露穴位,采用清艾条施灸(国药准字Z20043435)。固定温灸盒,使温灸盒中央对准穴位(取穴肾俞、气海穴)中央,艾灸距离以病人感到温热舒适、无灼痛为度。中间弹灰1 次,保证温度相对恒定。疗程:1次/天,共2 周。
1.4疗效观察
疾病疗效评定标准
(一)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消渴病(糖尿病)[4]及慢性肾炎[5]的疗效标准制定。
显效:临床症状消失,UAER降至正常或下降1/2以上,24 h尿蛋白定量及肾功能指标正常,或较治疗前有所下降。
有效:临床症状较治疗前好转,UAER有所下降,但不足显著标准,24h尿蛋白定量及肾功能指标正常,但较治疗前下降不显著。
无效;临床症状未改善或恶化,实验室指标无变化。
1.5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证候的变化及检测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24小时尿蛋白。
UAER采用放射免疫法、24小时尿蛋白采用邻苯三酚红比色法测定,由本院检验科测检测。
1.6统计学处理
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有关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所有计量资料均用

±S(均值±标准差)表示。
2治疗结果及分析
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表2 各组治疗前后24h尿蛋白定量及UAER指标变化比较(

±S)
经用中医护理2个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8.2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9.37%。组间对照,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艾灸治疗组糖尿病肾病患者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前后24h尿蛋白定量、尿白蛋白排泄率有明显差异(P<0.05),艾灸能够显著帮助降低糖尿病肾病患者的24h尿蛋白和尿白蛋白排泄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安全性观察
两组治疗后均未出现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检测功能异常病例。
4讨论
我们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和临床研究,认为早期糖尿病肾病为本虚标实之证,其病机关键是肾气亏虚为本,瘀血阻络为标。治疗上确立了培元益氣固其本,化瘀通络治其标的重要治法。以活血化瘀,通经活络之功效的中成药制剂血塞通,配合肾俞、气海艾灸益气固肾,从整体出发,辩证施护,扶正祛邪,配合药物治疗,明显降低了患者尿蛋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而达到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目的。
灸法具有补益中气,救逆复脉,回阳固脱等作用,适用于虚损之证。如《素问·示从容论》中“肝虚、肾虚、脾虚……当投毒药、刺灸、砭石、汤液,或已或不已”。提示当肝虚、肾虚、脾虚等证可以选择灸法治疗。而《灵枢·官能》中“上气不足,推而扬之;下气不足,积而从之;阴阳皆虚,火自当之”。则言对于上气不足及下气不足的病证,均宜用针法治疗;而上下气皆不足的病证,则当采用艾灸治疗。研究结果[6-7]发现,艾灸通过温热效应、光谱辐射、生物热效应及生物非热效应等综合作用、,并通过刺激穴位引起一系列的生理、生化、免疫等方面的变化来调整机体,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本研究通过艾灸干预,患者24h尿蛋白定量、尿白蛋白排泄率明显低于干预前,(P<0.05)。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本研究表明,艾灸在早期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能明显帮助降低患者尿蛋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参考文献:
【1】贺铮铮,张玉萍.浅谈糖尿病肾病中医整体护理的体会[J].云南中 医中药杂志,2008,29(9):72.
【2】 陈志宏.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0,27(2):184.
【3】 王海燕.肾脏病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949.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1辑[S]1993,215.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一辑[S]1993,153.
[6]杨华元,刘堂义.艾灸疗法的生物物理机制初探[J].中国针灸,1996,16(4):10- 11.
[7]杨华元,胡追成,艾灸的生物物理特性[J].中国针灸,2009,29卷(11):897-899。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艾灸;尿蛋白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的主要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早期以微量白蛋白尿为主。一旦出现持续性的临床蛋白尿,则意味着进入了临床期肾病阶段,此时病情已不可逆转,糖尿病肾病在发达国家已成为终末期肾病的首要原因。在我国则是导致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第 3 位疾病,接受透析治疗的终末期肾病患者中约 15 %是由糖尿病肾病所致[1]。在我国,DN导致ESRD发生的比例也逐年上升[2]。艾灸疗法操作简便、取材容易、适应范围广、见效快、费用低廉、无毒副作用,深受群众欢迎。在临床工作中,艾灸疗法在糖尿病肾病治疗中配合药物治疗取得了显著疗效,
1对象与方法
1.1实验对象
全部病例均来自蓬莱市中医医院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住院病人共87例。采用随机单盲设计,将87例患者随机分为二组。治疗组42例男性21例,女性21例;对照组45例,男性22例,女性23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及病情轻重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参照国际公认的Mogensen诊断标准结合王海燕主编的《肾脏病学(第四版)》中有关标准【3】,结合臨床,暂定标准如下:
①有明确的糖尿病病史,均按照上述的糖尿病诊断标准明确诊断。②在糖尿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出现尿微量白蛋白明确增高。即在6个月内连续检查2-3次尿,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平均值达到20-200 ug/min(30-300mg/24h)者。③排除以下非糖尿病肾病引起尿微量白蛋白增加的因素,如原发性高血压、,心力衰竭、泌尿系感染、酮症酸中毒、肾炎等。
1.3治疗方法
(一)治疗方法与药物
对照组给予低糖低脂饮食,限制蛋白摄入,口服降糖药及注射胰岛素使血糖控制于6-8mmol/l,同时给予改善微循环、降血压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艾灸。两组均以2个周为一个疗程。
(二)艾灸
操作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室温20 ℃左右,暴露穴位,采用清艾条施灸(国药准字Z20043435)。固定温灸盒,使温灸盒中央对准穴位(取穴肾俞、气海穴)中央,艾灸距离以病人感到温热舒适、无灼痛为度。中间弹灰1 次,保证温度相对恒定。疗程:1次/天,共2 周。
1.4疗效观察
疾病疗效评定标准
(一)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消渴病(糖尿病)[4]及慢性肾炎[5]的疗效标准制定。
显效:临床症状消失,UAER降至正常或下降1/2以上,24 h尿蛋白定量及肾功能指标正常,或较治疗前有所下降。
有效:临床症状较治疗前好转,UAER有所下降,但不足显著标准,24h尿蛋白定量及肾功能指标正常,但较治疗前下降不显著。
无效;临床症状未改善或恶化,实验室指标无变化。
1.5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证候的变化及检测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24小时尿蛋白。
UAER采用放射免疫法、24小时尿蛋白采用邻苯三酚红比色法测定,由本院检验科测检测。
1.6统计学处理
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有关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所有计量资料均用
±S(均值±标准差)表示。
2治疗结果及分析
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表2 各组治疗前后24h尿蛋白定量及UAER指标变化比较(
±S)
经用中医护理2个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8.2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9.37%。组间对照,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艾灸治疗组糖尿病肾病患者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前后24h尿蛋白定量、尿白蛋白排泄率有明显差异(P<0.05),艾灸能够显著帮助降低糖尿病肾病患者的24h尿蛋白和尿白蛋白排泄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安全性观察
两组治疗后均未出现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检测功能异常病例。
4讨论
我们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和临床研究,认为早期糖尿病肾病为本虚标实之证,其病机关键是肾气亏虚为本,瘀血阻络为标。治疗上确立了培元益氣固其本,化瘀通络治其标的重要治法。以活血化瘀,通经活络之功效的中成药制剂血塞通,配合肾俞、气海艾灸益气固肾,从整体出发,辩证施护,扶正祛邪,配合药物治疗,明显降低了患者尿蛋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而达到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目的。
灸法具有补益中气,救逆复脉,回阳固脱等作用,适用于虚损之证。如《素问·示从容论》中“肝虚、肾虚、脾虚……当投毒药、刺灸、砭石、汤液,或已或不已”。提示当肝虚、肾虚、脾虚等证可以选择灸法治疗。而《灵枢·官能》中“上气不足,推而扬之;下气不足,积而从之;阴阳皆虚,火自当之”。则言对于上气不足及下气不足的病证,均宜用针法治疗;而上下气皆不足的病证,则当采用艾灸治疗。研究结果[6-7]发现,艾灸通过温热效应、光谱辐射、生物热效应及生物非热效应等综合作用、,并通过刺激穴位引起一系列的生理、生化、免疫等方面的变化来调整机体,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本研究通过艾灸干预,患者24h尿蛋白定量、尿白蛋白排泄率明显低于干预前,(P<0.05)。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本研究表明,艾灸在早期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能明显帮助降低患者尿蛋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参考文献:
【1】贺铮铮,张玉萍.浅谈糖尿病肾病中医整体护理的体会[J].云南中 医中药杂志,2008,29(9):72.
【2】 陈志宏.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0,27(2):184.
【3】 王海燕.肾脏病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949.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1辑[S]1993,215.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一辑[S]1993,153.
[6]杨华元,刘堂义.艾灸疗法的生物物理机制初探[J].中国针灸,1996,16(4):10- 11.
[7]杨华元,胡追成,艾灸的生物物理特性[J].中国针灸,2009,29卷(11):897-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