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对接受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情绪的影响分析

来源 :医学食疗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qiuru10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评价心理干预对接受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情绪的影响。方法:收集60例接受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为观察对象进行研究,按照随机双盲法进行分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指导,观察组接受心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负面情绪、睡眠质量以及指导工作满意度。结果:指导前的情绪评分差异不大,指导后观察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各方面的睡眠质量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其对指导工作总满意度显著比对照组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实施心理干预指导能有效疏导和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改善睡眠状态,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关键词】心理干预;介入治疗;冠心病;情绪
  【中图分类号】R541.4. 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5249(2021)10-0197-02
  冠心病是老年患者较为常见的慢性疾病,也是造成老年人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此病病程长,发病率高,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危害极大,目前最有效且首选的治疗方法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但由于大部分老年患者对手术缺乏全面认知,长期住院治疗容易产生严重负面情绪,不利于患者心脏恢复,甚至影响其正常生活和睡眠[1]。为了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促使其早日恢复健康,本文将对收治的冠心病患者展开研究,旨在分析心理干预的临床价值及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区间為2019年2月至2020年11月,从医院收治的行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中抽选出60例展开系统研究,依据随机双盲法为原则分成两组,对照组30例,男女性别比例18∶12,年龄51~80(65.82±5.43)岁,病史8个月~10年,病史(5.29±0.45)年;观察组30例,男女性别比例17:13,年龄52~80(65.93±5.55)岁,病史9个月~10年,病史(5.33±0.46)年。以上资料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符合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征;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年龄>50岁;患者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合并恶性肿瘤、精神疾病史、认知、沟通障碍;重要脏器功能衰竭者。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采取常规指导,主要对患者进行手术介绍、病情监护、饮食和生活方式照顾以及用药指导等基础管理,具体内容:(1)手术介绍。患者入院后为其提供安静、整洁的病房环境,安排患者住院后向患者及家属介绍冠心病相关知识,如病因、症状、危险因素、预防措施等,讲解冠脉介入手术治疗的流程、步骤、配合事项和注意要点等,解答患者的疑问,提高其疾病认知。(2)病情监护。了解其既往病史和基础疾病,详细记录患者的过敏事项、个人信息等,指导其配合完成相关检查,安排专人陪护,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电图、心率、血压、血糖、呼吸频率及血氧饱和度等,记录患者心绞痛发作情况。(3)饮食指导。耐心的告知患者饮食禁忌项,强调并叮嘱患者控制脂肪、糖类、胆固醇等高热量食物的摄入,均衡搭配一日三餐,多补充维生素、纤维素及优质蛋白食品,多饮水,每天坚持运动锻炼,合理控制体重,避免身体过度肥胖引发冠心病[2]。(4)生活方式照顾。叮嘱家属要监督患者绝对戒烟戒酒,帮助患者制定科学的作息计划,每天早睡早起,形成规律的生活方式,改掉不良生活习惯,多运动,遵照医嘱按时按量合理用药,随身携带冠心病药物,以备不时之需,同时要叮嘱患者介入治疗术后要定期接受复查。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心理干预,具体措施:
  (1)心理分析。结合患者的性格和文化程度等正确评估其心理状态,注意观察病人的情绪变化,大部分患者担心手术不成功会威胁生命,故易产生恐惧、悲观等心理,对手术不了解者害怕手术疼痛及术后恢复不佳而产生焦虑、紧张感,心脏手术难度大,术后恢复效果不了解,而且手术费用高,长期卧床休养会增加家庭负担和经济负担而产生抑郁、自责等不良心情等,这一系列负面情绪不仅不利于手术治疗,还会影响其术后康复效果,增加临床医治难度[3]。
  (2)术前心理疏导。患者入院后,为了安抚其紧张、焦虑心情,工作者应保持微笑,亲切的向患者主动介绍主治医生及院内布局,详细讲解相关检查的作用和过程,向患者说明冠心病的危险性以及介入治疗的必要性,消除患者的顾虑和担忧,面对患者提出的疑问应及时解答并给予安慰,向患者及家属展示以往治疗成功的病例来消除其不安心理,提高其治疗信心,保证患者能安心配合手术医生,同时还要做好家属的心理工作,安抚其担忧、悲伤心理,让其保持安静听从医生安排[4-5]。
  (3)术中心理干预。进入手术室后轻轻的协助患者保持舒适体位,举止要端庄,和蔼可亲的完成各种操作,尽可能减轻对患者的伤痛,术中遵守无菌原则,及时询问患者的感受,密切关注其体征变化,若有异常指标及时处理,术中若患者意识清醒,可及时告知其手术进度和治疗效果,鼓励并安慰患者,缓解其紧张感[6]。


  (4)术后心理疏导。术后给予患者更多关心和照顾,全面照顾其生活和病情,让家属多腾出时间陪伴,消除其抑郁、焦虑感,通过音乐疗法、目光转移法和呼吸放松法缓解其紧张、恐慌心理,安慰患者耐心遵医配合康复治疗[7]。
  1.3 观察指标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 (SDS)评价其心理情绪状态,50分为临界分,得分越高表示情绪状态越差;以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PSQI)测评患者的睡眠状态,具体评估其睡眠效率、睡眠时间、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以及入睡时间等,分值为0~21分,分值越高表示其睡眠状态越差;用科室自制的满意问卷表统计患者的评价结果,非常满意>90分;一般70~90分;不满意<70分。   1.4 统计学方法
  分析数据用SPSS 23.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 s)表示,行t检验,当P<0.05时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SAS、SDS评分比较
  指导后观察组患者的SAS、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PSQI评分对比
  观察组患者指导后的各项PSQ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指导工作的总满意度略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3 讨论
  冠心病是由于脂质代谢障碍,血液中的脂质沉积成白色斑块,进而造成动脉狹窄、堵塞发生心绞痛的心脏疾病,目前首选的治疗方式为冠状动脉介入术,此手术属于微创技术,其创伤小,疗效好,为了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引导患者能安心配合治疗,有效的心理教育和心理治疗手段必不可少。
  心理干预是一项具有针对性和专业性的教育治疗模式,主要依据患者的实际心态和情绪变化来展开对症心理疏导,根据不同心情采取不同疏导方法尽最大能力帮助患者解除负面情绪,消除内心顾虑和紧张、烦躁,促使其保持乐观、自信的心态积极配合完成手术[8-9]。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睡眠评分和负面情绪评分均比对照组低,其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由此差异说明应用心理干预不仅能解除其危险因素,还能促进患者病情康复,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身心状态。
  综合上述,冠心病介入治疗中应用心理干预对提高患者的身心健康状态,提供良好睡眠环境具有积极效果,值得临床采纳。
  参考文献
  [1] 杨静,邢攸红,杨玉,等.综合性心理干预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抑郁焦虑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6,16(10):1949-1951.
  [2] 李洋.老年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手术前后焦虑与抑郁调查及心理干预[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7,28(10):1280-1281.
  [3] 段人榕,李丽,杨芝萍.心理干预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焦虑和抑郁影响的Meta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8,45(4):748-752.
  [4] 王杏芬,高永红,张羽松.运动康复联合心理治疗对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老年患者的影响[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0,39(5):514-517.
  [5] 邱经纬,李小燕,叶飞.心理康复治疗在冠心病冠脉介入治疗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20,27(30):219-221.
  [6] 肖玉英,胡慧,梁成富,等.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情绪障碍及心理干预研究[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7,44(4):762-764.
  [7] 李倩.老年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后焦虑抑郁症状采取舍曲林联合心理干预的效果观察[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26(10):54-54.
  [8] 曾伟玲,郑建清.综合心理干预在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中的临床价值[J].吉林医学,2019,40(2):218-219.
  [9] patola CA,Manzoni G,Castelnuovo G,et al.The ACTonHEART study: rationale and design of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comparing a brief intervention based on 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to usual secondary prevention care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J].Health and quality of life outcomes,2014,(12):22.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健康管理对糖尿病高危人群危险因素的影响。方法:本次研究开展时间为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于本院就诊的塘厦镇居民中确定为糖尿病高危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入组对象均接受3个月健康管理,并进行3个月观察随访,对其各项研究及随访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比较健康管理前后入组者糖尿病各项相关指标变化及疾病危险因素控制效果。结果:管理后研究对象血糖水平(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
【摘要】目的:分析个体化健康教育在社区高血压病防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时间区间锁定在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之间,从本时间段内收治的社区高血压患者中随机抽取84例展开调查。按照随机数字表法的分组方式将84例社区高血压患者分为两个独立小组。使用传统健康教育干预的社区高血压患者作为对照组,使用个体化健康教育干预的社区高血压患者作为试验组。对比两组社区高血压患者进行干预后的血压情况、疾病知识掌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体质辨识参与社区产后访视,对预防产后乳腺炎的效果评价。方法:选取对于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医院分娩后,居住在本辖区的268名接受社区产后随访的产妇,随机将访视产妇分为普通访视组1304名和体质辨识组1384名。普通组产妇予以常规访视服务,体质辨识组产妇实施普通访视,同时进行中医体质辨识并进行个性化的调理和治疗。结果:本研究中医体质辨识组产妇在体质辨识及调理后,乳腺
【摘要】目的:分析重症早期预警的护理策略在小儿手足口病中的影响。方法:纳入病例是2017年4月至2020年4月本院收治的94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47例患者采纳传统护理,观察组47例患者采纳重症早期预警护理,对比两组临床指标、舒适度评分、并发症(脑膜炎、无菌性脑炎、肺水肿、心肌炎)发生情况、家属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各项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包括溃疡愈合、高热消失、皮疹消失等)时间
【摘要】目的:探讨生物反馈电刺激对会阴侧切产妇盆底功能恢复及压力性尿失禁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9月至2019年12月在本院进行会阴侧切分娩的初产妇8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产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给予盆底肌肉锻炼,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两组均治疗观察3个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1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8.6%(P<0.05)。两组治
【摘要】目的:探讨孕产妇母乳喂养自我调节动机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就诊的108例孕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医院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问卷和母乳喂养自我调节问卷(BSRQ)对不同特征孕产妇的母乳喂养自我调节动机水平进行问卷调查,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不同年龄、孕产期、产次以及怀孕期间是否接受过母乳喂养指导的孕产妇母乳喂养自我调节动机水平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
【摘要】目的:通过比较早期死亡组与对照组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LH)儿童的临床特点,探讨可能导致HLH患儿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搜集108例在我科治疗的患儿临床资料。根据是否于发病后30天内死亡,将108例患儿分为早期死亡组和对照组。结果:(1)年龄、血小板(PLT)、纤维蛋白原(FIB)、铁蛋白(Fer)、白蛋白(ALB)、乳酸脱氢酶(LDH)、间接胆红素(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
【摘要】目的:分析白内障日间病房中采取全信息化管理的实施效果。方法:将本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接受治疗的60例白内障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组与观察组,常规组患者接受常规干预,观察组患者采取全信息化管理,比较两组患者健康教育知识水平、护患信任程度、用药依从性、生活质量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干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健康教育知识水平、护患信任程度、用药依从性、生活质量评分、
【摘要】目的:探讨量化踝泵运动在血液透析股静脉置管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期间50例接受血液透析股静脉置管的患者按照计算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24例,给予常规干预,观察组26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量化踝泵运动干预,观察两组血栓发生率、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凝血功能以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血栓总发生率(7.68%)低于对照组(3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摘要】目的:分析口腔种植修复技术治疗对牙列缺牙患者临床疗效与咀嚼功能的影响。方法:研究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抽取该时间段内确诊的牙列缺牙患者64例,按单双号随机分组,病案号单号32例设为对照组,双号32例设为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口腔修复,观察组给予口腔种植修复技术,对比两组临床疗效、自觉满意度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语言功能、固位功能、美观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相应指标评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