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初中体育 心理素质 自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A-
0123-01
中学阶段是学生生理和心理迅速发展的阶段,也是学生建立独立人格的重要时期。现代社会发展迅速,人们所面临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环境愈来愈复杂,导致学生的心理素质不强,主要表现为有的学生冷漠孤僻、意志力薄弱、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有自卑感、没有团队合作意识等。体育教学具有身心互动统一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断地进行体育活动,伴随着生理负荷的变化,同时也进行着一系列心理活动,包括意志力、注意力、积极性等的变化。教师要从学生的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变化的规律和特点出发,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一、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在体育教学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在教授新的知识时,有的学生总是以无法掌握此项运动为由推脱练习。此类学生往往缺乏自信心,久而久之对体育失去热爱,给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带来很大的影响。为了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提高体育课堂的有效性,教师必须采取相应措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例如,在跨越式跳高练习中,部分学生因为一两次跳不过横杆而自信心受到打击放弃练习。教师可以采取分层教学,将横杆设计成从低到高的四个高度,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跳跃的高度,一个高度成功完成三次跳跃后则可以挑战下一个高度,若失败则降低一个高度。
这样的教学为每个学生提供了表现自我的机会,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二、锻炼学生的抗挫能力
要熟练掌握一项体育技能,学生往往需要经过反复的练习,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困难、阻力,甚至是失败,有些学生会产生放弃的心理。当学生出现这一心理状态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困难和挫折。教师要根据学生身体素质和体育教学目标设置适当的运动强度和难度,通过合理利用各种天气、场地等外界因素,对学生进行抗挫能力的训练,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激励学生完成任务,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嘉奖,让学生勇敢地面对困难,从而战胜困难。
例如,在1500米中长跑练习中,很多学生一看到“1500”这个数字就害怕,加之天气炎热,有些学生还没开始跑就认为自己跑不了。面对这一情形,教师可采取全程陪练和加以鼓励的方式让学生完成练习。如采取不计时的方法要求每一个学生完成练习,当他们跑不动的时候,教师要用激励语言鼓励他们坚持到终点,如“你们是最棒的!加油!坚持!”等。在恶劣的天气和超负荷运动量的训练中,教师也可以通过鼓励表扬的方法激励学生在挫折面前学会坚持,让学生在一次次的坚持中获得成功,逐步锻炼抗挫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团队合作就是最大程度地发挥集体中每个人的特长,在合作过程中,队员从集体利益出发,学会相互理解和尊重、协调与他人的关系,从而实现集体利益的最大化。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设置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为学生提供协调配合、竞争对抗的机会,使学生在团队中学会合作、发挥所长,实现对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例如,在教学“50米短跑”时,教师可以采取“50米往返接力赛”的形式让学生进行练习。比赛规则如下:
(一)赛程:由赛场区50米跑道单程来回各四次,四个赛道划线阶。
(二)队员:全班分为四组,每组男女生比例相同。
(三)道具:接力棒三根。
(四)规则:
1.每组队员平均分半站立在跑道两端。
2.运动员到位后,由起点队员拿起接力棒,以裁判员哨声响为起跑信号。
3.比赛过程中如在短跑过程中出现掉棒的情况,则由该运动员亲自将接力棒捡起并继续完成比赛;如掉棒出现在临交接棒时,则由交棒者捡起接力棒并传递给下一位队员。
(五)评判标准:由裁判员计时,时间最少者为胜,并且在所有的参赛队员中选出跑得最快的一位给予奖励。
在赛前准备中,队员的分配安排、接力棒的交接办法等比赛策略的讨论,让学生在竞争中学会了如何进行团队合作;在接力赛过程中,每位队员都会为了集体荣誉跑出自己最好的成绩,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体育教学中的心理素质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广大教师要做好持久的备战心理,宜结合实际教学情况采取恰当的教学措施提高教学效率。
(责编 杨 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A-
0123-01
中学阶段是学生生理和心理迅速发展的阶段,也是学生建立独立人格的重要时期。现代社会发展迅速,人们所面临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环境愈来愈复杂,导致学生的心理素质不强,主要表现为有的学生冷漠孤僻、意志力薄弱、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有自卑感、没有团队合作意识等。体育教学具有身心互动统一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断地进行体育活动,伴随着生理负荷的变化,同时也进行着一系列心理活动,包括意志力、注意力、积极性等的变化。教师要从学生的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变化的规律和特点出发,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一、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在体育教学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在教授新的知识时,有的学生总是以无法掌握此项运动为由推脱练习。此类学生往往缺乏自信心,久而久之对体育失去热爱,给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带来很大的影响。为了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提高体育课堂的有效性,教师必须采取相应措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例如,在跨越式跳高练习中,部分学生因为一两次跳不过横杆而自信心受到打击放弃练习。教师可以采取分层教学,将横杆设计成从低到高的四个高度,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跳跃的高度,一个高度成功完成三次跳跃后则可以挑战下一个高度,若失败则降低一个高度。
这样的教学为每个学生提供了表现自我的机会,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二、锻炼学生的抗挫能力
要熟练掌握一项体育技能,学生往往需要经过反复的练习,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困难、阻力,甚至是失败,有些学生会产生放弃的心理。当学生出现这一心理状态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困难和挫折。教师要根据学生身体素质和体育教学目标设置适当的运动强度和难度,通过合理利用各种天气、场地等外界因素,对学生进行抗挫能力的训练,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激励学生完成任务,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嘉奖,让学生勇敢地面对困难,从而战胜困难。
例如,在1500米中长跑练习中,很多学生一看到“1500”这个数字就害怕,加之天气炎热,有些学生还没开始跑就认为自己跑不了。面对这一情形,教师可采取全程陪练和加以鼓励的方式让学生完成练习。如采取不计时的方法要求每一个学生完成练习,当他们跑不动的时候,教师要用激励语言鼓励他们坚持到终点,如“你们是最棒的!加油!坚持!”等。在恶劣的天气和超负荷运动量的训练中,教师也可以通过鼓励表扬的方法激励学生在挫折面前学会坚持,让学生在一次次的坚持中获得成功,逐步锻炼抗挫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团队合作就是最大程度地发挥集体中每个人的特长,在合作过程中,队员从集体利益出发,学会相互理解和尊重、协调与他人的关系,从而实现集体利益的最大化。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设置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为学生提供协调配合、竞争对抗的机会,使学生在团队中学会合作、发挥所长,实现对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例如,在教学“50米短跑”时,教师可以采取“50米往返接力赛”的形式让学生进行练习。比赛规则如下:
(一)赛程:由赛场区50米跑道单程来回各四次,四个赛道划线阶。
(二)队员:全班分为四组,每组男女生比例相同。
(三)道具:接力棒三根。
(四)规则:
1.每组队员平均分半站立在跑道两端。
2.运动员到位后,由起点队员拿起接力棒,以裁判员哨声响为起跑信号。
3.比赛过程中如在短跑过程中出现掉棒的情况,则由该运动员亲自将接力棒捡起并继续完成比赛;如掉棒出现在临交接棒时,则由交棒者捡起接力棒并传递给下一位队员。
(五)评判标准:由裁判员计时,时间最少者为胜,并且在所有的参赛队员中选出跑得最快的一位给予奖励。
在赛前准备中,队员的分配安排、接力棒的交接办法等比赛策略的讨论,让学生在竞争中学会了如何进行团队合作;在接力赛过程中,每位队员都会为了集体荣誉跑出自己最好的成绩,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体育教学中的心理素质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广大教师要做好持久的备战心理,宜结合实际教学情况采取恰当的教学措施提高教学效率。
(责编 杨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