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之前需“心动”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yue_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品德“思想性”教学理解
  新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就是确立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要求学生由被动接受者向主动参与转变,但教育的惯性仍影响着今天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教育的功利性没有得以根本性转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继续影响着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教师主宰课堂,只要教师提出要求,学生就必须无条件地执行;有时也能提出问题,但指导思想仍要求学生以教材中现成的知识和结论来完成任务,学生无须对问题进行必要的思考和理解,坚信“心动”不如“行动”。正如前苏联教学质量论专家斯卡特金所指出的:“我们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它给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的苦心、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学习。”
  《品德课程标准(7—12年级)》中指出:“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学习。”这里所指的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强调的就是学习过程中的情意因素,目的是使学生在行动之前心已动。杜威说:“讲课这一段时间里的任务,就在于激起学生的心灵,使它有所作为,使学生产生某种程度的理智的兴趣。”那么教师在一堂课的时间内,怎样让学生有效积累智慧和情感,产生理智的情趣,使学生以整体的生命,而不是生命的一方面投入到课堂活动中,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呢?通过梳理新课程理念,以及对情感教学的反思与理解,结合品德教学的时代发展,我们提倡主题教学,期望课堂在主题内容的引导下,如:情感主题、生活主题、文化主题、思想主题,打破以往单纯的认知性与行为性教学,让品德活动紧紧围绕在主题创设的氛围中,从整体上着重于学生个性的开发与启蒙,令学生在过程中认识到自我生命的尊严、价值与美好,从而产生情感的共鸣与心灵的震动,心动了,相信行动必将更加有所作为。
  2.主题式教学的实施
  华南师范大学郭思乐教授认为:“教育是人的精神生命活动的过程。”主题教学可以将枯燥乏味的知识体系生活化、情感化,养成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兴趣,挖掘学生原有潜能。
  2.1主题设置
  品德教学内容的开放性、过程的实践性、组织的灵活性、功能的多维性等,都决定了思想内涵应是多角度、多层面的,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及所达到的目标,品德教学的思想性分别通过课段、课时、单元得以体现。
  如随着我国高铁建设的飞速发展,教师从生活的角度围绕“高铁发展”,我们可以达到活动所要渗透的活动目标,提炼不同的主题:“爱心专列”、“环保专列”、“国防专列”,等等,在活动中我们发现学生活动时态度与行为、情意表现与以前截然不同,具体表现在探讨时学生更加投入,不再嘻嘻哈哈、随随便便,更多地表现出不达目标决不罢休的执著与信念;有时教师也可以将不同的教材内容,借助于一个主题贯穿其中。比如在2010年省优质课中,我借助“热爱生活,珍爱生命”这一生活主题,将生活中的多种内容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正确理解“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借助生命主题,使学生返回本真的“生活世界”(life world),让学生在实际的生存世界中去体验、反省、批判、创造,真切地感悟到协作的价值、生命的可贵,从而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
  有时考虑到教材内容的连续性,也可将一个知识单元设置为一个单元主题,如在“和平与发展:时代的主题”教学中,由于“和平”与“发展”是一个比较开放的话题,也是师生最为关注的话题,我们借助“阿富汗战争”、“利比亚危机”等时代背景,创设了“自强——时代的最强音”主题,借助于多媒体将生活场景、数据的对比等内容展现给学生,有效地将“和平”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通过一个教学单元合理地设置,有效地帮助学生精确理解“和平”与“发展”的内涵与外延,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并促使他们把知识主动转化为情感,学生们情不自禁地把心与课本所要表达的情感紧紧地结合在一起,顺利地实现单元课程目标。
  基于情境教学的主题式教学,有时应结合主题思想有针对性地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帮助学生尽快进入主题或防止进入后的退出。如在“自强:时代的最强音”单元教学中,我们利用多媒体展现我国的发展:申奥现场、奥运开幕式、奥运夺金、GDP等发展;让学生感受我国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情境,自然而然地浸润到内心深处,从而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有效地调动学生表现欲,充分发挥个性,并使之张扬,品位努力、执著的甘甜,在过程中建立自尊、自强、自信,学习兴趣被最大限度地激发,学习效率得以有效地提高。
  2.2主体提升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指出,人的发展“不仅有赖于人的先天素质和外部环境,而且有赖于逐渐形成的自我意识和人的价值观,自主选择及在实践中的和反思能力,即人对自己发展的自觉意识和能动遥遥,它赋予人在一定条件下主宰自己命运的可能,人仅是先天素质及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人也是自我选择的产物”。今天的教学就需要使学生成为自己发展的主人,只有成为了自己的主人,学习才能脱离他人的命令,超越世俗的功利而纯粹出于对生命的渴望,提升自我的价值的本能。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修正、变革改进、调控自己行为的过程,从而不断实现自我的超越,对过去的超越,如2011年9月份我市举办的优质课,选用的内容为七年级思想品德“意志的坚强”,从前几节课来看,教学是以知识体系为突破口,为了有效地解决重、难点,大家各显其能,教法多种多样,教学的重难点也得以有效的突破,但给人的感觉教学活动是一种教与学的机械叠加,师生的生命力、主体性没有得到有效的释放。而我校邓玉洁老师在主题式教学思想的引导下,打破了课堂时空界限,结合天宫一号即将发射的社会背景,创设了“太空精英”这一文化主题,从我国太空事业的发展艰难历程:人无到有,从有到优,中国航天事业已经相继完成了地球卫星、载人航天、深空探测这三项外空事业的核心工程,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设置了“太空走—太空跑—太空跳”三个教学环节,学生通过自己对“太空发展”的理解,将自尊、自信、自强的感受转化为行动的力量。这时学生的学习已不是纯粹的认知活动,而更多积累的是精神之道,学生在这种背景下学习,不仅体能增强了,眼界开阔了,思想认识自然变得开阔起来,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也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得以提升,因此,师生在积极的互动中形成促进主体发展的合力,真正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由“他控”到“自控”。我们在品德主题教学的课堂上常常会发现无法预知的令人震撼的场面。就像鲍勒诺夫认为的那样:“当教师以恰当的方法和时机给学生以心灵的震荡,就会空前地增加他的自我意识,处于唤醒状态的学生其智慧的心灵都要闪烁着不寻常的光亮,疑惑与不安得以化解,从而获提生命的主体升华,这时的学习才是一次真正的学习。”
  3.主题式教学的几个界定
  3.1概念的界定
  谈到主题式教学,我们不得不提起情境教学。两者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和求知的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可能就是基于此点,在主题式教学初步探讨阶段,有些教师指出,主题式教学就是情境教学,两者之间没有本质的差异,只不过是换个名称而已。针对这种认识,我们对两者进行了对比与反思:情境教学是通过创设外部环境氛围去感染与激励学生,如:放一段音乐;讲一个故事;表演一个节目……常常是作为一种手段或方式提出的,强调“非我”——不是我在动情,而是别人要我动情,具有被动性,没有把情感作为人的生命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主题式教学是借助于某一主题,使学生的内心世界与现实生活得以连接,不仅重视教师引导功能,更重视学生自我作用的发挥,在强调激发主动性、积极性的同时,还突出学生主体能动性、创造性的张扬,注重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自我意识的觉醒,所以主题式教学比情境教学的内涵更丰富,情感的维持度更持久,更容易调动学生的理智情趣。两者之间的差异,就像太阳的发热与月亮的发光原理一样,太阳是由内而外的辐射过程,而月亮的发光是一种反射,具有表面性。因此,主题式教学比情境教学更具人性化、人文化,有利于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更有利于发挥品德教育功能的多维性:育心、育智、育体。
  3.2对象的界定
  波基雅柯夫指出,从外部动作到内部动作的转变,不是单纯的位置的变换,而是质的变化。通过对主题式教学概念的界定,我们认识到,主题式教学注重的是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是“知”“情”“意”“行”全方位的生成,是“我要动”而不是“要我动”。实施主题式教学策略,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对主题内容内化后,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能够内心反省、内在反应或内在感受。因此,要求活动对象具备将新知识纳入旧知识的系统里的能力,能够全面地、客观地反映事物的关系和联系,且具有初步的概括、逻辑加工的能力,特别是独立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而小学生由于知识范围狭隘,思维活动往往是从自身出发的,所反映材料的组织程度很低,零碎无系统,因而不灵活,思维的内容仅限于感官所能及的具体事物,因此具有表面性、片面性,这种思维所反映的往往是事物的非本质特性,思维方式以直观思维为主,面对这一群体,特别是对低年级的学生,不宜采用主题式教学,而应以直观教学方式为主。
  3.3内容的界定
  无论采用何种方式教学,其最终的结果总要作用在学生身上,使学生成为能够主宰自我并能动作用于外在世界的“人”。因此,主题内容的确立与定位在结合社会背景、事件等前提下,更多地考虑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规律和已有的生活体验,更要考虑学生的潜能和发展的最大效果,即主题内容应置于学生需求的边缘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活动中感受到自己生活在现实世界之中,存在于他人之中、社会之中,也才能逐步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学生的主体地位才得以体现,学生对主题内容才能有自己的认识与理解,并把自己的认识与理解在具体的情境中加以重新构建,衍生出更多的信息,自我意识得以唤醒,学习将不再是一种简单的认知过程,而是一种愉快的情感体验,并转化为强烈的学习责任感,从而把学习与自己的生活、成长、发展有机地联系起来,使之成为自己的一部分,学习将更有效,也将更有意义。面对同一教材,不同人将产生不同的体验与认识,因此主题内容的呈现方式应是多样的,既可以由教师提出,又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选择、建构主题,也可由教师构建一个大的主题,学生可以紧紧地围绕此主题积极设计、探讨相关子主题,使主题真正进入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这样,不但知识与技能得以迅速增长,而且使学生的知情意等所有心理因素都完全激活,同时学生的智慧和心灵都闪烁着不寻常的光亮,疑惑和不安得以化解,从而获得生命的总体升华。因此,主题内容的设置既不能以教师为中心,又不能聚焦于个体的学生,而应着眼于多个主体,即教师与每一个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活跃的交互活动,共同建构学习的意义。
  多年的实践使我们体悟到:学习方式的构建与应用,意味着学习效益的确定,良好的学习方式的推广即是效益的放大。课堂教学应依据品德学科思想性特色,结合学生、学校、地方的实际,思考、探索、运用适宜的教学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在新课程背景下有效地、高效地实施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谭顶良,周敏.学习方式的转变:热点冷观[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62-69.
其他文献
摘 要: 红军长征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创举。本文是对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的读书感悟。文章从了解长征历史、长征胜利的意义和本书涉及的汉语事物的英语表达三方面,阐述了作者的读书心得,目的在于牢记长征这一中华民族历史上永远的英雄传奇,弘扬长征精神,为实现中华民伟大复兴而努力。  关键词: 英文版《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 长征历史 长征胜利的意义 汉语事物的英语表达    时至今
摘 要: 一个好的课堂导入是整个教学内容的基础,促使整个课堂一气呵成。因此,教师应追求导入技巧化,为课堂教学整体艺术化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本文作者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真正以学生为主体进行了导课技巧的探究,从形式及方法上进行了说明。  关键词: 初中英语 英语课堂导课 技巧    如果我们把一节精彩的英语课比作一场华美的演出,那么独具匠心的导入就是演出的序幕。导课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意义是不容
摘 要: 本文主要阐述了在新课程改革中,处于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教师的角色转变,以及在这些转变中,需要教师做的具体工作。  关键词: 数学教师 教师角色 角色转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和《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启动,数学教育的诸多因素,如数学教育理念、数学教学内容、数学教学方法、数学教学评价、课程资源开发与课程管理等面临着新的要求和挑战。为了适应这些要求和挑战,每位教师应尽快转变自己的角
摘 要: 本文作者结合课堂教学实践,从巧设情境、提供探索、发现机会、互教互学、联系生活实际、多样评价等方面探讨如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关键词: 地理课堂教学 有效学习 促进途径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改变过于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成为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质
摘 要: 随着高中英语教改的不断推进,创新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方法多元化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基础。本文以词汇教学为例,探讨了英汉语言对比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进而探讨对比法教学的应用性问题,为进一步深化这一教学方法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对比法英语教学 词汇教学 对比途径    一、引言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试验)》(以下简称《新课标》)要求课程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
高效课堂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努力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我校许多教师在利用“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改变一直以来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脱节的顽症,实现课上与课下相结合、教案与学案相结合、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教师的讲授引导相结合,达到“以人为本、教学合一”,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根据我校的具体情况,对“导学案”的编写和使用,
摘要: 计算机教学是绝大部分院校都开的一门课程,高职院校也不例外。高职院校由于培养目的特殊性和生源的特点,要从应用的角度去培养计算机的应用型人才。本文从现有的高职培养的模式和课程上一些问题进行总结,并提出几点设想。  关键词: 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21世纪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计算机普及的信息时代,各行各业都广泛使用到计算机,它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方式带来了很大的发展。为适应
摘 要: 文章根据现代教育的发展规律,提出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教师应担负学生未来生活的导师、课程教学的研究者、新理念新知识的学习者、人际关系的艺术家等角色的观点,为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出谋划策。  关键词: 现代教育技术 教师角色 角色定位    一、学生未来生活的导师  1.引导。教师应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帮助他们运用新的信息技术获取知识,帮助他们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
摘要: 地方课程是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它超越了学科课程的逻辑体系,是一门集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与自主性于一体的课程。本文从课堂教学出发谈谈如何把握地方课程的本土性、时效性、活动性等特点,使地方课程的课堂教学彰显“灵动”的魅力。  关键词: 地方课程课乡土身边体验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课程政策发生重大变革,明确提出了要“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摘 要: 《我可行云独自游》是华兹华斯抒情代表作之一,本文旨在从诗美学的角度分析它。  关键词: 华兹华斯 《我如行云独自游》 美学内涵    一、引言  对华兹华斯诗歌思想的整体研究,对比性研究多于单一作品的解读。本文从作品的韵式、立意、意象、想象等美学范畴解析华兹华斯的《我如行云独自游》,探寻此诗的美学内涵。  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美学素养  英国古典诗歌富于哲理,形式严谨;现代派诗歌的结构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