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做主的人生才是标配

来源 :做人与处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vien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吃饱了睡”在她公众号的一篇文章里说:“值得一过的人生,一定不是标配人生,而是私人订制。”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心里忍不住小雀跃。人间至味是清欢,既然人生是旅游,我们要看的是风景,不要为了旅游而旅游。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过好自个的日子就是标配。
  “我要赶在26岁之前嫁了,30岁之前生完二胎,然后相夫教子,做好女人的标配生活。”这是很多女性经常挂在嘴边的心声。似乎要常说,才能做到,才能在所谓的潮流面前显得不那么落伍。她们一脸认真的模样让我暗笑。
  这几年,社会有这么一种“标配定理”。有详细的人生目标:有房有车有存款有女人有孩子,还有一个精确的成功计划。似乎只有活成这样,才能成为所谓的人生赢家。而倘若不按照大众的标配去过人生,就很容易被别人贴上“残次品”的标签。
  可是这样顺风又顺水地过上标配生活的人又有多少呢?你我他都只是生活中平凡的大多数。为了这个美好的词语,已经有不少人用一根根尺子衡量着过标配人生,然后陷入无止境焦虑的怪圈。据统计,为标配人生焦虑的国人已达34%,偶尔焦虑的甚至达62.9%。这是一个多么恐怖的数据,简直可以用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来形容。
  而造成人们焦虑的原因,与其一味推卸给世俗,怨其绑架了我们,倒不如认真地思考,反思下是不是自己的内心出了问题?当我们对同事对身边人抱怨“我也是不得已”的时候,其实那一刻我们就已经认输,自己躺在内心的那个舒适区,放松、懒惰,自己绑架了自己。
  朋友是一个严重完美主义和强迫症的处女座患者,23岁逼自己工作,24岁恋爱,26岁结婚,28岁生子,连生孩子都计划好了性别、属相、星座和血型。可是就连她自己都没想到,在29岁时,她就辞职 离婚,被命运推着往前走。
  不断对糟糕的命运说狠话,不断下决心改变,然后又不断失败。随后不久,又会有那么一节意志薄弱的时点,被某篇微信公号的鸡汤文感动,失守,全线崩溃。信心在消逝,心气在消解,对于生活提不起多大兴趣,只能每日沮丧地垂下头,双手插进蓬松的口袋或头发里,万千哽咽涌上心头:原来我是如此不堪。活出了完全超乎自己想象的邋遢,也活成了别人眼中的异类。这样光怪陆离的命运,时时刻刻在这块神州大地上发生着。常常因为无主张的凑合之谈,因为焦虑,因为愚孝,急于过上标配人生,就过早地把自己往相亲桌上猛地一丢,从此绑在身不由己的马达上,过一团糟的生活。
  当然这里边除了自我的因素,有时候父母也起了很大的作用。我们选择要走的路,总是有太多的“他们说”。他们说,赶快去考个公务员,铁饭碗不容易丢;他们说,好端端一月过万的工作说丢就丢,去创什么业呀?他们说,你也24岁了,去相个亲吧。
  他们就是父母,他们希望你过标配人生,急着用过来人的经验斩钉截铁地叮嘱你,要守住本业,要循规蹈矩,慎之又慎,别冒那么多的风险。他们一点点用时间的经验把那些私人定制的勇气和向往,统统消磨掉。
  多数父母认为,只有生一个标配的孩子,养出一个标配的面子,才足以证明自己的繁殖力是很不错的,才能在众人面前有资格沾沾自喜自己的优良基因。我想这样的歪理是需要纠正的。比较,是一个没有底的陷阱。对孩子的期望越高,很多时候会害了孩子,让其陷入无边的焦虑困境。我们的标配,会让他们的安全区域大范围缩小,越加感觉到不适应,不舒坦。也许,很多父母会认为这种井然有序挺幸福的呀。但因此所导致的心理冲突绝不会少,比如抑郁症、社交恐惧症等心理疾病。我们要认识到标配是帮助我们反观内省的。当遇到问题,我们可以试着从标配的眼光来看世界,揣摩其他人在同样情况下会如何反应、面对。标配是协助我们的,而不是用来超越的。
  在活得更加素一点简一点的道路上,我特别欣赏心理咨询师兼麻辣情医吴迪的做法。他开咨询室时,立下了几条规矩:咨询预约收费,不免费;咨询必须在咨询室,不能在咖啡厅。哪怕朋友讲情,哪怕金钱的诱惑再大,它也不为所动。他说:“建立好心理和行为边界,不要让别人随意介入你的生活。这不是斤斤计较,而是便于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多好啊。满目山河空念远,不如怜取眼前人。
  标配人生,就是要专注于取悦我们当下认为最重要的人,让等价的交换有等价的友谊。就算在这过程中,会因为其他事情的介入看上去显得重复、烦琐,但也会有不一样的可感之物,会有人与自然人心相合的美好体验,会有适时而为的行动指南。重复、寂寞这些都不可怕,相反如果你静下心来,会发现其有别样的美。在这过程上,我们要学会尽量不要过度关注别人。坚持最初的想法,保持乐观的心态,将平日所受的委屈和伤害视作你未来转变所需的营养珍馐。学会一笑置之,学会超然待之,更要学会转化势能。同时也别把自己的喜好强加在别人身上,“我喜欢的东西,你也该喜欢;我讨厌的东西,你也应该讨厌。”我们的介入很多时候起不了什么作用,人生不会因此而得到一丝圆满。去掉“过度关注别人”的虚耗时间,我们的生活可以活得极为简单、舒坦。
  一辈子说起来很长,其实也很短。希望你我,都能努力成为如同吴迪一样的人。有趣、感恩、上进,对生活有美好的期许。从内心接纳自己,建立起自我价值评价体系,有个生命中想完成的使命或者说是喜欢的事情。一如既往地顺其自然,保持一颗万里挑一的有趣灵魂,认真对待那1%我们最该认真对待的部分。脚踏实地做好自己的事情,比左顧右盼看别人要好得多。甩开标签做自己,这才是极简。

  (编辑/张金余)
其他文献
2018年4月,徐孟南拿到了安徽省一所大专学院的录取通知书,那一刻,他百感交集,终于能上大学了。只是,这张录取通知书来得有点迟,一等就是10年。  10年前的高考只得了160分,徐孟南很绝望。高考时,他在每一张高考试卷写下了对教育制度的不满,并且在试卷中违规写下自己的个人信息,目的只有一个,考“0”分。他要用白卷挑戰高考制度,以自己的前途做赌注,来引起大家的关注。那时候,徐孟南确实火了,不少媒体都
一个穿着破运动鞋的男孩走在火车道旁。他发现了一只新皮鞋。他的眼睛一亮,写满了惊喜,可以看出他对新皮鞋充满了渴望。倏忽之间,他收敛了喜色,四处张望。当男孩看到火车上探出一张焦急脸庞的时候,他追了上去,想把皮鞋还给车上的孩子。而当车上的孩子看到男孩追着车奔跑的时候,他果断地脱下另一只皮鞋,往奔跑的男孩扔去。他向着跑来的男孩招着手,指指地上的皮鞋。当他看到男孩捡起另一只皮鞋的时候,他明媚地笑了。  简单
2007年7月12日凌晨,上海市公安局徐汇分局刑侦支队支队长陈永辉接到报警,赶往某住宅区的现场。惊魂未定的李女士向陈队长讲述了经过:一个蒙面男子,手持水果刀,进入她家,将她和6岁的女儿手脚反绑后,抢走了笔记本电脑、现金等。  警察堪察现场后,确定窃贼是从22楼过道的窗口爬入被害人卧房的窗口,两窗相隔80厘米的距离,留有明显的攀爬痕迹。有民警断定:“这是一起流窜夜竊。”这样破案难度就大了。陈队长没有
中央电视台决定邀请“淮秀帮”参加2015年度元宵晚会的消息,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淮秀帮”是一个以百度贴吧为载体,由一群喜爱幽默调侃、吐槽恶搞的网友自发组织的网络家族。他们利用业余时间,选择贴近社会的热点话题,把原本枯燥无味的说教,借用经典的视频画面,用幽默搞笑的全新台词、惟妙惟肖的配音表现出来,逗人捧腹之余,引发人们的思考。自2010年以来,他们的“吐槽秀”作品,一直是各大视频网站的收视之首,点击
温州女孩小周,青春靓丽,是朋友眼中的美女。和其他年轻女孩一样,她爱打扮,会在微信朋友圈中展示一番自己的自拍照。  2018年5月14日,小周的心情格外好,在下班回住处的路上,就找了个不错的自拍之地,专门摆好了角度,单手托腮,拍了张自拍照,随即经过一番美颜之后,就发到了朋友圈。微信好友纷纷点赞,她的心情也阳光灿烂。  小周觉得,这不过是自己众多自拍照中的一个罢了,可她哪里料到,就是这么一张自拍照,让
很久以前,唐小卡有一个当记者的梦想。  心怀天下,悲悯苍生。与其说是梦想,不如说是她内心的一种情怀。只要想到,依靠一支笔的力量,就可以成为“无冕之王”,唐小卡的内心就觉得热血沸腾。  但梦想之路,从来都是荆棘丛生,不是每个人都能幸运地买到通往梦想的机票。唐小卡所有的努力,在高考这座独木桥上输得一败涂地。最后阴差阳错,她去了一所普通大学,读毫无兴趣的会计专业。  青春,果真是明媚得让人忧伤。那样盛大
“我是李部长的‘秦秘书’。”接受记者采访时,秦小梅幽默地介绍自己。她解释这个称呼并不是浪得虚名,丈夫李肇星是个典型的“三无人员”——无手机、无电脑、无钱。他以自己不会理财为由,硬把工资全部交给秦小梅管理,需要用钱时,再找妻子要。有人联系不到李肇星,也不着急,因为只要把电话打给秦小梅,就能找到他。  1962年,秦小梅和李肇星都在北京大学念书,两个人是同窗。一次临近期末考试,成绩优异的李肇星主动找到
卢沟桥事变后,为表示对侵略者的反抗,齐白石闭门谢客,隐居斗室,以自己的独特方式与日寇和汉奸进行斗争。一次,几个日本人以买画为名,来到齐白石的家,先是鞠了一躬,随即说道:“尊敬的齐先生,我们日本人对您非常有好感,期望您能加入日本国籍,成为天皇陛下的一名子民。”对此,齐白石冷笑,斩钉截铁地回应道:“我是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为什么要去你们那个弹丸岛国?你们要齐璜,可以把齐璜的脑袋拿去。”  齐白石心里明白
他们的故事被世人知晓,是从一张牵手照片开始的。  2016年10月,浙江宁波。92岁的冯明老人,因为心脏病住进了医院的ICU病房。而此前不久,他的老伴张萍也由于跌跤摔断了腿,住进了同一所医院。可由于病房所在的楼层不一样,见上一面也成为一种奢侈。  经过医生检查诊疗,冯明由于年事已高,身体的多种器官已经衰竭,最终家属告诉他病况之后,老人决定放弃治疗,把人生最后的日子留在家中。明天就是出院回家的日子,
1946年7月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爱因斯坦收到一封来自南非开普敦一位英国留学生寄来的信,打开信,只见内容很短,但更奇怪的是,信上说:“尊敬的爱因斯坦先生,我给您写信,是想弄清楚您实际上还在不在世。”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爱因斯坦到了普林斯顿大学后,为了能集中精力攻克科学难关,他总是尽力回避各种干扰,很少和人交往,也很少在公众场合露面,过上了一种几乎称得上是隐居的寂寞孤独生活。为此,外界好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