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的脚下就埋着700多人!”
这是一个被大山拥抱,建在红石河与青竹江谷地上,以及山坡上的村庄。
后院、三元坝、王家山、王阳坪等4个小组共1300多口人,除去外出打工的,至少有七八百村民已经习惯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头耕牛两亩田的生活。每到春天,鸡犬之声中,白墙青瓦的房合,与嫩黄如少女的油菜花,还有水牛所构成的景致,便让白鹭,都不愿飞去。
这里还有每到放学就分外热闹的小商店,100多名学生自然是这里的常客;这里还有一家口碑甚好的诊所,村民的小病,也就不用翻山越岭它处寻医了。
下午2点28分,一切都变了。
“轰轰隆隆的几声巨响,接着天昏地暗,不断有大石头怪叫着滚落在我们身边……我和老伴吓得赶紧抱着脑袋蹲在在地上……”因为在山坡种苞谷幸免于难的67岁的村民何先要,紧紧地攥着老伴的手,对《小康》记者说“等烟尘散去,我俩傻了,周围的一切都面目全非,山垮了,露出了骨头一样的白石头,整个村子被山上垮塌下来的20米多米高的山石泥土埋葬了,自己的6间土房1头牛8只兔20余只鸡没了,大半辈子的辛苦一下子全完了,村里的商店诊所还有其它房子统统找不见了,小学只剩下旗杆,村里700多口人,没有来得及呼救就被埋了。”
震后,死亡笼罩了整个山谷。只有山腰上一头幸存的老牛发出阵阵悲鸣。“就像全部死光光的战场,我们的心凉透了。”何先要说。记者看见,她的老伴儿,满眼惊恐,眼神游离。
而灾难,并没有就此停步,在青竹江和红石河上很快就形成了东河口、石板沟、红石河等堰塞湖,东河口村旧址,连同那700多口人,被堰塞湖淹没了,而且,水位在一分一秒地往上窜。
“堰塞湖要决堤了!”5月17日中午,何先要和老伴儿,就开始了逃难。他们害怕大坝崩溃,他们已经无力再承受一次就死的折磨。粮食全被埋在了几十米深的湖底,他们只好在地里抠了些土豆扯了点白菜就下山了。那时,浑浊的红石河水已经漫过堰堤,汹涌地闯入青竹江的堰塞湖。
何先要逃生之路的艰险是难以描述的。他只告诉记者,从王家山鹞子崖,到松河口小学校区区三四公里,他俩足足走了两天两夜。累饿交加,还有紧紧追随的惶恐,他的老伴昏死过去了好几次。每次都被他唤醒。“老了,我已经背不动她了,我就拉着她。”何先要低着头说:“我的二儿子,住在什邡,生死不知啊。”
“只要有可能,我们就要回来。”何先要临别时告诉记者。记者掏出些钱递给老人,老人却坚决不收。
何先要紧紧拉着惊魂未定的老伴儿与儿孙们奔了射洪县。他的老伴儿那惊恐的眼神始终让记者无法忘记,记者想:乡邻那700多熟悉的脸孔,霎时凝固在她的心里,她该何以承受?
不愿触及的记忆之痛
堰塞湖的巨大祸患决非危言耸听,因为在四川历史的记忆长河深处,始终埋藏着一个个鲜为人知的巨大伤痛。
骄阳如火,天上无云,空中没风。
大人多在家中歇晌,几个顽童伴着知了的噪鸣在城隍庙边玩耍。突然,刺眼的白光掠过,随即便是空中的霹雳巨响和地下隆隆的嚎叫,大地开始疯狂地抽搐摇动,霎时,人喊马嘶蛇走鼠惊,山崩地裂乱石横飞,房屋倒塌人畜被埋,还有,大地忽开忽闭着血盆大口,吞噬着一些人畜……
太阳西沉,尘埃渐定。史载,这次地震的时间定格是:1933年(中华民国22年)8月25日15时50分30秒;震中为四川茂汶县的古蚕陵重镇叠溪;震级7.5级;死亡约6800余人。从此,这个建制于唐、已有千余年历史的古羌城,便消失在谷底,地图上再也没了它的名字。
而与黑夜同时降临的瓢泼大雨,裹挟着惊雷闪电砸向惊魂未定、避难荒野的幸存者。那时,人们并不清楚,又一个更大的灾难,已在蓄谋之中。
地震的垮塌物堵塞岷江,形成了3大堰塞湖,45天后(10月9日下午7时),叠溪堰塞湖溃决,在大定以上高达20丈(近70米)的洪峰呼啸而下,毫不留情地吞没了沿江两岸的大定关、石大关等数十村寨,大水一直冲到灌县(现在的都江堰市)为害长达250多公里,又有2万人被夺命,这次生灾害远远高于主灾地震。
目前还健在的“叠溪”地震经历者、82岁的王万家(音),回首那段历史时,眼中溢满泪水:他家5口人仅他因在山上放羊而幸存。而今年5·12大地震,他依然只身幸存,其他3口人全部遇难。
“如今,去叠溪海子旅游的人们,往往多被这镶嵌在崇山峻岭中的蓝宝石那深幽迷人,童话般的外表所迷惑,却很少有人知道,她就是1933年那场地震的产物,在那美丽的湖底,就埋葬着那座曾经闻名四方的叠溪古城,还有数以万计的冤魂,”一位茂县赵姓教师告诉记者:“这地震,这堰塞湖似乎专跟四川过不去,叠溪海子的灾难,并没有结束,1986年6月15日中午,暴雨之后,山洪爆发,叠溪海子堤坝又决口,五六米高的洪水汹涌而下,洪水过后,惨不忍睹,死了多少人,没有公布,冲毁的电站桥梁却有数,冲毁索桥17座、小水电站11座和提灌站21座;1990年8月,小海子又一次溃决,还是死人很多,破坏还是很严重,但还是没有通报死亡人数。”
叠溪海子的灾难,肯定不是最早的,也不能断言就是最后的。中国地质力学所研究员邓乃恭讲解堰塞湖危害时回忆说,1786年6月1日(清乾隆五十一年五月初六),四川康定南发生了7.5级地震。因川西高原地广人稀,大地震带来的直接人员伤亡只有430人,然而,大渡河被阻塞形成堰塞湖,10天后,河水急速上涨甚至淹没了泸定桥。11日,坝体溃决,数十丈高的洪峰,呼啸而下,水头一天一夜后到达嘉定府,两岸村镇无一幸免。乐山、宜宾、泸州沿江一带民众死亡十几万。随后,便是大渡河下游近一个世纪的荒芜。
唐家山鏖战
“叠溪”的悲剧,决不能在今天重演!因此,一场决战堰塞湖的战役打响。
随着水位节节上涨,唐家山堰塞湖危险剧增,5月31日8时,绵阳市就安全转移群众19.7万人。富乐山是一个主要安置点。张文革和妻子还有5个月大的儿子,就被安置在政府提供的帐篷里。他家的一条小京巴犬,也带来了。尽管屡次奔波辗转,但是看着熟睡的妻儿,还有安睡的小京巴犬,他说:“能有这么个条件,不错,我们只希望唐家山堰塞湖之灾,早日结束。”
“北川早已封城,绵阳已然空城,可是,水利部专家、武警水电部队和成都军区某集团军工兵团的官兵还在抢险。此时,壮士们的安危与威胁下游130万人性命的唐家山堰塞湖,同样让人担心啊!”
坝上抢险指挥部,设在一个集装箱里。
一幅大比例尺地图周围,席地而坐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葛振峰,成都军区副司令员范晓光,武警部队副司 令员息中朝,武警水电部队政委贾方亮。将军们在此指挥抢险已经几十个小时。
21岁的武警水电部队一级士官许杰,自早晨进入掘机的驾驶室,就没有休息过。他像姑娘玩绣花针一样操纵着挖掘机,一块又一块几吨十几吨重的巨石,被准确抓起,又被准确地投向坡下……直到14时,他才下车吃午餐:半瓶矿泉水,以及两块压缩饼干。他以绝对军人的速度解决“午饭”,四五分钟后,他驾驶的挖掘机与其它20余台又一同轰鸣起来……
“唐家山堰塞湖的抢险,在地震发生后的第4天,就已经开始。”唐家山堰塞湖抢险指挥部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小康》记者。
5月16日,部队通讯人员与地方技术人员,就6次冒死空降唐家山堰塞湖勘探收集信息,随后,水利部副部长矫勇、水利部总工程师刘宁、四川省水利厅副厅长胡云等专家紧急前往绵阳市抗震救灾指挥部,研究唐家山堰塞体处置方案;远在北京的水利专家,汇总各种信息,紧急商讨,最终一致同意了前线的施工意见。
5月22日,温家宝总理第二次来到地震灾区,并提出了“主动处理;早处理;确保安全”等3条原则。随后,总参陆航局紧急抽调46架直升机试图开通到唐家山堰塞湖的“空中运输通道”;武警水电部队以及成都军区1000余人的突击队员每人携带10公斤炸药,昼夜兼程赶奔唐家山堰塞湖坝顶。这是一次生死未卜的跋涉。垮塌飞石泥石流,随时可能夺走他们的性命。但他们除了勇往直前别无选择。20多公里,他们足足用了8个多小时!
5月26日唐家山堰塞湖应急处置工程全面启动。
随着米26直升机吊运的大型设备到位,武警水电官兵与堰塞湖水的时间争夺战开始了:数百名官兵砍倒树、清巨石,为开挖泄洪槽提供作业面。在27日恶毒的太阳下,官兵们每人只配发2瓶矿泉水,可他们还是创造了日开挖土石方2万立方米的纪录。
5月31日22时,唐家山堰塞湖应急疏通工程终于完成。次日12时许,准备乘机离开的武警水电部队官兵已经在盼望马上就能洗上一个热水澡,吃上一顿热乎饭时,而四川省达州市气象局工作人员张利平却只能看在眼里,羡慕在心里。作为支援抢险的志愿者,他已经在坝上工作数日,但他被要求继续坚守,和他一样坚守的还有武警水电部队一总队4支队副政委漆文等14人。
18时许,随着运送最后一批战士的直升机的离去,坝上令人烦躁地安静下来。
他们爬上了100多米高的山,那里虽然有相对安全些的帐篷,但他们不时遭到马蝗、蟑螂、蚊子地袭击。
随后的泄洪并非如意,数百名武警水电部队和解放军官兵再次赶到坝上。
6月8日,一块巨石挡住了水流,流速受阻。“实施精确轰击!”范晓光副司令员果断决定。一门82无后坐力炮、两箱炮弹迅速部署到位……战士杨涛涛自信地摁下击火。随着一声巨响,巨石瞬间灰飞烟灭……泄流量提高到了16.3立方米/秒,到第二天8时20分,泄流量已达48立方米/秒!
漂流物越聚越多,成都军区某工兵团火速增调120名官兵急奔大坝进行爆破。
“汛期已到,余震不断,坝上人员时刻都在最危险之中!”唐家山堰塞湖抢险指挥部的一位人士担心地告诉记者。
而记者此时分明听见,范晓光副司令员用沙哑的嗓音大声在说:堰塞湖下游群众不用惊慌,大坝在可预见的时间内没有溃堤的危险。万一出现紧急情况,最后撤离的一定是部队,部队中最后撤离的肯定是领导干部!
值得庆贺的是,就在本文杀青发稿之时,唐家山堰塞湖抢险战役取得决定性胜利!
这是一个被大山拥抱,建在红石河与青竹江谷地上,以及山坡上的村庄。
后院、三元坝、王家山、王阳坪等4个小组共1300多口人,除去外出打工的,至少有七八百村民已经习惯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头耕牛两亩田的生活。每到春天,鸡犬之声中,白墙青瓦的房合,与嫩黄如少女的油菜花,还有水牛所构成的景致,便让白鹭,都不愿飞去。
这里还有每到放学就分外热闹的小商店,100多名学生自然是这里的常客;这里还有一家口碑甚好的诊所,村民的小病,也就不用翻山越岭它处寻医了。
下午2点28分,一切都变了。
“轰轰隆隆的几声巨响,接着天昏地暗,不断有大石头怪叫着滚落在我们身边……我和老伴吓得赶紧抱着脑袋蹲在在地上……”因为在山坡种苞谷幸免于难的67岁的村民何先要,紧紧地攥着老伴的手,对《小康》记者说“等烟尘散去,我俩傻了,周围的一切都面目全非,山垮了,露出了骨头一样的白石头,整个村子被山上垮塌下来的20米多米高的山石泥土埋葬了,自己的6间土房1头牛8只兔20余只鸡没了,大半辈子的辛苦一下子全完了,村里的商店诊所还有其它房子统统找不见了,小学只剩下旗杆,村里700多口人,没有来得及呼救就被埋了。”
震后,死亡笼罩了整个山谷。只有山腰上一头幸存的老牛发出阵阵悲鸣。“就像全部死光光的战场,我们的心凉透了。”何先要说。记者看见,她的老伴儿,满眼惊恐,眼神游离。
而灾难,并没有就此停步,在青竹江和红石河上很快就形成了东河口、石板沟、红石河等堰塞湖,东河口村旧址,连同那700多口人,被堰塞湖淹没了,而且,水位在一分一秒地往上窜。
“堰塞湖要决堤了!”5月17日中午,何先要和老伴儿,就开始了逃难。他们害怕大坝崩溃,他们已经无力再承受一次就死的折磨。粮食全被埋在了几十米深的湖底,他们只好在地里抠了些土豆扯了点白菜就下山了。那时,浑浊的红石河水已经漫过堰堤,汹涌地闯入青竹江的堰塞湖。
何先要逃生之路的艰险是难以描述的。他只告诉记者,从王家山鹞子崖,到松河口小学校区区三四公里,他俩足足走了两天两夜。累饿交加,还有紧紧追随的惶恐,他的老伴昏死过去了好几次。每次都被他唤醒。“老了,我已经背不动她了,我就拉着她。”何先要低着头说:“我的二儿子,住在什邡,生死不知啊。”
“只要有可能,我们就要回来。”何先要临别时告诉记者。记者掏出些钱递给老人,老人却坚决不收。
何先要紧紧拉着惊魂未定的老伴儿与儿孙们奔了射洪县。他的老伴儿那惊恐的眼神始终让记者无法忘记,记者想:乡邻那700多熟悉的脸孔,霎时凝固在她的心里,她该何以承受?
不愿触及的记忆之痛
堰塞湖的巨大祸患决非危言耸听,因为在四川历史的记忆长河深处,始终埋藏着一个个鲜为人知的巨大伤痛。
骄阳如火,天上无云,空中没风。
大人多在家中歇晌,几个顽童伴着知了的噪鸣在城隍庙边玩耍。突然,刺眼的白光掠过,随即便是空中的霹雳巨响和地下隆隆的嚎叫,大地开始疯狂地抽搐摇动,霎时,人喊马嘶蛇走鼠惊,山崩地裂乱石横飞,房屋倒塌人畜被埋,还有,大地忽开忽闭着血盆大口,吞噬着一些人畜……
太阳西沉,尘埃渐定。史载,这次地震的时间定格是:1933年(中华民国22年)8月25日15时50分30秒;震中为四川茂汶县的古蚕陵重镇叠溪;震级7.5级;死亡约6800余人。从此,这个建制于唐、已有千余年历史的古羌城,便消失在谷底,地图上再也没了它的名字。
而与黑夜同时降临的瓢泼大雨,裹挟着惊雷闪电砸向惊魂未定、避难荒野的幸存者。那时,人们并不清楚,又一个更大的灾难,已在蓄谋之中。
地震的垮塌物堵塞岷江,形成了3大堰塞湖,45天后(10月9日下午7时),叠溪堰塞湖溃决,在大定以上高达20丈(近70米)的洪峰呼啸而下,毫不留情地吞没了沿江两岸的大定关、石大关等数十村寨,大水一直冲到灌县(现在的都江堰市)为害长达250多公里,又有2万人被夺命,这次生灾害远远高于主灾地震。
目前还健在的“叠溪”地震经历者、82岁的王万家(音),回首那段历史时,眼中溢满泪水:他家5口人仅他因在山上放羊而幸存。而今年5·12大地震,他依然只身幸存,其他3口人全部遇难。
“如今,去叠溪海子旅游的人们,往往多被这镶嵌在崇山峻岭中的蓝宝石那深幽迷人,童话般的外表所迷惑,却很少有人知道,她就是1933年那场地震的产物,在那美丽的湖底,就埋葬着那座曾经闻名四方的叠溪古城,还有数以万计的冤魂,”一位茂县赵姓教师告诉记者:“这地震,这堰塞湖似乎专跟四川过不去,叠溪海子的灾难,并没有结束,1986年6月15日中午,暴雨之后,山洪爆发,叠溪海子堤坝又决口,五六米高的洪水汹涌而下,洪水过后,惨不忍睹,死了多少人,没有公布,冲毁的电站桥梁却有数,冲毁索桥17座、小水电站11座和提灌站21座;1990年8月,小海子又一次溃决,还是死人很多,破坏还是很严重,但还是没有通报死亡人数。”
叠溪海子的灾难,肯定不是最早的,也不能断言就是最后的。中国地质力学所研究员邓乃恭讲解堰塞湖危害时回忆说,1786年6月1日(清乾隆五十一年五月初六),四川康定南发生了7.5级地震。因川西高原地广人稀,大地震带来的直接人员伤亡只有430人,然而,大渡河被阻塞形成堰塞湖,10天后,河水急速上涨甚至淹没了泸定桥。11日,坝体溃决,数十丈高的洪峰,呼啸而下,水头一天一夜后到达嘉定府,两岸村镇无一幸免。乐山、宜宾、泸州沿江一带民众死亡十几万。随后,便是大渡河下游近一个世纪的荒芜。
唐家山鏖战
“叠溪”的悲剧,决不能在今天重演!因此,一场决战堰塞湖的战役打响。
随着水位节节上涨,唐家山堰塞湖危险剧增,5月31日8时,绵阳市就安全转移群众19.7万人。富乐山是一个主要安置点。张文革和妻子还有5个月大的儿子,就被安置在政府提供的帐篷里。他家的一条小京巴犬,也带来了。尽管屡次奔波辗转,但是看着熟睡的妻儿,还有安睡的小京巴犬,他说:“能有这么个条件,不错,我们只希望唐家山堰塞湖之灾,早日结束。”
“北川早已封城,绵阳已然空城,可是,水利部专家、武警水电部队和成都军区某集团军工兵团的官兵还在抢险。此时,壮士们的安危与威胁下游130万人性命的唐家山堰塞湖,同样让人担心啊!”
坝上抢险指挥部,设在一个集装箱里。
一幅大比例尺地图周围,席地而坐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葛振峰,成都军区副司令员范晓光,武警部队副司 令员息中朝,武警水电部队政委贾方亮。将军们在此指挥抢险已经几十个小时。
21岁的武警水电部队一级士官许杰,自早晨进入掘机的驾驶室,就没有休息过。他像姑娘玩绣花针一样操纵着挖掘机,一块又一块几吨十几吨重的巨石,被准确抓起,又被准确地投向坡下……直到14时,他才下车吃午餐:半瓶矿泉水,以及两块压缩饼干。他以绝对军人的速度解决“午饭”,四五分钟后,他驾驶的挖掘机与其它20余台又一同轰鸣起来……
“唐家山堰塞湖的抢险,在地震发生后的第4天,就已经开始。”唐家山堰塞湖抢险指挥部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小康》记者。
5月16日,部队通讯人员与地方技术人员,就6次冒死空降唐家山堰塞湖勘探收集信息,随后,水利部副部长矫勇、水利部总工程师刘宁、四川省水利厅副厅长胡云等专家紧急前往绵阳市抗震救灾指挥部,研究唐家山堰塞体处置方案;远在北京的水利专家,汇总各种信息,紧急商讨,最终一致同意了前线的施工意见。
5月22日,温家宝总理第二次来到地震灾区,并提出了“主动处理;早处理;确保安全”等3条原则。随后,总参陆航局紧急抽调46架直升机试图开通到唐家山堰塞湖的“空中运输通道”;武警水电部队以及成都军区1000余人的突击队员每人携带10公斤炸药,昼夜兼程赶奔唐家山堰塞湖坝顶。这是一次生死未卜的跋涉。垮塌飞石泥石流,随时可能夺走他们的性命。但他们除了勇往直前别无选择。20多公里,他们足足用了8个多小时!
5月26日唐家山堰塞湖应急处置工程全面启动。
随着米26直升机吊运的大型设备到位,武警水电官兵与堰塞湖水的时间争夺战开始了:数百名官兵砍倒树、清巨石,为开挖泄洪槽提供作业面。在27日恶毒的太阳下,官兵们每人只配发2瓶矿泉水,可他们还是创造了日开挖土石方2万立方米的纪录。
5月31日22时,唐家山堰塞湖应急疏通工程终于完成。次日12时许,准备乘机离开的武警水电部队官兵已经在盼望马上就能洗上一个热水澡,吃上一顿热乎饭时,而四川省达州市气象局工作人员张利平却只能看在眼里,羡慕在心里。作为支援抢险的志愿者,他已经在坝上工作数日,但他被要求继续坚守,和他一样坚守的还有武警水电部队一总队4支队副政委漆文等14人。
18时许,随着运送最后一批战士的直升机的离去,坝上令人烦躁地安静下来。
他们爬上了100多米高的山,那里虽然有相对安全些的帐篷,但他们不时遭到马蝗、蟑螂、蚊子地袭击。
随后的泄洪并非如意,数百名武警水电部队和解放军官兵再次赶到坝上。
6月8日,一块巨石挡住了水流,流速受阻。“实施精确轰击!”范晓光副司令员果断决定。一门82无后坐力炮、两箱炮弹迅速部署到位……战士杨涛涛自信地摁下击火。随着一声巨响,巨石瞬间灰飞烟灭……泄流量提高到了16.3立方米/秒,到第二天8时20分,泄流量已达48立方米/秒!
漂流物越聚越多,成都军区某工兵团火速增调120名官兵急奔大坝进行爆破。
“汛期已到,余震不断,坝上人员时刻都在最危险之中!”唐家山堰塞湖抢险指挥部的一位人士担心地告诉记者。
而记者此时分明听见,范晓光副司令员用沙哑的嗓音大声在说:堰塞湖下游群众不用惊慌,大坝在可预见的时间内没有溃堤的危险。万一出现紧急情况,最后撤离的一定是部队,部队中最后撤离的肯定是领导干部!
值得庆贺的是,就在本文杀青发稿之时,唐家山堰塞湖抢险战役取得决定性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