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某高层商务酒店的消防安全疏散设计

来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shuityl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某高层商务酒店为工程实例,主要对酒店的消防安全疏散设计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发现了酒店在安全疏散设计上的一些缺陷,并根据《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对其提出了修改建议。
  关键词: 高层酒店;安全疏散;消防设计
  1 引言
   高层商务酒店往往集住宿、娱乐、会议、餐饮等为一体,投资多、规模大、布局复杂、设施设备豪华。酒店人员多而且流动频繁,对建筑物内的环境、出口和消防设施等情况不熟悉,有时还存在语言障碍等情况,特别是夜间,被困人群往往因未能在第一时间疏散而被烟火熏死或烧死[1]。实验表明,火灾中烟气在竖直方向上的流动速度是人员疏散速度的100多倍,是造成人员重大伤亡的罪魁祸首。因此,做好酒店的消防安全疏散设计,消除其先天隐患,对于防止和减少此类惨剧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2 工程概况
   某高层商务酒店占地面积4083,总建筑面积35628,其中地下一层,建筑面积1408,地上十六层,建筑面积34220,建筑高度57.54 m。酒店为一类高层建筑,结构形式为框架剪力墙结构。
   该建筑地下一层为消防水池和设备用房,首层为大堂,洗浴中心及食品操作间,二层及三层为雅间和洗浴服务区,四层为洗浴包间,五层、六层为KTV包间和客房,七层至十六层为酒店客房区,顶层为防排烟风机和水箱间。酒店的消防控制室位于一层。
   本文采用《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2](简称“《高规》”)对该酒店进行消防安全疏散设计分析。
  3. 酒店的消防安全疏散设计分析
  3.1 安全出口和疏散走道
  3.1.1 百人宽度指标
   根据《高规》第6.1.9条及6.1.10条规定,该建筑的疏散外门、走道和楼梯的各自总宽度,按1m/百人计算确定。
  3.1.2 安全出口和疏散走道疏散宽度
   根据《高规》第6.1.5条规定,“高层建筑的安全出口应分散布置,两个安全出口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5.00m。”从图纸中,可以明显看到酒店一至六层的N—2防火分区及三至六层的N—3防火分区只设有一个安全出口,不符合《高规》第6.1.1条,“高层建筑每个防火分区的安全出口不应少于两个"。其余防火分区安全出口数量均符合要求。
   以1—1、2—3防火分区为例,分析酒店的安全疏散宽度。
   首层1—1防火分区共设有4个安全出口。《高规》第6.1.9条要求高层建筑首层疏散外门的总宽度,应按人数最多的一层每100人不小于1.00m计算;对于该酒店其每个外门净宽不应小于1.2 m。该酒店人数最多的层数为第二层,共有200人,故首层疏散外门的总宽度应不小于,首层疏散外门的实际总宽度为12.4m,最小疏散外门宽度为1.4m,满足《高规》第6.1.9条的要求。1—1防火分区内有两段内走道,分别负责人的疏散,则疏散走道宽度不应小于,走道实际宽度为,符合规范要求。
   二层2—3防火分区设有3个安全出口,负责多功能厅及雅间内人员疏散,疏散人数为305人。其安全出口宽度应为;2—3防火分区的安全出口实际宽度为1.4+1.7+1.7=4.8m,满足要求。
   2—3防火分区内设有一多功能厅。根据《高规》第6.1.11.2条“厅的疏散出口和厅外疏散走道的总宽度,平坡地面应分别按通过人数每100人不小于0.65m计算,阶梯地面应分别按通过人数每100人不小于0.80m计算。疏散出口和疏散走道的最小净宽均不应小于1.40m”,多功能厅的疏散门及厅外疏散走道宽度应不小于,多功能厅疏散出口总宽度为1.7+1.7+2.0=5.4m,厅外疏散走道宽度为,最小疏散门宽度为1.7m,均满足规范要求。
   事实上,该多功能厅内有两部封闭楼梯间负责其疏散,两部楼梯间门宽度(梯段宽度大于楼梯间门的宽度)之和为>(多功能厅疏散门的疏散最小宽度),多功能厅能满足自身的安全疏散。该防火分区内的走道所疏散人数为91人,则疏散走道宽度不应小于,走道实际宽度为,符合规范要求。
   经过计算,其余各防火分区疏散宽度均符合规范要求。所有疏散门均向疏散方向开启,符合规范要求。
  3.2 安全疏散距离
   根据《高规》第6.1.7条“高层建筑内的观众厅、展览厅、多功能厅、餐厅、营业厅和阅览室等,其室内任何一点至最近的疏散出口的直线距离,不宜超过30m”的要求。分析设计图纸发现,地上部分一至十四层各防火分区的安全疏散距离符合规范要求。十五层及十六层各为一个防火分区。最东侧的防烟楼梯只服务于书房,无法对东侧袋型走道内的房间提供安全出口,致使袋型走道尽头的房间距安全出口的距离超过30m,不符合《高规》第6.1.5條的要求。
  3.3 疏散楼梯间和疏散楼梯
   该酒店大楼设有1号、2号和3号三座防烟楼梯,贯通整栋大楼;4号和5号两部封闭楼梯负责裙房的一至七层,另有6号和7号两部封闭楼梯作为两层的多功能厅的疏散楼梯。1号和2号楼梯梯段宽度为1.5m;3号楼梯梯段宽度为1.6m;4号楼梯梯段宽度为1.4m;5号、6号及7号楼梯梯段宽度为1.8m。7部楼梯都是对折楼梯。
   1号和2号防烟楼梯独立的防烟楼梯间前室面积为7.5,大于6;3号防烟楼梯间与消防电梯合用前室的面积为34,大于10,前室与楼梯间的门均为乙级防火门,并向疏散方向开启。楼梯间及防烟楼梯间前室的内墙上,除开设通向公共走道的疏散门,没有开设其它门、窗、洞口。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分别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防烟楼梯间的设置符合《高规》第6.2.1条,第6.3.3.2条,第8.1.1条和第8.1.2条的要求。
   《高规》第6.2.9条规定,每层疏散楼梯总宽度应按其通过人数每100人不小于1.00m计算,各层人数不相等时,其总宽度可分段计算,下层疏散楼梯总宽度应按其上层人数最多的一层计算。经分析计算,发现裙房N—2(N=2~6)防火分区的安全疏散由4号楼梯负责,疏散人数最多层为6层,需要疏散150人,则疏散楼梯总宽度应不小于。实际梯段宽度为,不符合规范要求,而其他楼层的梯段宽度,均满足规范要求。因此,该商务酒店安全疏散存在问题,其一至六层的N—2防火分区及三至六层的N—3防火分区只设有一个安全出口,不符合《高规》第6.1.1条要求。
  4. 针对酒店消防安全疏散设计的建议
   针对该酒店消防安全疏散设计存在的问题,这里提出了可行的建议。
   酒店的安全疏散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其一至六层的防火分区及三至六层的防火分区只设有一个安全出口,安全疏散存在设计隐患。
   若再设一部疏散楼梯,成本较大,在此,以防火分区为例提出一种解决方案。
   由于防火分区紧靠防火分区的1号防烟楼梯,则可考虑利用这部楼梯来疏散防火分区的部分人流。而现在1号防烟楼梯位于防火分区内,只能用于防火分区的安全疏散。可考虑将这两个防火分区间走道的部分用甲级防火门封堵出一个密闭空间,两个防火分区的疏散人流先通过该空间后,再进入防烟楼梯间进行疏散。这样解决了防火分区的安全出口个数问题。
   三至六层的防火分区的安全疏散问题亦可按此法解决。
  参考文献
  [1] 宋光积. 典型火灾案例选编[M]. 北京: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5.12: 95—113.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GB50045-95(2005版)《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S]. 北京: 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5.
其他文献
引言  有学者在进行中德两国的建筑学教育比较时,认为德国的大学培养出“毕业后便能进行独立工作的成熟的专业人员”,而中国的大学直到今天还培养着“设计院的学徒”。纵观我国当前高职院校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教育(包括我校)在课程体系的设置、培养模式的实施等方面也无不重复着 “设计院的学徒”复制。这是令人深思的现象,高职院校的性质决定了我们必须在建筑设计技术专业职业技能培养模式方面有所创新与改观。  1. 我国
期刊
摘要:高层住宅的电气从方案到施工图设计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不同于常规建筑电气设计的问题,如配电室的合理设置,电气主接线设计、備用电源的选择及消防安全设计等一系列问题,也是目前高层住宅设计中电气设计人员容易忽视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对于高层住宅的安全和消防以及用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人在此对高层住宅电气设计中容易忽视的一些问题进行阐述,供相关专业设计人员参考。  关键词: 高层住宅 电气系统 备用电
期刊
期刊
目的 探讨手术联合化疗治疗耐多药肺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2年2月至2017年2月期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胸科医院收治的25例耐多药肺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采取手术联合化
通过扭转试验研究了扭转速度、张力以及扭转方向等参数对CTMH150接触线扭转圈数的影响,并分析了扭矩与扭转圈数的关系.结果表明,铜合金接触线的扭转圈数随着扭转速度、张力的
目的 比较分析艾滋病合并肺结核与单纯性肺结核患者胸部CT特征,旨在为艾滋病合并肺结核患者临床诊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2012年4月~2017年6月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胸科医院确
目的 评价HIV/AIDS(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合并骨关节结核外科手术的治疗效果观察及评价.方法 本院自2013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HIV/AIDS
【摘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拥有全新的课程素质,而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力军。教师课程素质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着课程改革能否顺利实施。本文探讨了教师课程素质缺憾,并提出了提高教师课程素质的策略。    从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及新课程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我们发现教师的课程素质现状却不容乐观,存在的问题也令人担忧。  一、教师课程素质缺憾  (一)传统观念和意识根深蒂固,新理念难以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