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育的顶层设计

来源 :体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vve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的第一天,带着孩子参加了一个朋友组织的关于励志教育问题的茶话会。几家父母和孩子一同观看着80年代风靡一时的日本校园题材的励志电视连续剧《排球女将》。剧情讲述了一群女中学生为了参加80年莫斯科奥运会排球比赛而努力打拼的故事。女主人公小鹿纯子刻苦训练,奋力拼搏,那活泼可爱、聪慧坚强、纯洁青春的形象一度在中国家喻户晓。
  朋友看来是下了一番功夫,针对剧情中女主人公的父女情深、教育方法、心理变化、同学相处、生活情感等问题,不时地暂停,随时就剧中情景展开对话谈论,包括孩子们。这个电视连续剧在我的中学时代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无论从励志成长,还是今天身为人父的教育启示中,的确不失为一个好片子。但惭愧的是,我的思绪似乎又跑远了。
  影片中,小鹿纯子的父亲表面不近情理的骑马追赶孩子跑步,日本校园体育竞赛活动等等画面,竟让我联想到了当下我们校园里体育活动的种种差距。我相信,即便现实中,让孩子跑步打球,家长老师也未必一定是以培养世界冠军为目的,重要的是培养孩子们的毅力,当然还有身体。有了这种精神,影片中女主人公面对困难时的态度,遇到挫折时的坚持,以及生活中的乐观豁达带给我们的启示可不仅是体育锻炼本身。
  不敢说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也不能说目前的学校体育发展轨迹有些偏差,但可不可以说我们的学校体育顶层设计还不够理想。借用当下这个比较时髦的词,是想说,校园里的体育教育绝不仅仅是体育技能之提高,体质增强之功效,它对于孩子们精神、心理以及社会层面的培养可以说要比其他手段有效有力的多。而问题在于,当前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无疑都可以从学校体育顶层设计中找到原因。
  体育教育之功效,首在健体,进而健心,终而达世。这三方面的体育功能不仅递进,同时又互为促进。如果健体是基础的话,这个基础打好了,上层的健心自然就会有成效,最终形成的社会适应能力也就无需苛求什么了。反之,形成的体育价值观不仅对自身于心于体的终身受益,甚至形成的社会氛围中良性循环又惠泽到了下一代孩子身上。纵观一段时期以来我们学校体育的发展轨迹和发展理念,似乎在设计环节上,陷入了一个各自为战的自我状态中。要么就体质的问题在医脚,要么就社会的问题在医头。
  如果说校园体育的顶层设计应当遵循上述的纵向发展观的话,看着日本上世纪70年代而今天更是有过之的校园竞赛氛围,无疑又是从另一个角度体现了学校体育顶层设计的横向思维并重。一个小小的校园体育竞赛活动,展现出了一个社会整体体育活动的状态,校校之间的体育竞赛活动,家长社会的参与支持,学生为此投入的身心体验,如此一来,又促进了体育教育本质的三层功效。
  既然作为顶层设计,为什么不是在世纪之交,或者国家规划发展年头。实际上,顶层设计是着眼于历史进程和社会发展的当下规划,需要不断修正、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已经过去的2012年同历史上的任何一年并无二致,都是历史长河中普普通通的一个公元纪年。即便从自然气候,或者亦真亦假的传说;无论个人的成败和得失,还是国家民族的发展与挫折。2012这一页毕竟翻了过去,它的价值也许在于社会历史进程若干年甚至更长的时段后蓦然回首,却发现其实就在这一年,为必然成为现实的社会变革、历史变迁早已埋下了伏笔。
  同样,从大历史观的角度看待2013年,它依然摆脱不了这样的规律。只是我们可以主动地从未来的已然结果来设计、规划它,不期在它结束的时候能够显现什么成就,而在于为大历史的社会发展中,这一年我们都做了些什么。起码这一年我们应该考虑一下学校体育的顶层设计问题了。
其他文献
师者之说,史上不乏其家其著。作为古今中外最古老的职业之一,师者可谓成就着历史传承中的最重要元素。师所以为师者,当闻道之先、术业之专。然师亦从学使其道愈深业愈精也,而从学必有师,于是师之师之也,曰其名师也。  名师之说,不在于何为名师,为何名师?而在于名师之功,名师之德。所谓名师之功,即先于师者,后惠泽及天下学子,进而成就史世传承、社会发展。所谓名师之德,即弟子闻道不必不如师,师术业不必贤于弟子,然
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其实由来已久,并不是今天面对学生体质问题才提出的新东西,可以说几乎同步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学校体育发展历程。三十多年前,1979年由四部委于统一下达的“关于贯彻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经验交流会议纪要精神的通知”中,就提出了“抓好每天一小时锻炼”的要求,再后来,越来越深入人心的“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健身口号;直至“中央7号文件”以来的阳光体育之内容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