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到底有没有“酸碱性”

来源 :瞭望东方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xgalc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碱性食物改变酸性体质”“酸性食物吃多了得病”等说法在社会上广泛流传。虽然许多医学专业人士多年来不断科普“酸碱体质完全是个伪科学概念”,然而各种“碱性食物”“碱性饮料”依然大行其道。
  最近美国的一起判决震惊了世界——“酸碱体质”的创始人因为非法行医、耽误治疗被判赔偿一个病人1.05亿美元。判决一出,关于“酸碱体质”的前世今生也被扒了个遍。
  这或许宣告了“酸碱体质”的谎言将走向末路。不过,有营养界人士说“食物代谢之后確实形成酸性或者碱性产物,所以食物酸碱性的概念是存在的”。人们一头雾水:食物到底有没有“酸碱性”?它和“酸性体质”“碱性体质”又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所谓的“酸性体质致病”


  我们先从人体的酸碱性说起。
  人的新陈代谢由无数生化反应组成,每一个反应都需要特定的酸碱环境。在科学上,酸碱性用pH值来表示。pH值在0到14之间,小的那头是酸性,大的那头是碱性。血液对生命活动的进行至关重要,其pH值非常精确地维持在7.35到7.45之间。超出了这个范围,不管是低还是高,生命活动都无法正常进行。这个pH范围属于“弱碱性”,所以如果说要维持人体的“弱碱性”,也没有什么不对。
  身体内还有一些其他的pH环境,比如胃液的酸性就很强,多数时候pH值在2以下,而小肠里的碱性比血液的要高。再比如,尿液与淋巴的pH值,都可能有比较大的变化。但是,跟人体新陈代谢、生化反应密切相关的是血液的pH值,通常所谓的“酸性体质致病”也是指血液的酸碱性。那位美国骗子的做法是直接注射小苏打溶液来改变pH值,这当然属于非法行医。而中国骗子们则缓和多了,忽悠的是“吃碱性食物改变身体pH值”——吃食物毕竟风险小得多,顶多也就是“虚假宣传”而已。

酸碱性由身体精确地控制着


  吃“碱性食物”真的能够改变“酸性体质”、维持“碱性体质”吗?
  任何水溶液中都存在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它们是一对冤家,一个多了,另一个就少。溶液的酸碱性由其中的氢离子决定,氢离子越多,酸性越强,pH值越低。在溶液中加入酸,氢离子浓度就增加,pH值就降低;加入碱,氢氧根离子跟氢离子结合变成了水,氢离子减少,pH值就升高。
  但是某些溶液却对外加的酸碱有一定“缓冲”能力。比如,如果水中同时含有苏打和小苏打,加入酸的时候,氢离子会跟苏打的碳酸离子结合,从而不增加溶液中的氢离子浓度;如果加入碱。氢氧根离子结合氢离子变成水,但是小苏打的碳酸氢根离子会释放出氢离子来补充。这样,不管加入酸还是碱,溶液中的氢离子浓度都不改变,pH值也就不会改变。这样的溶液,被称为“缓冲溶液”。
  血液就是这样一种缓冲溶液。它不停地循环,在肺部进行氧气与二氧化碳的交换。二氧化碳溶于血液中形成碳酸,碳酸又离解出碳酸氢根。如果其中的碳酸氢根少了,就会有更多的二氧化碳溶于血中;如果多了,溶解的二氧化碳就会变少。这为血液提供了第二层缓冲能力。此外,肾脏会对血液进行过滤。不管是酸还是碱,含量高,被肾滤去的就多。
  这三层“缓冲”构成了巨大的缓冲能力,把血液的pH值控制在了7.35到7.45这个精确的范围。通常吃的食物,哪怕是连喝几瓶酸性饮料,也会被“缓冲”掉而不致于会把血液变成“酸性”。所以,人体的酸碱性由身体自己精确地控制着。如果超出了这个范围,或者说,“pH值超出范围”是重病的一种体现,而不是原因——你并不能通过吃什么来改变它。
  如果把食物烧成灰,再把灰溶解到水中,会发现不同食物的灰的确有的是酸性,有的是碱性。这也是营养学界人士区分“酸性食物”“碱性食物”的基础。这种理论认为,那些灰是酸性的食物,在体内经过代谢之后,产物会增加血液的酸性;而灰是碱性的食物,代谢产物则会增加血液的碱性。
  一般而言,肉、蛋等高蛋白食物和米、面等高淀粉食物中含有较多的硫、磷等元素,代谢之后会生成酸性物质;而蔬菜、水果、奶等食物中含较多钾、钙等矿物质,代谢产物的碱性较强。一定要按照这种标准去把食物分为“酸性”和“碱性”,也可以自圆其说。而且,按照这种标准划分出来的碱性食物,比如水果、蔬菜、奶等,正是推荐多吃的“健康食品”;而“酸性食物”比如肉、蛋、淀粉,正是推荐少吃的食物种类。“酸碱食物说”的流行。或许也与这一现象不无关系。

食物不会改变血液的酸碱性


  实际上,不管是酸性食物还是碱性食物,在正常人的饮食范围内都不会改变血液的酸碱性。二十世纪30年代就有学术论文探讨过此事。橘子、牛奶、香蕉都是典型的“碱性食品”,一次性地分别喝下一升橘子汁或者牛奶,或者吃下一斤香蕉,没有观察到血液pH值发生变化。而吃下近一斤肉,四位实验者中有三位的血液pH值没有发生变化,另一位发生的些许变化也很快恢复。
  “酸碱体质”的传说,满足了把复杂的生命现象进行简单化描述的期望。而把食物分成“酸性食物”与“碱性食物”,更满足了人们“简单易行”的养生需求。所以,这个科学上完全站不住脚的理论,这么多年来能够“硬抗”专业人士的科普而获得大量的追随者。它的破灭,不是靠科学的普及而传播,而是靠法院的判决,结果固然可喜,但过程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其他文献
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江泽民则阐述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从'三个有利于'到'三个代表'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评价标准的
释惑:雅俗共赏、可以理解、不必苛求的菜品  最后,仍需说明的是,由于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文化丰富,餐饮和烹饪文化更是灿烂多姿,菜品菜肴五花八门丰富异常,再加上餐饮业竞争激烈,经营者想通过新鲜的菜名来扩大自己的知名度,丰富地域文化内涵,别出心裁地搞出一些似是而非的菜名,也是可以理解的,只要不是为了欺骗宰客,食客也是能够接受而不苛求责备的。  笔者前天赴宴时,又遇到一件趣事,亦别有情趣。
每个季度,酒店和餐厅都会要求厨师们推出新菜,这也是考核厨师是否有能力的标准之一。而要想研发出能顺利推出并热卖的新菜,首要条件就是要掌握创新菜品背后的原则和规律。  今天,就为大家带来15条菜品创新的基本原则,希望能帮到大家。1.必须要有扎实的基本功  基本功,是创新菜品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厨师要想创新菜品,首先就是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如各种刀工、不同食材以及火候把控,大家必须做到烂熟于心。  
信息时代和独生子女上大学等现实,构成了当代大学生的四大心理特征:孤独心理与依赖心理、开放心理与求新心理、畏惧心理与求实心理、独立意识与逆反心理.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明确指出,全球现有约20亿人正遭受“隐性饥饿”的困扰,这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问题。什么是“隐性饥饿”?它会带来哪些健康危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营养科学技术室主任霍军生作出解答。生活好了但不少人仍觉饥饿  当肚子有饥饿感的时候,一旦摄入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等能量营养素,食物在胃里膨胀,就能抵消饥饿感,这就是人们平时说的“饥饿”,即显性饥饿。然而,食物中还
刘师培对《晏子春秋》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校释了《晏子春秋》的文本,考证了《晏子春秋》的篇目,并对《晏子春秋》著作的学派归属进行了论争,为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