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酣方悟 旧时美食

来源 :文化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eenhigh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2月28日,浙江美术馆“走街穿巷忆旧事贺友直艺术展”落下了帷幕。
  93岁的浙籍画家贺友直,老家在宁波北仑新碶西街。最初为谋生而画,不料却成了“大家”,成为中国当代连环画巨擘。60多年绘画生涯,连环画、风俗画让贺友直名满天下。他的作品《山乡巨变》,被称为中国连环画史上的里程碑式的杰作。
  这位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老编审若是没有特别安排,基本上会这样度过自己的一天:7点半起床,吃早饭,然后开始画他的老上海风俗画。中午,喝半斤黄酒之后,睡个舒服的午觉,到下午3点醒来,泡茶、回信、写文章,或者散步去邮局寄信。晚上,照样是黄酒半斤,慢悠悠喝上两个钟头。要是正好想到哪个画里的情节,便用筷子蘸上酒,在桌子上比划几下。他说:“耳朵听不清了,但手还没抖,我就还能画。”
  贺友直戏称为“一室四厅”的30平方米蜗居,集客厅、餐厅、卧室、工作室于一室,自1955年搬入,就再也没有挪过地方。尽管政府提出为画家改善居住条件,但被老人婉言谢绝。许多朋友都曾为他张罗新房子,但他不想搬。在他眼里,弄堂里面人情味浓。
  蜗居里,他用独创的“贺式线描”画出了《山乡巨变》《朝阳沟》《白光》《十五贯》《连升三级》等一系列连环画名作。
  一支笔、万条线,贺友直用他笔下那些手掌大小的连环画,开创了中国连环画的新时代,影响了几代人。
  早在1948年,贺友直与姐夫的堂房阿妹结婚,从此“相濡以沫”60年。“我讨的这个老婆好,生得也比我好,是我福气。屋里厢的事,养儿育女,都是她的,我可以专心搞创作。”
  这创作,一搞就搞了大半辈子。
  2015年,贺友直花了3个月时间,把一些记忆中的老上海故事都画了下来,这个系列到现在还在画。眼下这54件珍贵手稿正在杭州南山路浙江美术馆里展出,画展就叫“走街穿巷忆旧事”。
  在这些作品中,绝大部分都关乎吃。马和记的牛肉面、罗春阁茶楼里的生煎包、马泳斋的白切鸡……贺友直说自己生性嘴刁,吃东西食量不大但挑剔,并且讨厌重复。
  旧时上海茶楼大都附有点心摊,其中多数卖生煎包,也有蟹壳黄。罗春阁茶楼就开在浙江路上,坐东朝西,稍北是牛庄路,离更新舞台(后更名为中国大戏院)很近。
  在贺友直眼里,罗春阁的生煎包在旧上海那是顶级的,质量水准永保不变,而今有些名小吃味道已经消失了。贺友直还在当学徒工的时候常路过罗春阁的生煎摊,“只要闻到香味就会停下脚步看师徒操作,我不知它的原料如何,但看了对火候的掌控,那时的炉子是烧煤的,鼓风用的是手拉风箱,徒弟是看师父的神色、锅里冒的气,来掌握拉动风箱的力度及速度的,所以出锅生煎包的底肚是黄脆的,哪像如今使用的是煤气或电炉,只为图快自始至终调控在猛火档,以致煎出的馒头底肚焦而硬,像我这档老人入口硬,咽哽喉咙。看到这种东西只会倒胃口。”于是便有了《罗春阁生煎》美食图。
  排骨年糕原先是老先生最中意的一道美食,但对现在的排骨年糕做法,老人家并不买账,“排骨是油炸的,这个还马马虎虎,可是年糕也用油炸,表面结层皮口感极坏。端上来只好对之摇头了。”
  这就自然让他想起以往的排骨年糕了。旧时,最出名的“小常州排骨年糕”,摊位设在今天上海四川中路汉口路福州路之间,20路无轨电车在此调头。坐东朝西,这一排没有高楼,是在一处斜坡上面,架几片芦席,下面安放锅灶,平房里放几张板桌。设备简陋但排骨和年糕的做法很讲究。它的排骨及年糕不用油炸,是用调理好的老卤汆焐,所以排骨嫩年糕糯而入味,成为一块响当当的小吃品牌。《小常州排骨年糕》美食画的来由便缘于此。
  生活中的贺老,达观开朗,率性诙谐。如今每天晚餐是他最放松的惬意时光,品着老夫人烹烧的美味菜肴,喝着绍兴老酒,眼睛有一搭没一搭地瞅着电视,脑子已经进入他自己的思维天地,许多绝妙的画意,往往就是在酒酣时悟得。
  《满庭芳臭豆腐》画得真是生动真切。满庭芳(坊)在今天上海福建中路广东路这一带,这个臭豆腐摊很气派,贺友直能回忆到的细节都在画里。贺友直说:“我有几年时间路过此地,总是见他一如既往地油炸臭豆腐,热忱周到地服务顾客,就此而已。”
  老先生埋怨,如今的臭豆腐可是一点也不臭了,只能回忆旧时的味道。
  在新美术出版社工作两年后,出版社迁到了上海铜仁路,附近有一爿糟坊,每到傍晚,必摆出一熟食摊,卖猪头肉、牛肉、牛肚,据说摊主是曾轰动上海滩的社会新闻男主角陆根荣。陆根荣从被富家小姐迷恋的社会新闻热议主角,到后来摆熟食摊,其心情如何外人不得而知。贺友直说,画这幅《陆根荣摆熟食摊》的用意是:“人生在世忽起忽落并无定数,关键是要把握好走的每一步。若步步踏实、方向把正,虽不求成为大家巨富,但做的是问心无愧的平淡事,心里总是充实和满足的。”
  “走街穿巷忆旧事”展览的画作以小见大,气象万千。旧时的上海老城厢,“街衢弄巷,纵横交错”、“五方杂处,士民杂居”,老先生将这一切尽收笔底,把百年上海市井、世态百相描摹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特别是用独特的“贺家语言”,一图一文,幽默又犀利的笔锋针砭时弊,令人深思、寻味。
  贺友直连环画作品享誉海内外,一些代表作曾到英、法等国展览。画家还应邀在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法国昂古莱姆图像学院授课,并获法国昂古莱姆市荣誉市民证书。在我国众多有成就的画家中,他是唯一获得此项荣誉的。1980年中央美术学院成立连环画系时,特聘贺友直兼任教授。这位老先生还是首届“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继2013年6月浙江美术馆成功举办“谈情·说爱贺友直艺术展”之后,2014年4月,贺友直将2013年创作的《走街穿巷忆旧事》原作、创作草图、文字稿,以及创作视频、出版物、衍生品实物等文献资料,捐赠给浙江美术馆。此前《走街穿巷忆旧事》原作从未与观众见面,在丙申新春来临之际,浙江美术馆特别策划了“走街穿巷忆旧事贺友直艺术展”,意在让观众跟随贺老有趣的画作一起感受百年大都市变迁过程中的种种滋味。
其他文献
罗工柳是一位作出卓越贡献的艺术大家,也是一位美术教育的名师。他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作品,展现出革命文艺理想、彰显时代精神的绚丽光彩,成为中国美术在现当代历史中前行的标志。他的艺术观念和美术教育思想对于今天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创作、培养新型艺术人才富有重要的启示。  在浙江宁波美丽的东钱湖畔,由华茂集团建造的浙江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罗工柳专馆中收藏着他的大量作品,部分精品日前开始展出。  隆重纪念百岁罗工柳 
期刊
侵华日军在1937年的南京大屠杀,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大惨剧。从大屠杀发生之日起,就产生了大量的文字、摄影和电影的现场记录。后来基于原始记录,又有了纪录片和电影故事片来重现和审视历史。  现在所知公映的第一部涉及南京大屠杀的电影,是1944年放映的《中国之战》,系由美国政府出品的“我们为此而战”反战系列宣传电影中的第六集,目的是向美国人民全面介绍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情况。影片以美国空军交响乐团演奏的《
期刊
“我到过世界各地许多地方,但是没有一个地方像衢州这样让我有这样强烈再来的冲动和憧憬。”2015年10月9日,第三次来衢州的安娜在衢州华茂外国语学校的欢迎仪式上说。  安娜来自丹麦第二大城市奥尔堡市。她所在的哈瑟瑞斯高中是当地最好的高中。2013年3月,安娜陪同校长拉斯·尼尔森先生来衢州,见证了该校与衢州二中及其附属的华外高中签署友好合作协议。2014年10月,安娜带领第一批30名师生访问衢州。  
期刊
生态共建从禁用农药着手  劳光荣是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大街乡贺田村的“掌门人”。多年来,他默默坚守在“村官”这“天下第一难”的岗位上,大力推进生态共建,发展乡村旅游经济,让“邮票一般大小”的地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连续获得“国家级生态村”“浙江省绿化示范村”“浙江省卫生村”等荣誉称号。  不论是谁,只要来到贺田村,首先会被超乎异常的整洁干净的环境所震撼:青青的仙霞岭余脉蜿蜒环绕,有明澈的潼溪流经;
期刊
“咔嚓”、“咔嚓”,俄罗斯姑娘安娜手中的单反快门一直没停过。她在湖州善琏古镇的制笔老街一直显得很兴奋、很活跃。安娜对笔者说,她喜欢世界各地的传统手工艺;在尽显中国江南水乡风韵的善琏,这里的人们祖祖辈辈从事古老的手工技艺,家家出笔工,人人会制笔,令人感到神奇。  2015年10月31日上午,中国“湖笔之都”湖州善琏镇迎来盛事:祭祀湖笔“行业神”的民间活动、浙江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蒙恬会”举行。来自
期刊
“笔是竹竿毛笔,墨由烟胶炼成。浓浓地磨好一砚,用笔一舔,便簌簌地写出满纸黑生生的象形文字来。这是中国文人的基本生命形态,也是中国文化的共同技术手段。”余秋雨如此总结笔、墨在中国文化中的分量。传统文人曾用笔构筑家国社稷,也流淌出风花雪月,展现过铮铮铁骨,也演绎过绕指柔情。无论是处江湖之远,还是居庙堂之高,中国文人的生命中,总有那么一支毛笔,让他得以描摹世间万象,抒发胸中块垒。毛笔,伴随着他们人生的起
期刊
34年的教师生涯,他把四分之一的时间留在了桐乡,留给了茅盾中学中加班的学生。  8年的桐乡生活,他把学校当作家,每一个学生都是他最亲爱的孩子。  他说,桐乡这座城市,温暖安逸。这里就是我的家。  他就是浙江省桐乡市茅盾中学中加国际高中部的外教欧斯保罗·凡·欧斯顿(Paulus Van Oosten)。  荣获“西湖友谊奖”,他当之无愧  1953年11月5日,欧斯顿出生于荷兰,毕业于加拿大多伦多大
期刊
文学走进大众  金秋十月,宁波迎来了第三届宁波文学周。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吉狄马加,浙江省作家协会主席麦家,以及全国主要文学刊物主编,部分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云集宁波。  麦家在开幕式上说,第三届宁波文学周不但是宁波,而且也是我们浙江省作家队伍和浙江省文学界的一件盛事。  本届宁波文学周的主题是“梦想照亮现实、文学走进大众”,旨在发挥文学引领风尚、服务社会的作用,让文学进一步走向大众,促进宁
期刊
很多年前,杭州就被誉为“休闲之都”,喝茶、逗鸟、游山、玩水、小酌、饕餮,都可以在这座美丽的城市找到你喜欢的地方。惟独“看戏”,却一直是此中所好的杭州人的心头憾事,很多国际大戏往往过家门而不入,甚至为了“追剧”还不乏跑到上海、北京去的。  在杭州“大而美”的各种休闲节、博览会之外,能不能为“看戏”设置一出“小而美”的群文盛宴呢?2015年末,在西溪天堂旅游度假区,9台国际顶级大戏、40多场连轴演出;
期刊
高明(1305—1359),字则诚,旧时以字行,浙江瑞安人,生活在元代中晚期至明代初期,是一位戏剧家。有学者定评高明“伟大”“杰出”,至少“著名”,可惜现在知道他的“名”及其成就的读书人已经很少了。  岁月常常湮没一些人和事,但历史终究会有铭记,即便再漫漶模糊。2013年,中国作家协会组织创作一套“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丛书”,其中就有高明的一种。  文学史上,高明占据“元末南戏”一章中的一节;作为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