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改倡导的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关键在于课堂教学中如何努力追求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的完美结合,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和熏陶。
【关键词】课堂;教学;过程;方法;探究
Let the process become more beauty-the new lesson change medium language classroom teaching process in the senior high school and method investigation
Liu Ting
【Abstract】The new lesson change to initiate of development student of investigation spirit and innovation ability, exaltation student of comprehensive character, the key lie in classroom teaching in how effort pursue teaching process and teaching method of perfect combine, make the student get the United States of enjoy with smoked pottery.
【Key words】Classroom;Teaching;Process;Method;Investigation
新课改提倡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教学由“重结果”转向“重过程”,新课标更明确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这些都离不开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如何让语文的教学过程变得更美丽,一直是语文教师所渴望和不懈追求的。在多年的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也做过一些探究和尝试,下面就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预设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吃透文本内涵与教学预设紧密相关。教学生成是动态的可变过程,生成的多样性与创新性是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重要标志。
教师恰当的预设可以促进学生对文本内涵的“个性化理解”,促进精彩的生成。预设和生成是教学过程的矛盾统一体。二者相互依存,没有有效的预设就难有精彩的生成,精彩的生成需要有效预设的引导。
二、力争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完美结合
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是有机统一的,为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我们可以尝试以下的一些方法。(1)以“最佳问题奖”充分调动学生预习的积极性。江西一教师在预习《木兰诗》时,有同学提出:“‘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这怎么可能呢?不说别的,一洗脚就会露馅,小脚怎么藏得住?”于是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是:“中国妇女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缠脚的?”大家很感兴趣,一致推选此问题为本次预习的最佳问题。老师查阅了不少资料,由此导入新课,告诉大家据清代史学家赵冀考证:中国妇女缠足始于五代,花木兰生活的时代,妇女尚不缠足,大家听得津津有味。从这一教学实例可以看出:“最佳问题奖”的设置,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参与预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获得了进一步学习的动力。(2)课前三分钟演讲使学生快速进入语文课堂。课前演讲打破了一般的导入方式,使学生在充分参与的情况下迅速进入课堂,而且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3)上课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以钱梦龙为代表的教育家们认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讲解内容方面要留有余地,启发学生思考。比如我在讲解《我与地坛》一课时,就采用了启发式和讨论式相结合的方法,先让学生预习时提出问题,然后进行筛选、取舍,抓住两三个关键问题让同学分组讨论,再让小组代表发言。结果同学普遍反映这种方法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4) 采用“先死后活”复习法。对于死,复旦大学附中的黄玉峰老师一针见血的指出:“死记硬背有什么不好?在记忆里特别旺盛的青年时代,就要死死地记一些,硬硬的背一些。这就是语文基础,这就是本钱。”的确如此,对于那些优美的语段、诗歌、散文以及重要的知识点,教师就应该让学生牢牢地掌握。所谓活,请看广东优秀教师陆影梅的“创意作业”,陆老师在复习时,让学生围绕课文内容谈自己的理解、分析、点滴感受等,形势不拘。同学们的积极性非常高,交上来的作业五花八门,有的同学谈自己的读书体会,有的谈自己的学习心得,更有的用图示概括课文内容,有的续写课文,有的将课文内容改写成歌词,套用流行歌曲曲调,以便记忆。 这种复习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了学生复习的积极性。
三、运用幽默的语言调控课堂
幽默是一门艺术,幽默艺术让语文课堂更加美丽。有一个大家熟知的例子,特级教师钱梦龙一次去外地做示范课。开始,课堂气氛严肃紧张。钱老师走上讲台后,微笑着说:“我请大家猜个谜,虽然发了财,夜夜想成才(财),打一人名。”此语一出,就如一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中,它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活跃了课堂气氛,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同学们积极思考着,一会儿,一名同学举手回答:“钱梦龙。”全班随之报以热烈的掌声。学生一下子和钱老师贴近了。学生顿时觉得这是一位风趣幽默的老师,跟这样的老师学习一定是轻松愉快的乐事。而钱老师这堂课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功。
四、给学生诗意的熏陶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无诗意,已经冷了不少学生的心;高考作文多少年来的 “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更是将诗歌教学降温至零下三十度,学生读写诗歌的兴趣多被扼杀。如何给学生诗意的熏陶?(1)追求诗意,用诗人的眼光来处理教材!无论是“到黄昏点点滴滴”的梧桐细雨,还是“像一张小小的邮票” 的乡愁乡恋,无不给人以别样的美感。不论是“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还是“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都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诗韵。 (2)要有诗人般的想象和联想,让学生的思维与诗人的思维进行“超级链接”,使诗歌的课堂教学能充分体现诗的韵味,让学生从中得到美的享受。
五、利用文言文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教学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文言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传承民族文化,吸取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文言文对提升学生整体人文素养,培养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及传承和发扬,有着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历代仁人志士对国家民族深沉的爱和崇高的民族气节,历史人物人格美的力量可以使学生灵魂得到洗礼和荡涤。屈原的忧国忧民,文天祥如“磁针石”一般的爱国之心,孟子舍生取义的浩然之气,蔺相如的“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大局观……都可以使学生在了解和认识我们民族精神的基础上,正确地辨别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提高审美素质和感知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学生学习方式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以达到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的统一。不断探索,不断进取,追求完美,应该成为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永恒追求。
【关键词】课堂;教学;过程;方法;探究
Let the process become more beauty-the new lesson change medium language classroom teaching process in the senior high school and method investigation
Liu Ting
【Abstract】The new lesson change to initiate of development student of investigation spirit and innovation ability, exaltation student of comprehensive character, the key lie in classroom teaching in how effort pursue teaching process and teaching method of perfect combine, make the student get the United States of enjoy with smoked pottery.
【Key words】Classroom;Teaching;Process;Method;Investigation
新课改提倡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教学由“重结果”转向“重过程”,新课标更明确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这些都离不开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如何让语文的教学过程变得更美丽,一直是语文教师所渴望和不懈追求的。在多年的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也做过一些探究和尝试,下面就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预设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吃透文本内涵与教学预设紧密相关。教学生成是动态的可变过程,生成的多样性与创新性是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重要标志。
教师恰当的预设可以促进学生对文本内涵的“个性化理解”,促进精彩的生成。预设和生成是教学过程的矛盾统一体。二者相互依存,没有有效的预设就难有精彩的生成,精彩的生成需要有效预设的引导。
二、力争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完美结合
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是有机统一的,为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我们可以尝试以下的一些方法。(1)以“最佳问题奖”充分调动学生预习的积极性。江西一教师在预习《木兰诗》时,有同学提出:“‘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这怎么可能呢?不说别的,一洗脚就会露馅,小脚怎么藏得住?”于是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是:“中国妇女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缠脚的?”大家很感兴趣,一致推选此问题为本次预习的最佳问题。老师查阅了不少资料,由此导入新课,告诉大家据清代史学家赵冀考证:中国妇女缠足始于五代,花木兰生活的时代,妇女尚不缠足,大家听得津津有味。从这一教学实例可以看出:“最佳问题奖”的设置,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参与预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获得了进一步学习的动力。(2)课前三分钟演讲使学生快速进入语文课堂。课前演讲打破了一般的导入方式,使学生在充分参与的情况下迅速进入课堂,而且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3)上课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以钱梦龙为代表的教育家们认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讲解内容方面要留有余地,启发学生思考。比如我在讲解《我与地坛》一课时,就采用了启发式和讨论式相结合的方法,先让学生预习时提出问题,然后进行筛选、取舍,抓住两三个关键问题让同学分组讨论,再让小组代表发言。结果同学普遍反映这种方法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4) 采用“先死后活”复习法。对于死,复旦大学附中的黄玉峰老师一针见血的指出:“死记硬背有什么不好?在记忆里特别旺盛的青年时代,就要死死地记一些,硬硬的背一些。这就是语文基础,这就是本钱。”的确如此,对于那些优美的语段、诗歌、散文以及重要的知识点,教师就应该让学生牢牢地掌握。所谓活,请看广东优秀教师陆影梅的“创意作业”,陆老师在复习时,让学生围绕课文内容谈自己的理解、分析、点滴感受等,形势不拘。同学们的积极性非常高,交上来的作业五花八门,有的同学谈自己的读书体会,有的谈自己的学习心得,更有的用图示概括课文内容,有的续写课文,有的将课文内容改写成歌词,套用流行歌曲曲调,以便记忆。 这种复习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了学生复习的积极性。
三、运用幽默的语言调控课堂
幽默是一门艺术,幽默艺术让语文课堂更加美丽。有一个大家熟知的例子,特级教师钱梦龙一次去外地做示范课。开始,课堂气氛严肃紧张。钱老师走上讲台后,微笑着说:“我请大家猜个谜,虽然发了财,夜夜想成才(财),打一人名。”此语一出,就如一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中,它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活跃了课堂气氛,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同学们积极思考着,一会儿,一名同学举手回答:“钱梦龙。”全班随之报以热烈的掌声。学生一下子和钱老师贴近了。学生顿时觉得这是一位风趣幽默的老师,跟这样的老师学习一定是轻松愉快的乐事。而钱老师这堂课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功。
四、给学生诗意的熏陶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无诗意,已经冷了不少学生的心;高考作文多少年来的 “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更是将诗歌教学降温至零下三十度,学生读写诗歌的兴趣多被扼杀。如何给学生诗意的熏陶?(1)追求诗意,用诗人的眼光来处理教材!无论是“到黄昏点点滴滴”的梧桐细雨,还是“像一张小小的邮票” 的乡愁乡恋,无不给人以别样的美感。不论是“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还是“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都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诗韵。 (2)要有诗人般的想象和联想,让学生的思维与诗人的思维进行“超级链接”,使诗歌的课堂教学能充分体现诗的韵味,让学生从中得到美的享受。
五、利用文言文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教学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文言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传承民族文化,吸取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文言文对提升学生整体人文素养,培养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及传承和发扬,有着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历代仁人志士对国家民族深沉的爱和崇高的民族气节,历史人物人格美的力量可以使学生灵魂得到洗礼和荡涤。屈原的忧国忧民,文天祥如“磁针石”一般的爱国之心,孟子舍生取义的浩然之气,蔺相如的“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大局观……都可以使学生在了解和认识我们民族精神的基础上,正确地辨别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提高审美素质和感知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学生学习方式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以达到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的统一。不断探索,不断进取,追求完美,应该成为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永恒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