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样的思想品德课堂学生会逐“梦”?无外乎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教师照本宣科,平淡地叙述课本内容,或者是滔滔不绝地讲解课本知识要点,引人入“梦”;另一种情况是教师课前作好充分准备,在讲课时运用有效手段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进入学习的美妙“梦”境。当然,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应竭力避免第一种情况,推崇和追求第二种情况。怎样让思想品德课堂成为学生逐“梦”的地方?我们认为可以采用以下三种策略:
一、关注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非智力因素是指人在智慧活动中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包括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一般来说,人的智力水平是差不多的,但非智力因素水平却往往差别很大,并且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学的发展。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对课堂教学的积极作用,降低其对教学的消极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利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师的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也就是这个道理。学生一般都有比较强烈的向师性,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其产生巨大的影响。为此,教师要时刻注意自身的形象,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努力做到态度和蔼、目光柔和、言语亲切;教学语言规范、生动、风趣;仪表端庄大方,衣着得体;有宽容博爱之心,能够悦纳学生。例如,在讲解实施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时引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诗句,让学生在欣赏作者笔下美好的大自然风光的同时,体会实施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的重要性。
利用情感感召学生。传统的印象中,教师是严肃的,学生极易产生畏惧心理。其实教师们也知道,学生喜欢平易近人、态度和蔼的教师。因此,要让学生喜欢上思想品德课,教师就必须营造宽松、友好、和谐的课堂氛围。课堂讨论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克服“从众”心理,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搭建平台,创造更多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学生回答问题语塞或者是出现思维障碍时给予适时的、恰当的引导、提示和建议;让每一个站起来发言的学生体面地坐下。思想品德教师不妨在有关的章节教学中,或是偶尔用专门的教学时间,转换一下角色,跟学生话话家常,问问他们的生活状况,聊聊自己在求学时的学习经验,向他们提供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和建议,学生自然而然地愿意跟老师亲近。
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参观、访谈、项目研究、情境分析等方式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中的问题,在合作和分享中扩展自己的经验,在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中增强学习能力。”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与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不断更新教学观念,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在讲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九课《保护自我》时,教师在课前先布置学生自行组队,用小品的方式表演在现实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四种险情。课上,教师的问题一提出来,其他学生就争先恐后地为小品中的主人公出谋划策。
二、启发式教学,“诱发”学生的学习冲动
“平庸的教师只会叙述,一般的教师只会讲解,优秀的教师会示范,而伟大的教师在启发。”怎样启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认为应抓好四个方面:
以课本为依托。启发必须以课本、教师、学生为基本架构。教师是启发的组织实施者,学生是启发的对象,而课本则是教师传授知识给学生的最有效、最直接的源头,它集中了无数教育工作者、专家和学者的心血和智慧,是启发的依托。离开了课本,启发便成了无水之源、无本之木,教师的教学便是天马行空、无的放矢。
以情境为载体。我们在口头上经常说突破重点分散难点。怎么突破?怎样分散?对于知识较为零碎的章节,课本中的某个问题、某个知识点或者是学生想弄清楚又弄不清楚、想表达又表达不出来的困惑,我们怎么办?有效的办法是创设情境。创设的情境包括问题情境、想象情境、推理情境、智能情境等等。情境创设得好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还能解决许多难题。例如人教版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五课《灿烂的中华文化》,这一课的知识比较抽象,学生想说又说不好。如果教师照本宣科,教学效果就会不理想。我们是这样处理的:先用多媒体展示一些文字和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播放任志宏先生主持的《国宝档案》以及河南卫视的鉴宝栏目《华豫之门》的有关视频,在提供丰富资料的同时把视听形声结合起来,学生的表现积极而主动,连最不爱发言的学生都能说上几句,效果很好。
以提问为手段。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不复也。”由此可见提问的重要性。问,可以是学生对不清楚地方的提问,这个最难得。李四光先生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向自己“开炮”,谁要是能把老师难倒谁就能获得高分,他用这样的方法激励了一大批国家栋梁。
以启智为皈依。江汉大学的韦志成教授在《怎样上好一堂课》一文中这样说道:“说一千,道一万,上课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发出聪明的光辉,睿智的光辉,创造性思维的光辉,而不是把学生的光辉埋没了。”是的,不管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教学,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以开启学生的智慧和让学生学到知识为目的。因此,对于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问题,每一个章节的处理不宜贪多求快,而应求实有效。收尾时,教师不妨听听学生的心声,请两三个学生作主要发言,让他们自己谈看法说收获,允许其他学生持异议,鼓励其他学生补充完善,甚至还可以激励对教师教学方式方法提意见、提建议,最后教师再来归纳总结,以板书或者其他书面形式呈现知识要点,这样的思想品德课堂学生自然有“梦”可逐。
三、教学生活化,激发学生生活热情
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并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实施生活化的教学策略的目的就是要把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鼓励学生自主探究,通过自身的道德实践和生活实践,促进学生的知行合一。这样做有两个作用:一方面可以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长学生的见识,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另一方面可以把学生的学习生活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之下,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与大自然和社会相融合,有利于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实践性。
事实表明,教学环节、教学情境、创设的问题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的思维就越活跃,学生就越有话说,课堂活动的参与度就越高,教学效果就越好。例如人教版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七课《学会合理消费》的内容比较零散,离学生的生活较远,道理虽然好懂,但学生难以付诸于社会实践。鉴于此,笔者借鉴湖北省天门市干驿中学李洪祥教师的成功做法,在组织这个课题的教学时,教师用列举“家庭消费账单”“一次性木筷的前世与今生”“购物小常识”“我的旅游经验”等与学生生活贴近的话题来组织教学,让学生列举自己家里每个月的消费开支,介绍压岁钱的处理办法,分享生活中的购物消费的经验,探讨理性消费、绿色消费的含义,学生的热情十分高涨,收获颇丰。
一、关注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非智力因素是指人在智慧活动中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包括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一般来说,人的智力水平是差不多的,但非智力因素水平却往往差别很大,并且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学的发展。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对课堂教学的积极作用,降低其对教学的消极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利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师的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也就是这个道理。学生一般都有比较强烈的向师性,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其产生巨大的影响。为此,教师要时刻注意自身的形象,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努力做到态度和蔼、目光柔和、言语亲切;教学语言规范、生动、风趣;仪表端庄大方,衣着得体;有宽容博爱之心,能够悦纳学生。例如,在讲解实施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时引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诗句,让学生在欣赏作者笔下美好的大自然风光的同时,体会实施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的重要性。
利用情感感召学生。传统的印象中,教师是严肃的,学生极易产生畏惧心理。其实教师们也知道,学生喜欢平易近人、态度和蔼的教师。因此,要让学生喜欢上思想品德课,教师就必须营造宽松、友好、和谐的课堂氛围。课堂讨论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克服“从众”心理,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搭建平台,创造更多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学生回答问题语塞或者是出现思维障碍时给予适时的、恰当的引导、提示和建议;让每一个站起来发言的学生体面地坐下。思想品德教师不妨在有关的章节教学中,或是偶尔用专门的教学时间,转换一下角色,跟学生话话家常,问问他们的生活状况,聊聊自己在求学时的学习经验,向他们提供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和建议,学生自然而然地愿意跟老师亲近。
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参观、访谈、项目研究、情境分析等方式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中的问题,在合作和分享中扩展自己的经验,在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中增强学习能力。”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与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不断更新教学观念,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在讲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九课《保护自我》时,教师在课前先布置学生自行组队,用小品的方式表演在现实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四种险情。课上,教师的问题一提出来,其他学生就争先恐后地为小品中的主人公出谋划策。
二、启发式教学,“诱发”学生的学习冲动
“平庸的教师只会叙述,一般的教师只会讲解,优秀的教师会示范,而伟大的教师在启发。”怎样启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认为应抓好四个方面:
以课本为依托。启发必须以课本、教师、学生为基本架构。教师是启发的组织实施者,学生是启发的对象,而课本则是教师传授知识给学生的最有效、最直接的源头,它集中了无数教育工作者、专家和学者的心血和智慧,是启发的依托。离开了课本,启发便成了无水之源、无本之木,教师的教学便是天马行空、无的放矢。
以情境为载体。我们在口头上经常说突破重点分散难点。怎么突破?怎样分散?对于知识较为零碎的章节,课本中的某个问题、某个知识点或者是学生想弄清楚又弄不清楚、想表达又表达不出来的困惑,我们怎么办?有效的办法是创设情境。创设的情境包括问题情境、想象情境、推理情境、智能情境等等。情境创设得好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还能解决许多难题。例如人教版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五课《灿烂的中华文化》,这一课的知识比较抽象,学生想说又说不好。如果教师照本宣科,教学效果就会不理想。我们是这样处理的:先用多媒体展示一些文字和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播放任志宏先生主持的《国宝档案》以及河南卫视的鉴宝栏目《华豫之门》的有关视频,在提供丰富资料的同时把视听形声结合起来,学生的表现积极而主动,连最不爱发言的学生都能说上几句,效果很好。
以提问为手段。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不复也。”由此可见提问的重要性。问,可以是学生对不清楚地方的提问,这个最难得。李四光先生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向自己“开炮”,谁要是能把老师难倒谁就能获得高分,他用这样的方法激励了一大批国家栋梁。
以启智为皈依。江汉大学的韦志成教授在《怎样上好一堂课》一文中这样说道:“说一千,道一万,上课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发出聪明的光辉,睿智的光辉,创造性思维的光辉,而不是把学生的光辉埋没了。”是的,不管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教学,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以开启学生的智慧和让学生学到知识为目的。因此,对于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问题,每一个章节的处理不宜贪多求快,而应求实有效。收尾时,教师不妨听听学生的心声,请两三个学生作主要发言,让他们自己谈看法说收获,允许其他学生持异议,鼓励其他学生补充完善,甚至还可以激励对教师教学方式方法提意见、提建议,最后教师再来归纳总结,以板书或者其他书面形式呈现知识要点,这样的思想品德课堂学生自然有“梦”可逐。
三、教学生活化,激发学生生活热情
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并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实施生活化的教学策略的目的就是要把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鼓励学生自主探究,通过自身的道德实践和生活实践,促进学生的知行合一。这样做有两个作用:一方面可以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长学生的见识,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另一方面可以把学生的学习生活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之下,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与大自然和社会相融合,有利于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实践性。
事实表明,教学环节、教学情境、创设的问题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的思维就越活跃,学生就越有话说,课堂活动的参与度就越高,教学效果就越好。例如人教版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七课《学会合理消费》的内容比较零散,离学生的生活较远,道理虽然好懂,但学生难以付诸于社会实践。鉴于此,笔者借鉴湖北省天门市干驿中学李洪祥教师的成功做法,在组织这个课题的教学时,教师用列举“家庭消费账单”“一次性木筷的前世与今生”“购物小常识”“我的旅游经验”等与学生生活贴近的话题来组织教学,让学生列举自己家里每个月的消费开支,介绍压岁钱的处理办法,分享生活中的购物消费的经验,探讨理性消费、绿色消费的含义,学生的热情十分高涨,收获颇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