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而就业扶贫是增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内生动力的有效途径。调查研究非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社会特征、就业特征,抓住“关键”,靶向施治,有效做好动力激励、基层服务、职业技能培训、就业促进、扶持体系建设等工作,可推动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实现固本制胜。
关键词:精准扶贫;职业技能培训;就业创业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10-0027-02
就业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手段,也是人们消除贫困、融入社会、获取个人尊严和给后代带来希望的主要方式[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增加就业是最有效最直接的扶贫方式。”调查研究非贫困地区就业精准扶贫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有助于找准造成长期贫困的问题和根源,推动农村扶贫开发工作从解决绝对贫困向消除贫困迈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的目标追求。
一、唐山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特征
唐山市是非贫困地区,没有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是按照“两不愁、三保障”标准摸排、识别出来的,贫困特征、分布特征、就业特征与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有所不同。
1.致贫原因大致相同。70%以上因病因残所致,一人受难全家贫困。劳动年龄人群中,6.16%的人无劳动能力,4.95%的人暂时性丧失劳动能力。与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产业发展不充分、就业机会较少、缺乏稳定收入渠道导致的贫困不同,身体残障、家庭拖累、劳动能力缺乏是导致家庭贫困的重要原因。
2.地域分布相对分散。全市4 613户贫困人口零星分布在18个县区175个乡镇2 051个村,一村只有一户或几户,且贫困户居住分散,不适合整县整乡开展“扶贫微工厂”“扶贫车间”等形式的就业扶贫,只能采取“一对一”“一帮一”措施。
3.职业技能培训意愿不强。大部分贫困人口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低下、学习掌握新本领能力不强,不愿意参加长周期的职业技能培训。贫困人口中只有6.23%的人参加就业技能培训,0.23%的人参加创业培训。有的对就业形势认识不足,对教育培训作用认可不够,更多关注即时性收入,“两后生”中只有不足6%的人接受免费的技工教育。
4.就业创业动力不足。长期输血式扶贫使得相当一部分贫困人口通过就业获得可持续收入分配的愿望不强烈[2]。对政府征集开发的岗位,或因技能不足无法上岗;或嫌劳动负荷重、工资待遇低不愿接受;或长期贫困形成较强的自卑心理,融入社会能力差,缺乏就业创业的信心和决心。全市就业帮扶人群中,有劳动能力但没有就业创业意愿的贫困人口达35.86%;就业人群中,有46.78%的人稳定就业难以达到6个月以上。部分地区产业扶贫没有充分开展起来,造成贫困人口内生动力缺乏、造血功能不足。
二、唐山市就业精准扶贫深入推进的困难
唐山市将帮扶对象由“法定劳动年龄内”扩充到“男60~65周岁、女50~65周岁”,因户制宜、一人一策,全覆盖式开展就业扶贫,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矛盾。
1.帮扶对象界定困难。除明显的伤残、重病人员外,无法利用技术手段界定扶贫部门提供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劳动能力程度;部分贫困人口劳动致富的信心和意志不坚定,就业意愿时有时无,以致出现为数不少闲散劳动力的同时,却有大量扶贫岗位空设。部分灵活就业贫困人口不愿告知工作单位,给跟踪帮扶、动态管理带来诸多不便。
2.就业扶贫招法不多。基层村干部和对口帮扶干部,有的对扶贫政策理解不准确、掌握不全面,没有找到政策落实的有效途径,对就业扶贫信心不足、方法不多、用力不够,甚至存在畏难情绪;有的对本村贫困人口基本信息、贫困程度、就业和培训诉求等了解不细致,工作浮在面上;有的直接等待上级部门大包大揽的帮扶,扶贫工作主动性、创造性不强。
3.劳务输出阻力较大。家庭人口较少的青壮年劳动力,有的因需照顾残疾、重病、呆傻的家人,难以离家就业;部分贫困户小农思想根深蒂固,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落后,存在不同程度“等靠要”依赖思想,不愿离家就业,年龄较大的只能依靠政府出资开发的扶贫专岗进行兜底安置,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从就业地域看,省外就业占7.7%,省内市外占1.62%,市内县外占7.84%,县内乡镇外占22.19%,乡镇内村外占9.33%,本村内占51.31%。
4.就业质量整体不高。政府发动规上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开发了一批质量较高的扶贫岗位,推荐了一些适合农村人口个人或合伙创业的项目,并给予倾斜性较大的帮扶政策,但贫困人口中,88.72%的为普通劳动力、技能劳动力仅占0.17%,就业质量整体不高。实现就业人群中,企业吸纳就业占24.39%,自主创业占0.62%,灵活就业占23.89%,扶贫专岗安置占51.09%,劳动收入整体偏低。
三、做好就业精准扶贫工作的对策和政策建议
非贫困地区实施就业精准扶贫,不仅要从增强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促进更高质量的就业创业着手,更要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长效机制。
1.持續的动力激励是先导。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根本原因,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就业扶贫必须高度重视贫困人口的主体作用。对有劳动能力但就业创业内生动力不足的,必须以转变“等靠要”思想为首要任务,“扶志”与“扶智”相结合,通过持续开展以纾解困难、思想发动、感情沟通、政策宣讲、就业帮扶为主要内容的引导性教育,激发其劳动改变贫困的干劲和决心。对其中有就业创业意愿者,要优先推荐岗位、优先落实政策,通过稳定就业振奋精神面貌。
2.有效的基层服务是基础。培养热爱基层、扎根基层的乡村干部,使其掌握并熟练运用精准扶贫政策、乡村振兴政策,提升基层工作能力,丰富基层工作方法,带领农村人口在政策扶持下脱贫致富。加快完善乡镇、村级公共服务平台功能,实现“两网化”服务全覆盖,逐渐下沉就业服务、劳动关系协调等事项,提高基层平台公共服务能力;注意通过基层平台、村代办员、广播站、微信等反复宣讲解读农村发展政策,提高政策的认知度和可及性,以政策引领“三农”富强。不间断开展农业专家、农业技术人才基层服务活动,帮助农村农民解决生产发展中的问题,增强农民劳动能力、致富信心。
关键词:精准扶贫;职业技能培训;就业创业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10-0027-02
就业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手段,也是人们消除贫困、融入社会、获取个人尊严和给后代带来希望的主要方式[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增加就业是最有效最直接的扶贫方式。”调查研究非贫困地区就业精准扶贫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有助于找准造成长期贫困的问题和根源,推动农村扶贫开发工作从解决绝对贫困向消除贫困迈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的目标追求。
一、唐山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特征
唐山市是非贫困地区,没有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是按照“两不愁、三保障”标准摸排、识别出来的,贫困特征、分布特征、就业特征与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有所不同。
1.致贫原因大致相同。70%以上因病因残所致,一人受难全家贫困。劳动年龄人群中,6.16%的人无劳动能力,4.95%的人暂时性丧失劳动能力。与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产业发展不充分、就业机会较少、缺乏稳定收入渠道导致的贫困不同,身体残障、家庭拖累、劳动能力缺乏是导致家庭贫困的重要原因。
2.地域分布相对分散。全市4 613户贫困人口零星分布在18个县区175个乡镇2 051个村,一村只有一户或几户,且贫困户居住分散,不适合整县整乡开展“扶贫微工厂”“扶贫车间”等形式的就业扶贫,只能采取“一对一”“一帮一”措施。
3.职业技能培训意愿不强。大部分贫困人口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低下、学习掌握新本领能力不强,不愿意参加长周期的职业技能培训。贫困人口中只有6.23%的人参加就业技能培训,0.23%的人参加创业培训。有的对就业形势认识不足,对教育培训作用认可不够,更多关注即时性收入,“两后生”中只有不足6%的人接受免费的技工教育。
4.就业创业动力不足。长期输血式扶贫使得相当一部分贫困人口通过就业获得可持续收入分配的愿望不强烈[2]。对政府征集开发的岗位,或因技能不足无法上岗;或嫌劳动负荷重、工资待遇低不愿接受;或长期贫困形成较强的自卑心理,融入社会能力差,缺乏就业创业的信心和决心。全市就业帮扶人群中,有劳动能力但没有就业创业意愿的贫困人口达35.86%;就业人群中,有46.78%的人稳定就业难以达到6个月以上。部分地区产业扶贫没有充分开展起来,造成贫困人口内生动力缺乏、造血功能不足。
二、唐山市就业精准扶贫深入推进的困难
唐山市将帮扶对象由“法定劳动年龄内”扩充到“男60~65周岁、女50~65周岁”,因户制宜、一人一策,全覆盖式开展就业扶贫,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矛盾。
1.帮扶对象界定困难。除明显的伤残、重病人员外,无法利用技术手段界定扶贫部门提供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劳动能力程度;部分贫困人口劳动致富的信心和意志不坚定,就业意愿时有时无,以致出现为数不少闲散劳动力的同时,却有大量扶贫岗位空设。部分灵活就业贫困人口不愿告知工作单位,给跟踪帮扶、动态管理带来诸多不便。
2.就业扶贫招法不多。基层村干部和对口帮扶干部,有的对扶贫政策理解不准确、掌握不全面,没有找到政策落实的有效途径,对就业扶贫信心不足、方法不多、用力不够,甚至存在畏难情绪;有的对本村贫困人口基本信息、贫困程度、就业和培训诉求等了解不细致,工作浮在面上;有的直接等待上级部门大包大揽的帮扶,扶贫工作主动性、创造性不强。
3.劳务输出阻力较大。家庭人口较少的青壮年劳动力,有的因需照顾残疾、重病、呆傻的家人,难以离家就业;部分贫困户小农思想根深蒂固,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落后,存在不同程度“等靠要”依赖思想,不愿离家就业,年龄较大的只能依靠政府出资开发的扶贫专岗进行兜底安置,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从就业地域看,省外就业占7.7%,省内市外占1.62%,市内县外占7.84%,县内乡镇外占22.19%,乡镇内村外占9.33%,本村内占51.31%。
4.就业质量整体不高。政府发动规上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开发了一批质量较高的扶贫岗位,推荐了一些适合农村人口个人或合伙创业的项目,并给予倾斜性较大的帮扶政策,但贫困人口中,88.72%的为普通劳动力、技能劳动力仅占0.17%,就业质量整体不高。实现就业人群中,企业吸纳就业占24.39%,自主创业占0.62%,灵活就业占23.89%,扶贫专岗安置占51.09%,劳动收入整体偏低。
三、做好就业精准扶贫工作的对策和政策建议
非贫困地区实施就业精准扶贫,不仅要从增强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促进更高质量的就业创业着手,更要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长效机制。
1.持續的动力激励是先导。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根本原因,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就业扶贫必须高度重视贫困人口的主体作用。对有劳动能力但就业创业内生动力不足的,必须以转变“等靠要”思想为首要任务,“扶志”与“扶智”相结合,通过持续开展以纾解困难、思想发动、感情沟通、政策宣讲、就业帮扶为主要内容的引导性教育,激发其劳动改变贫困的干劲和决心。对其中有就业创业意愿者,要优先推荐岗位、优先落实政策,通过稳定就业振奋精神面貌。
2.有效的基层服务是基础。培养热爱基层、扎根基层的乡村干部,使其掌握并熟练运用精准扶贫政策、乡村振兴政策,提升基层工作能力,丰富基层工作方法,带领农村人口在政策扶持下脱贫致富。加快完善乡镇、村级公共服务平台功能,实现“两网化”服务全覆盖,逐渐下沉就业服务、劳动关系协调等事项,提高基层平台公共服务能力;注意通过基层平台、村代办员、广播站、微信等反复宣讲解读农村发展政策,提高政策的认知度和可及性,以政策引领“三农”富强。不间断开展农业专家、农业技术人才基层服务活动,帮助农村农民解决生产发展中的问题,增强农民劳动能力、致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