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刀

来源 :精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YouNeverChan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苗刀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是闻名中外的传统刀技。它刀身修长,共五尺,兼有刀、枪两种兵器的特点,且可单、双手变换使用,临阵杀敌,威力极大,非一般兵器可比。故中国历史档案馆保存的重要资料《苗刀考证》中,这样写道:“苗刀用以冲锋,远胜单刀及其它短兵。明代戚继光将军,改铸精绝,传之于其部下,杀敌致果,斩将擎旗,赖以刀法,威震华夏。”中华苗刀有一套完整的技法,它内涵丰富,结构严谨,技击性强,具有很高的科学性、实战性与锻炼价值。
  近代武术大师刘玉春及其爱徒郭长生(皆为河北沧州人),在苗刀中揉进了通臂二十四式中的先进步法后,苗刀更以势法精粹、刀法雄健凌厉、步法急速灵活多变、连击性强为突出特色,所以在历史档案馆保存的《苗刀考证》中写道:“前中央国术馆教授郭长生,系刘教习(即刘玉春)秘授,故其技自玄奥,亦独冠云。”也就是说郭长生通过恩师个别传授,得其刀技真谛,其刀法之奥妙,使人无法捉摸,其技艺水平要高出同辈。
  苗刀之源,最早可追溯到我国汉代。从我国冷兵器发展史上看,从秦末到西汉初年,由于大量骑兵出现,剑之击法在骑兵中已成劣势,于是,厚脊单刃的环柄长刀在西汉时期应运而生。因为这种刀柄端成扁圆环状,故称为“环柄长刀”或“环首刀”。在20世纪50年代清理m的洛阳23座两汉古墓随葬品中均有此环柄长刀。在山东出土的文物中,也发现一口身有锉金隶书刀铭“汉安帝永初六年(公元112年)造”的条形长刀,刀脊厚与刀身宽之比约为一比三,与今苗刀类似。据此推断,早在我国汉朝已有苗刀雏形。
  我国汉代制刀工艺非常高超,前后炼制多达30炼、50炼,甚至百炼钢刀。日本曾发现一把我国东汉时期的钢刀,是汉灵帝中平年问(184~189年)打造,上而刻有“百炼清钢”四个字。“汉制,自天子至百官无不佩刀”,制作精美的佩刀是一种表示身份等级的饰物,刀上多刻有铭文“麟角、凤体、玉饰、金错”,有严格的等级区别,不得逾越。
  苗刀自东汉以来,有了新的发展和演变,汉、唐时期,外围人来华朝觐,皇帝们就经常把长刀(苗刀)作为回赠的礼品、赏赐给外国使节,东汉灵帝、三国曹魏以及魏明帝都向日遣使赠送过中国长刀。
  唐天宝年间安禄山大乱时,郭子仪为主帅,李嗣业为先锋,李则愤使此刀征战。当时,大将军嗣业的部队被对方的骑马冲乱,在这种情况下,嗣业“手持长刀,大呼出阵前,杀数十人,阵复整”。又说“唐代军中初用陌刀,而嗣业尤善”。皇帝因此加封李嗣业为“陌刀将军”。在唐代的标准装备中,能看到大量的佩刀和陌刀。
  苗刀分为骑兵用五尺和步卒用一尺七寸两种。同时,卣刀的名称在历史上不一,有陌刀、长刀、单刀等。对苗刀唐朝有两种叫法,这从《新唐书》中亦可见到,即长刀与陌刀。
  明朝后期,倭寇多使此刀,所以后人也常把此刀称之为倭刀。戚继光将军在御倭战斗中,认真总结刀法,同时,又在民间挖掘整理出好的刀法运用到其长刀中。于是在“戚家军”中配备了长刀,加紧训练十卒,其技较倭寇高一筹,故平息了浙、闽、粤沿海倭犯。
  苗刀刀法结构严密,势如破竹,确为武苑中的奇葩。但习武之人如武艺不精熟,会难以领悟其中奥秘而败北。正基于此,历代武林先人对此刀多定藏不献,不易轻传,使苗刀这一珍品流传不广,深深地保藏在民间。
其他文献
少林童子功共由十八式组合而成,是少林武术之筑基训练功法。童子二字的含义有二:一是指这套功法少年儿童练习最为适宜,其实成年人训练后同样显奇效;二是指常练此功夫可使丹田真气充足、筋骨柔韧,犹如童身,是提高技击水平的必修功法。十八式童子功由腰功、腿功、跳跃、耐力、旋转、平衡等基本训练形式组成,不仅适合初习少林武术的青少年,而且适合学练其他门派功夫的初学者。    第一式 坐马托天    功法:马步站立,
期刊
曹继武与王辅臣是形(心)意拳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    笔者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查询曹氏与王辅臣等人的资料。皇天不负有心人,一日偶读《西窗随笔》时,竟然发现了曹氏与王辅臣的蛛丝马迹:  作者汪景祺在《西征随笔》中记载高士奇的为人时,对曹氏亦有描述。高士奇字澹人,号竹窗,又号江村,杭州府人。关于他的身世及发迹之始,有的说他在报国寺廊下卖字糊口,为祖深所见,荐于索额图家奴门下做客,复转荐于索额图。据汪景祺记
期刊
两人搭手乱采花,引进落空转腰胯。  你进我退猫行步,心静体松触觉抓。  腰带双肩肘和腕,粘黏连随缠丝法。  右手引化左手舍,不留痕迹诱惑他。  对方若要抢手进,引进落空舍让恰。  不丢不顶不双重,敌不知我我知他。  对方加劲要听清,收腹含胸化中打。  如要对方死反抗,内动旋转将人发。  久练此功熟生巧,又可击打加擒拿。  真气充实灵敏锐。胎息深长内劲大。  拳谱云:“随人所动,随曲就伸,引进落空,
期刊
在生活中总有些不和谐因素、暴力因素,歹徒常常一边抓住衣领,一边纠缠。希望以下这些制敌技术能帮助弱者摆脱危险!    一、外拨搂腿  制敌技术:敌(右者,下同)抓住我衣领时(图1),我(左者,下同)左手快速外拨敌肘部(图2),随之左脚向敌两腿之间进步,同时右手由外向里搂抓敌左膝窝处(图3),右脚蹬地、肩顶敌前胸、右手回拉将敌摔倒(图4)。  技术说明:1.外拨敌肘部要突然、迅速、准确,即使敌抓衣领之
期刊
按:四路奔打是道家防身自卫的实战功法,功架简便、紧凑、严谨、易学、易记、易练,刚柔相济,内外兼修。若长期演练,对通筋活络、延年益寿大有裨益。  年过八旬的武术老人胡素芝,虽一生历经坎坷,但武术给了她强健的体魄和战胜困难的勇气,至今仍耳聪目明,思维敏捷。现在,胡老把这套功法公诸于世,以飨读者。  1.预备势:面南而立,双腿挺直,脚跟并拢,脚尖外摆成外八字。身正腰直,沉肩挺胸,双拳紧抱于腰间,目视前方
期刊
1.王瑜伽(Raja Yoga) 又叫八分支法瑜伽(Astanga Yoga),如果说哈塔瑜伽是打开瑜伽之门的钥匙,那王瑜伽就是通往精神世界的必由之路。哈塔瑜伽重在体式和制气,王瑜伽偏于意念和调息,通常使用莲花坐等一些体位法进行冥想。王瑜伽积极提倡瑜伽的八分支法,即禁制、尊行、体位、调息、制感、内醒、静虑、三摩地。瑜伽冥想方法很多,但体位姿势大都采用莲花坐,练习冥想时通过意念来感受实体的运动,控
期刊
吴氏太极拳有两大特点,一是带功走架,二是非常容易做到“尾闾中正”。  吴氏太极拳带功走架虽然不同于俗称的养生导引功法(其气血运行,纯任自然,气机鼓荡,全由虚实生发。实则气到,力大无穷;虚则气化,触如棉花),但是,其基本要求是相同的,即都要求腰椎要松。  腰椎不松,则气不能下沉丹田。在松腰椎之前,首先就要求尾椎要正,尾椎不正,则腰椎受累;腰椎受累而紧张,真气就沉不下去。可见尾闾中正在太极拳内功修炼中
期刊
胯是人体下肢三大关节之一,是下肢三节之根,胯关节是腰与腿连接的重要枢纽。拳论曰:“有不得机不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腰与腿的灵活性关键在于练好胯关节,其可以调解上下肢的灵活性,是行气主要关卡,是产生爆发力的源泉,又是技击进攻的武器。  怎样把握好胯关节呢?    一、胯与其它关节    研究胯关节不能孤立的分析,应当弄明白它与腰、腿、裆、臀、膝之间的关系。所谓胯骨,也称髋骨,它的上端
期刊
一、技击入手法    (一)地盆  南派曰地盆,又曰地盘,北派曰马步,河南派及蜀黔楚等处曰站桩,名异而实同也。  地盆之法,为初入门时所必需,藉此练气下行,不独增长足力,且可免血气上浮,致身体上重下轻,稍一动作,即觉喘呼足颤,有不打自跌之患,故地盆宜于初时痛下站立之功。  地盆有三,随学者取便习之:  1.八字地盆:足如八字形,两腿蹬下,与骑马无异。  2.一字地盆:此式如“一”字形,只须如八字式
期刊
弟子小薛拿来《精武》2006年第7期所载李瑞林先生的《形意拳名家谱(二)》一文让我看,文中讲李老能的八大弟子,涉及到刘晓兰、刘维山、郭云深、刘轮山、杨扶山、刘奇兰等几位形意门中的名家,其师承关系和学拳过程先后次序多有舛误。我想把我掌握的有关情况粗略地谈一下,与李瑞林先生商榷,也算是给形意拳史以及先生的《形意拳名家谱》充实一点内容,如果有什么错处,请先生批评指正。  《形意拳名家谱》中提到的刘晓兰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