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新浪潮”电影的代表导演,特吕弗的自传性电影《四百下》、《二十岁的爱情》、《床第之间》等影片有着突出的代表性。其中《四百下》获得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标志着"新浪潮"作品被评论家承认,成为新浪潮电影流派的开山之作,是艺术电影史上一座丰碑。本文以《四百下》作为起点,从特吕弗出发,探讨法国电影新浪潮的艺术理念与时代影响。
关键词:特吕弗 法国电影新浪潮 《四百下》
四十五度昂首,黑色墨镜,一卷拉长的黑白胶片,还有嘴边叼起的纸烟……这是台湾电影人焦雄屏所著《法国电影新浪潮》的封面,戈达尔的形象先于文字为法国新浪潮做了表意化的诠释。然而作为与戈达尔并驾齐驱的新浪潮核心人物,弗朗索瓦·特吕弗在新浪潮运动中的作用同样不可小觑,他与戈达尔都投靠在“电影手册”门下,都成为新浪潮的旗手最后在戛纳“革了电影的命”。特吕弗在《法国电影的某种倾向》中提出的作者论被视为新浪潮的纲领和宣言,他针对法国“优质电影”提出了一种新的创作方法和批评方法。特吕弗认为“导演就是一部电影的作者,要完全根据自己的构想来创作具有个人风格的影片,并在不同影片中保持风格的一贯性,将‘作者’的个性体现在所有的作品之中。”[1]他一直履行这一原则,追求个人风格,为“新浪潮”电影增添了许多代表性的影片,其中以《四百下》最为典型。
一、《四百下》——“新浪潮”电影的试验
长镜头、场景调度理论,巴赞理论在特吕弗《四百下》中得到了实践,片中的安托万成了特吕弗银幕上的代言人。在《四百下》里,他打破了原本以导演资历运转的制片制度,选择和政治、宗教无关的题材、完全是记录自然生活的镜头语言、非明星制的演员设计……这些都体现了“新浪潮”电影的主要特征。
特吕弗用场景调度实现了主人公的内心表达,对安托万生活中的不同场景,利用机位变更营造出抒情化的情感对比。街道在是安托万的主要活动场所,导演往往用离人物较远且中间有阻挡的机位呈现出偷拍的感觉,影片像是白描式的追踪安托万的生活片段,将安托万的抑郁内心表露无疑。戈达尔谈《四百下》时曾说“这部电影充满坦白、快节奏、艺术、新鲜、摄影感、原创性、鲁莽、严肃、悲剧、力量、友情、宇宙性、温柔。”[2]这么多因素的呈现来源于导演对“作者论”的实践,特吕弗像一个文学家完成作品一样,利用镜头中夹杂着的抒情性使得电影成了浪漫的生活。
长镜头在《四百下》中同样起到了彰显主人公情感表达的作用,没有编排组接后的情节化剪辑,而是采用长镜头保持了时间和空间上的真实性,要观众在画面里自觉的选取关注点。在跟拍中,特吕弗用手摇或手持使得我们的视觉感受朴实真切,也彰显了他自传体电影的真诚。《四百下》中最出名的是安托万从少管所逃出后长达3分钟的奔跑镜头,特吕弗的跟拍处理将巴赞的长镜头理论发挥到了极致,使得镜头固有的力量凸显出来,缺少了蒙太奇的人工技巧,导演在自我消除的同时长镜头的记录性增强。作为全片终结,安托万逃出管教奋力奔跑,他站在大海前面对来自不易的自由却不知何去何从,他转头凝视,一个少年忧郁的眼睛定格在影片结尾,开放式的结局反而给了观影者巨大的冲击,这是新浪潮美学的体现。不同于法国“优质电影”中导演对于情节的戏剧性把握,特吕弗用看似没有关联的生活画面勾勒出一个缺少关爱的少年在社会和家庭的双重压抑里不堪重负的迷茫,践行了他对于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创作理念,他的作者性在影片中充分展现。
二、从特吕弗情结看“新浪潮”影响
“新浪潮”的作者电影风格使电影变得人人可及,电影不再是商业片远离生活的奇幻世界,而是真正的走入了人们的生活。当观众看见像自己一样青春叛逆、迷惘缺爱的安托尼逃课、偷窃的经历成为影像时,电影在彰显导演个人风格的同时也更加贴近观众。陈可辛说特吕弗“他一辈子都在恋爱”,特吕弗作为“新浪潮”的代表一直演绎着一个导演的最高自由,爱与不爱、做与不做,他在电影中我行我素。《四百下》之所以受到普遍欢迎,不但因为其技法最大限度的糅合了让·雷诺阿对自然的礼赞和让·维果辽阔的想象力,以及罗西里尼的记录写实,更是因为许多细节出自于特吕弗本身的经验感受,是不造作、坦诚的童年剖析。如戈达尔所言“新浪潮的真诚之处在于它很好地表现了它所熟悉的生活、事情,而不是蹩脚地表现它不了解的事情”。[3]“新浪潮”导演拍摄自己了解、感兴趣的东西,而不为了商业目的迎合观众。
贾樟柯《世界》中有越过楼群看埃菲尔铁塔的镜头,这个灵感就来自于《四百下》开篇运动的铁塔。蔡明亮受“新浪潮”的影响更为明显,在《脸》中启用所有和特吕弗合作过的演员,《你那边几点》里直接出现安托万扮演者让·皮埃尔·利奥德的身影。“新浪潮”的纪实风格使得电影这门艺术有了另一种生命力,电影里的人成了真实且和观众生活相关的人物。没有戏剧化、英雄化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刻画而是从平凡个体的烦恼忧虑出发,特吕弗为代表的法国新浪潮电影人为之后的电影工作者例证了一种电影拍摄手法上的可能,他们用实践经历说明低成本、非职业演员依然可以在黑白胶片中描绘出款款温情。
特吕弗摒弃了摄影棚、去掉了漫长的拍摄周期,在原来传统电影的诟病中去掉多余的枝蔓,学习精简的拍摄技巧。他引领了“新浪潮”时代同时也激发了一代代的电影人不断学习电影、投身电影的热情。从特吕弗看法国电影中新浪潮,看到的是他桀骜不驯的外表上一双对电影满怀激情的双眸。在那个优秀电影不断涌出的时代,特吕弗恰是一个任由时光荏苒却依旧心灵不变的导演,他的一生都在同电影恋爱。
参考文献:
[1]李迅,祝虹.欧洲电影分析[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1月
[2]焦雄屏.法国电影新浪潮(上)[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
[3]郑亚玲,胡滨.外国电影史[M].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7月中国
关键词:特吕弗 法国电影新浪潮 《四百下》
四十五度昂首,黑色墨镜,一卷拉长的黑白胶片,还有嘴边叼起的纸烟……这是台湾电影人焦雄屏所著《法国电影新浪潮》的封面,戈达尔的形象先于文字为法国新浪潮做了表意化的诠释。然而作为与戈达尔并驾齐驱的新浪潮核心人物,弗朗索瓦·特吕弗在新浪潮运动中的作用同样不可小觑,他与戈达尔都投靠在“电影手册”门下,都成为新浪潮的旗手最后在戛纳“革了电影的命”。特吕弗在《法国电影的某种倾向》中提出的作者论被视为新浪潮的纲领和宣言,他针对法国“优质电影”提出了一种新的创作方法和批评方法。特吕弗认为“导演就是一部电影的作者,要完全根据自己的构想来创作具有个人风格的影片,并在不同影片中保持风格的一贯性,将‘作者’的个性体现在所有的作品之中。”[1]他一直履行这一原则,追求个人风格,为“新浪潮”电影增添了许多代表性的影片,其中以《四百下》最为典型。
一、《四百下》——“新浪潮”电影的试验
长镜头、场景调度理论,巴赞理论在特吕弗《四百下》中得到了实践,片中的安托万成了特吕弗银幕上的代言人。在《四百下》里,他打破了原本以导演资历运转的制片制度,选择和政治、宗教无关的题材、完全是记录自然生活的镜头语言、非明星制的演员设计……这些都体现了“新浪潮”电影的主要特征。
特吕弗用场景调度实现了主人公的内心表达,对安托万生活中的不同场景,利用机位变更营造出抒情化的情感对比。街道在是安托万的主要活动场所,导演往往用离人物较远且中间有阻挡的机位呈现出偷拍的感觉,影片像是白描式的追踪安托万的生活片段,将安托万的抑郁内心表露无疑。戈达尔谈《四百下》时曾说“这部电影充满坦白、快节奏、艺术、新鲜、摄影感、原创性、鲁莽、严肃、悲剧、力量、友情、宇宙性、温柔。”[2]这么多因素的呈现来源于导演对“作者论”的实践,特吕弗像一个文学家完成作品一样,利用镜头中夹杂着的抒情性使得电影成了浪漫的生活。
长镜头在《四百下》中同样起到了彰显主人公情感表达的作用,没有编排组接后的情节化剪辑,而是采用长镜头保持了时间和空间上的真实性,要观众在画面里自觉的选取关注点。在跟拍中,特吕弗用手摇或手持使得我们的视觉感受朴实真切,也彰显了他自传体电影的真诚。《四百下》中最出名的是安托万从少管所逃出后长达3分钟的奔跑镜头,特吕弗的跟拍处理将巴赞的长镜头理论发挥到了极致,使得镜头固有的力量凸显出来,缺少了蒙太奇的人工技巧,导演在自我消除的同时长镜头的记录性增强。作为全片终结,安托万逃出管教奋力奔跑,他站在大海前面对来自不易的自由却不知何去何从,他转头凝视,一个少年忧郁的眼睛定格在影片结尾,开放式的结局反而给了观影者巨大的冲击,这是新浪潮美学的体现。不同于法国“优质电影”中导演对于情节的戏剧性把握,特吕弗用看似没有关联的生活画面勾勒出一个缺少关爱的少年在社会和家庭的双重压抑里不堪重负的迷茫,践行了他对于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创作理念,他的作者性在影片中充分展现。
二、从特吕弗情结看“新浪潮”影响
“新浪潮”的作者电影风格使电影变得人人可及,电影不再是商业片远离生活的奇幻世界,而是真正的走入了人们的生活。当观众看见像自己一样青春叛逆、迷惘缺爱的安托尼逃课、偷窃的经历成为影像时,电影在彰显导演个人风格的同时也更加贴近观众。陈可辛说特吕弗“他一辈子都在恋爱”,特吕弗作为“新浪潮”的代表一直演绎着一个导演的最高自由,爱与不爱、做与不做,他在电影中我行我素。《四百下》之所以受到普遍欢迎,不但因为其技法最大限度的糅合了让·雷诺阿对自然的礼赞和让·维果辽阔的想象力,以及罗西里尼的记录写实,更是因为许多细节出自于特吕弗本身的经验感受,是不造作、坦诚的童年剖析。如戈达尔所言“新浪潮的真诚之处在于它很好地表现了它所熟悉的生活、事情,而不是蹩脚地表现它不了解的事情”。[3]“新浪潮”导演拍摄自己了解、感兴趣的东西,而不为了商业目的迎合观众。
贾樟柯《世界》中有越过楼群看埃菲尔铁塔的镜头,这个灵感就来自于《四百下》开篇运动的铁塔。蔡明亮受“新浪潮”的影响更为明显,在《脸》中启用所有和特吕弗合作过的演员,《你那边几点》里直接出现安托万扮演者让·皮埃尔·利奥德的身影。“新浪潮”的纪实风格使得电影这门艺术有了另一种生命力,电影里的人成了真实且和观众生活相关的人物。没有戏剧化、英雄化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刻画而是从平凡个体的烦恼忧虑出发,特吕弗为代表的法国新浪潮电影人为之后的电影工作者例证了一种电影拍摄手法上的可能,他们用实践经历说明低成本、非职业演员依然可以在黑白胶片中描绘出款款温情。
特吕弗摒弃了摄影棚、去掉了漫长的拍摄周期,在原来传统电影的诟病中去掉多余的枝蔓,学习精简的拍摄技巧。他引领了“新浪潮”时代同时也激发了一代代的电影人不断学习电影、投身电影的热情。从特吕弗看法国电影中新浪潮,看到的是他桀骜不驯的外表上一双对电影满怀激情的双眸。在那个优秀电影不断涌出的时代,特吕弗恰是一个任由时光荏苒却依旧心灵不变的导演,他的一生都在同电影恋爱。
参考文献:
[1]李迅,祝虹.欧洲电影分析[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1月
[2]焦雄屏.法国电影新浪潮(上)[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
[3]郑亚玲,胡滨.外国电影史[M].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7月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