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国学公益课程《世说新语》示例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xybow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国学热”的兴起及科技的进步,全国各地的国学院、国学馆开始与时俱进地利用“微信”这一平台进行线上国学公益讲座。这种方式及时迅速、方便快捷,发布成本与关注成本都较低,故而成为很多家长茶余饭后教育孩子的选择。以下是我在做微信线上国学公益课的实践过程中,针对《世说新语》线上教法所做的一点尝试。
  关键词:国学;线上;教法;示例
  作者简介:陈涵君(1990.9-),女,甘肃兰州人,黑龙江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1-0-02
  一、课程介绍及设计的中心思想
  随着我国经济腾飞,国人走出了过去封闭保守的僵化状态,国际交往日益频繁之后,国家的强大激起了国人复兴传统文化的强烈愿望。“国学热”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中悄然兴起。“国学”,指的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其中,南朝刘宋刘义庆主编的《世说新语》,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以“德行”、“言语”、“方正”等分类,记载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人物,即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众多名士的言行与轶事。全书共一千二百多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有的寥寥数行,有的三言两语。像极了现代人发朋友圈的风格。《世说新语》文字简练的同时,运用到了许多文学技巧,譬如对照、比喻、夸张等。其中还衍生出了许多成语典故,如难兄难弟、拾人牙慧、一往情深等。《世说新语》用真实存在的人物的故事来传播正确的道德观念、行为方式,是一本可读性很高的国学读本。这些都是需要体现在课程中的。
  文言文是国学的精华,而线上国学公益课从吸引家长的角度来说,随着高考改革增加文言文占比的实现,文言文在中高考里的重要性越来越大。让孩子从小学习文言文、国学典故,是家长们乐意为之的选择。对孩子而言,学习文言文、熟悉国学经典、思考传统文化内涵,不止是为了短时期的中高考做准备,更是对自身内涵与终身修养的提高。故而我们的线上国学公益课程,要在兼顾讲清楚故事内涵和考试考点的同时,注意传播传统文化的积极力量,培养听众的文化修养。
  二、线上国学公益课程《世说新语》个案详情
  (一)课程设计分析
  微信群播讲的方式,既可以即时收听,参与互动;也可以稍后收听,不参与互动。利用微信——这一大众普遍使用的多功能平台开展线上国学公益课讲授有着及时迅速、方便快捷、发布成本与关注成本都较低的益处,但也正是由于这些利处,参与这些线上国学公益课的人员具有着文化层次不一致、参与稳定性不高、流动性大的特点。在设计课程中必须考虑这些因素。
  在选择课程具体内容时也要考虑到文言文难易程度与中高考的结合点、强调故事中所带成语典故、把握故事内涵与现代观念的切合度等。
  讲授中,不止使用讲述法,还应注意与微信群内听众的互动。可以采取如朗读原文、列举成语、提问问题、联想生活实际、启发思考讨论等形式。
  (二)《世说新语》线上授课示例
  以线上国学公益课程《世说新语》第一讲为例。
  由于是系列课程的第一讲,首先需要做的就是简单介绍《世说新语》其书、本讲课所要讲的“德行”篇及本节课所选的两则故事:
  《世说新语》在前文有所介绍,于此不再赘述。 我们本节课要讲的“德行”篇一共47则。德行指美好的道德品行,其中有很多正确的道德观念及优良的道德传统,都是值得继承和发扬的。这节课,我们从“德行”中精心挑选了两则故事进行讲解。此两则分别是:荀巨伯探友、的卢害主。
  开始讲之前用提问的方式提起听众的兴趣点:
  在讲课之前,老师想问大家两个问题,第一,你的好朋友有没有做过什么让你特别特别感动的事情?如果有,是什么?第二,你以前有没有为你的好朋友做过什么特别让他们感动的事,如果有,又是什么?
  利用所掌握的视频资料作为教学辅助工具,播放动画小故事《舍命全交》之后在群内领读故事原文:
  荀巨伯探友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利用语言转折,并对原文进行逐句解析:
  文言文里很多字词和我们现在的用法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读完了《荀巨伯探友》的原文,一定有很多小朋友看不懂他们的意思,现在,我们挑一些这里面和现在用法不一样的来解释一下。
  特别讲解原文中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如果听众水平足够,可以添加句读环节)。
  再次回顾故事原文并提问,刺激听众主动思考:
  解释完了《荀巨伯探友》的原文,让我们再来回顾一遍荀巨伯探友的故事,在回顾的时候,請大家思考以下问题,并积极地在群里回答。
  1、这个故事里提到了那些人?
  2、荀巨伯在看望他朋友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
  3、荀巨伯的朋友是怎么说的?荀巨伯又怎么做了?
  4、胡贼听了荀巨伯的话以后做了什么?
  最后总结故事内涵,启发听众思考:
  荀巨伯探友的故事听完了,那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呀,做人应该讲情意。荀巨伯舍生取义的做法不仅救了他朋友的性命,更是拯救了一座城,甚至一个国家。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坚守信义、大义凛然、对朋友讲义气、舍生取义、把道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品质。我们也应该学习荀巨伯这样的人,面对危险的时候,不要为了自己的利益,丢下朋友自己去面对,而是要勇敢地帮助你的朋友一起克服困难。   第二则故事的教法可以根据故事特点,運用不同的方式适当转换、添加互动环节,以增加趣味性:
  讲完了今天第一则故事,现在我们来看看今天的第二则故事是什么?(在微信群中分享《的卢害主》故事原文。)领读原文。
  随时注意调动群内参与者的积极性:
  请小朋友们练习朗读故事原文,练习之后,把自己朗读的作品分享到群里来。现在,老师来解释一下故事原文。
  根据原文内容可以设置如列举成语的互动:
  这个故事主要和马有关,那么大家都知道有哪些与马有关的成语呢?想到的朋友请发到群里来。
  总结之前选用贴合听众生活的题目设置判断题,让听众更好地理解故事内涵:
  1、新学期开始的第一天,老师给大家发新书了。可是你拿到了一本书皮蹭破了的新书,你拿到以后,趁别人不注意跟别人换了,这样做对不对?
  2、吃鸡蛋的时候,你和姐姐都不爱吃鸡蛋黄,每次你都把你的鸡蛋黄给姐姐吃。这样做对不对?
  3、妈妈最近加班,没有像她答应的那样带你去玩儿,你想了想,妈妈也挺辛苦的,改天再玩吧。这样做对不对?
  最后总结故事内涵,启发思考。
  三、线上国学公益课程《世说新语》教法反思
  在本次的线上国学公益课程进行中,几个微信群里的互动频繁,每一个环节环环相扣,且在课程结束后仍有许多听众分享朗读原文语音到群里。虽然本次线上课程在几个微信群里收到了很多超出预期的效果,但仍有很多不足之处。第一,课程内容稍多。我们微信群内的主要听众是1-5年级的小学生,他们接触的文言文较少,课程选篇内容对他们来说难度会比较大。基于此,针对小学生讲文言文,可以多注意增加故事性,适当减少解释文言文字词。第二,课程节奏稍快。本次线上国学公益课同时在4个微信群内转发,实际课时超过原定计划时长,且群内互动环节时间明显不足。很多听众未及参与,互动环节就结束了。如此可以适当减少课程内容,增加互动时间,也可以将一些互动环节的问题留给听众课后完成。第三,课程设置纰漏。比如朗读原文环节。在播放动画故事之后,老师领读原文,让听众跟读,要求听众将自己的朗读作品分享到群里。听众在练习朗读的时候,老师已经开始播讲下一环节—解释原文。需要听众一边练习朗读,一边收听老师的播讲,两头不能兼顾。如果条件允许,可以适当增加课时时长,但有些不适宜微信群内即时互动的环节可以另行设置或者取消。
  以上就是我在做微信线上国学公益课的实践过程中,针对《世说新语》线上教法所做的一点尝试。除了教法反思中所列述的问题,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还望方家指正。随着“国学热”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团体开始利用微信这一平台进行线上国学课程的推广,当然,无论是对于“国学”的理解,还是对国学课程的认知,都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线上国学公益课程不过是“国学”快餐式的存在,怎样把这个“国学”快餐做出实质营养来,是需要我们在实践中研精殚思的。
其他文献
摘 要:老舍凭借其在小说中对社会底层民间生活图景的细致描写而被誉为“人民艺术家”,《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作品更是成为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在40余年创作过程中,老舍以民间生活为其创作立足点,将民间文化与小说叙事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不仅让小说呈现出极为浓郁的平民情怀,而且也让其作品形成了民间化的叙事风格,实现了文学作品的雅俗共赏。  关键词:老舍;小说;民间;叙事  [中图分类号]:I206 [文
摘 要:《聊斋志异.香玉》篇描写了一则人花相恋的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蒲松龄别出心裁地打破“双美共侍一夫”的传统,将“双美”设置成书生的妻子和朋友,并在该模式下完成对于至真至纯的理想主义人性美的书写。本文试图立足黄生、香玉、绛雪的人物性格,从至真至纯的感情、两性关系的创新和理想在残酷现实中走向幻灭的悲剧结尾三个方面做出简要分析。  关键词:香玉;爱情;友情;理想主义  [中图分类号]:I206 [文
目的:探讨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南湖分院近五年巨大儿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为控制巨大儿的发生提供依据。  方法:将从2008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