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不掉的口罩

来源 :求学·高分作文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yixinsi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口罩从手术室中走出来,在历史上曾扮演不同的角色:抵御过流感病毒,遮挡过风沙雾霾,“荣登”过街头时尚榜,也成为过表达民意的载体。口罩,为安全而生,却时刻营造着不安全的氛围。
  现代意义上的口罩源于西方。19世纪,近代细菌学说创立。那时候人们开始意识到空气是会被污染的,便开始在医护领域广泛使用口罩。
  1965年12月7日,披头士乐队抵达美国曼彻斯特参加演唱会。而曼彻斯特正处于多年来空气污染最为严重的时期,他们戴着口罩不是为了隐藏身份,而是为了对抗城市烟雾。那时候,人们喜欢佩戴样式夸张的口罩,以此表达对糟糕空气的抗议和不满。
  20世纪60年代后期的中国,口罩和军用棉大衣成为年轻人的标配。除了防寒,年轻人还流行把口罩展平了挂在胸前,这是当时单调服装上少有的装饰物,成为冬季街头的“时尚”。
  2003年,突如其来的SARS风暴席卷中国,口罩的使用和普及达到新高潮。一些不法分子因此趁机炮制出用黑心棉、下脚料做成的“防非典口罩”,销路大好。
  20世纪40年代——60年代,英国和美国由于工业的发展而饱受空气污染之苦。伦敦一名戴着口罩的妇女为她的宠物狗戴上口罩。彼时,戴着口罩、皱着眉头的人们成了伦敦街头的标志性“风景”。
  “口罩时尚”的风气大概流行到1978年才减退。随着工业发展,空气污染也随之而来。2002年3月,北京沙尘天气严重,天空变成土红色,天安门的游客戴着厚厚的纱布防尘口罩。
  2003年非典期间,一名女孩戴口罩后留下印记。
  从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肆虐,到2013年H7N9禽流感的传播,口罩间或出现在历史舞台。
  口罩佩戴的日常化,就像衣服一样,爱美的人们也讲究起样式来了,格纹、迷彩、卡通图案,形成街头的口罩“美学”,在满大街白色医用口罩营造的恐慌气氛中颇为亮眼。
  从2010年底开始,全国多地雾霾天接连出现。得益于美国驻华大使馆公布的空气指数,雾霾、PM2.5等概念开始在中国为人知晓并深入人心。非典时代满街口罩的奇异场景又回来了。
  2013年12月24日,在北京天坛祈年殿前,一个6岁女孩佩戴数百个口罩,通过这种行为艺术倡导环保,拒绝雾霾。
  口罩甚至激发了艺术家的创作灵感。2014年2月22日,北京雾霾严重,北大校园里塞万提斯的雕塑被戴上了口罩。这引人联想:连雕像都戴口罩,这雾霾该有多严重啊!
  口罩火了,可巨大的市场背后是一片混乱,投机口罩厂商的虚假宣传铺天盖地。我国目前并无防PM2.5口罩的国家标准,那些公然打上“防霾”“防PM2.5”标签的口罩涉嫌虚假宣传。2014年8月27日,北京工商人员对部分药店的问题口罩进行检查。
  【看客之音】
  2014年,雾霾再度来袭,口罩成为当下人们必不可少的物件之一。无论出现在什么样的场景,以何种面貌示人,技术如何先进,口罩始终都是戒备、防范的工具和象征,它消解着、也强化着人类的生存忧虑。雾霾中的中国人,也期待着像英美战胜烟雾、中国战胜非典一样,摘下口罩,解放我们被“蒙蔽”的嘴和鼻。
其他文献
对于贝尔或者沃尔科特这样身体条件近妖的边路球员来说,在边路推进最简单也是他们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将皮球向前一捅,再利用自己的速度和身体去追,典型的“欺负人”踢法。多数情况下对方后卫即使拼尽全力也只能在后面目送他们一骑绝尘,只恨爹妈没给自己多生两条腿。同为边路球员,这样的情景很少在马塔身上出现。同样的情况下马塔会选择充分利用队友和球场空间,跟队友倒几脚球再打个撞墙式二过一后照样能把球从后场推进到对方禁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