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童谣是有韵的母乳”,它应该成为幼儿园民间文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但传统的童谣中存在着各种问题,必须进行改编,以求去其糟粕,保其精华。根据长时期对民间童谣教学的实践研究,我初步总结出民间童谣改编的若干策略。
一、就近:与幼儿真实生活相关联
童谣改编的第一要点是要关联幼儿的真实生活情境,说他们自己的事,才能充分激发他们学习和传唱的热情。
如童谣《外婆桥》的原版:“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叫我好宝宝,我叫外婆洋泡泡,外婆骂我小搓佬,糖一包,果一包,又有圆子又有糕。”我们改编为:“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叫我好宝宝,给我泡杯高乐高,要我乖乖不搞劳,逗得外公乐陶陶。”这样改编是考虑到原版中外婆请孙女吃糖吃果的幸福时光,因生活水平的提升,现在的孩子们已经体会不到了,所以改为现在孩子爱喝的饮料“高乐高”,还把孩子陌生的俚语“洋泡泡”和“小搓佬”两句进行了改编。这样既保留了原版的格式和韵味,又增添不少现实的生活趣味。
二、向善:与幼儿德性认知相融合
童谣能够滋润儿童的心灵,影响儿童的德性发展。很多的民间童谣里蕴含着伦理道德、劝勉告诫等教育性的内容,能陶冶儿童的心灵。在对童谣改编时,要深入领悟童谣的情感和意境,挖掘其中德性教育的元素,遵循向善的要求,融入幼儿的德性教育。
如童谣《赖学精》的原版:“赖学精,炒面筋,面筋炒不熟,买块肉,肉不烂,买只雁,雁不飞,买只龟,龟不爬,买条蛇,蛇不游,买条船,船不撑,买盏灯,灯不点,二十四个不要脸。”我们将它改编为:“赖学精,玩猫精,猫精丑,买节藕,藕不脆,买头牛,牛不叫,买块糖,糖不甜,买袋盐,盐不咸,买鞭炮,炮不响,买本书,书上念,赖学精还是要上学。”
童谣中的“赖学精”是南通俚语,指不爱上学不愿意去学校的孩子,原童谣是批评不愿去上学的孩子。改编时,在保留了童谣原有的表现手法基础上,把内容改编为赖学精由于不好好学习,使得他什么事都做不好,所以,他转变为要求去上学。这样,使得童谣有了向善的转变,体现了对幼儿成长的关注与呵护。
三、快乐:与幼儿游戏认知相整合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也是幼儿有效的学习形式。民间童谣和民间游戏是孪生姐妹,总是结伴而行。因此,我们将民间游戏改编为新童谣,不仅丰富了童谣的内容,还拓展了童谣的教育价值。如童谣体育游戏“荷花荷花几月开”的原版:“荷花荷花几月开?一月不开二月开。荷花荷花几月开?二月不开三月开。荷花荷花几月开?……六月荷花朵朵开。”改编时,我们融入了月份和植物开花的知识,变成:“花儿花儿几月开?一月蜡梅正在开。花儿花儿几月开?二月杏花正在开。花儿花儿几月开?三月迎春花正在开。花儿花儿几月开?四月牡丹正在开。花儿花儿几月开?五月石榴正在开。花儿花儿几月开?六月荷花朵朵开。”改编后的童谣,游戏的玩法更为多样了,除了原有的体育游戏,还可成为表演游戏。知识和游戏相结合,寓教于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童真:与幼儿心理认知相吻合
童谣多是成人创编的,可能不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和水平。因此,有必要从幼儿的视角进行改编。
如童谣《萤火虫》的原版:“萤火虫,夜夜红,半夜爬起点灯笼,灯笼低,杀只鸡,鸡肚长,杀只羊,羊角弯,弯上天,天上星星闪又闪,好像满天萤火虫。”考虑到孩子们喜欢小动物,故而对杀小动物有心理上的抵触。我们把这首儿歌的主题由“杀”改成了“变”,由“萤火虫—灯笼—鸡—羊—星星—萤火虫”完成回环反复的变化,并保留了童谣前一句尾巴和后一句开头“顶真”的特色。改编版为:“萤火虫,夜夜红,半夜爬起点灯笼,灯笼低,变只鸡,鸡肚长,变只羊,羊角弯,弯上天,天上都是小星星,星星就像萤火虫。”
五、新生:使童谣具有时代的内涵
1. 增减粹其精。增减法一是把童谣中的生僻字、词、句,或粗口部分去除掉,二是把现代社会中已经不存在的习俗删去,添加上适切的内容。如童谣《拉大锯扯大锯》的原版:“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唱大戏,接闺女请女婿,小外孙子也要去。今搭棚明挂彩,羊肉包子往上摆,不吃不吃吃二百。”幼儿对“接闺女、请女婿”有些疑惑,问:“不接不请就不能去看戏了吗?”还问:“什么是‘今搭棚、明挂彩’?”和孩子们讨论后,我们借助增减法将童谣改编为:“拉大锯扯大锯,奶奶家唱大戏,爸爸去妈妈去,就是不让妞妞去。不让去也得去,骑着小车赶过去。”这样改编后的童谣更贴切实际,更接地气,更适合孩子的口吻。
2.拓展得其妙。拓展法是指根据童谣的具体内容,在保持童谣原有结构的基础上,对整个内容进行适宜的拓展。如童谣《春节话》的原版:“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初一、初二满街走。”这首童谣表现了过春节的传统习俗,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某些旧风俗已不复存在,而变成贴对联、守着电视看春晚等习俗了。我们组织幼儿讨论自家过年时的情形,对童谣进行了改编,成为:“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二十三,买年货;二十四,买福字;二十五,扫尘土;二十六,炖牛肉;二七二八把面发;二九对联贴门口,除夕万家人团圆,欢天喜地看春晚。”新版的《春节话》,更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有民谣的韵味,孩子们喜欢说喜欢唱。
3.发散悟其法。发散法即根据一首童谣,通过发散性思维,创编新童谣。如童谣《耳朵歌》:“谁的耳朵长?驴的耳朵长。谁的耳朵短?马的耳朵短。谁的耳朵遮着脸?大象的耳朵遮着脸。谁的耳朵尖?猫的耳朵尖。谁的耳朵圆?猴的耳朵圆。谁的耳朵听得远?狗的耳朵听得远。”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将各种小动物耳朵的特征和功能进行了描述,既朗朗上口,又好记好懂。通过发散思维,我们选取了小动物的尾巴创编了一首童谣《尾巴歌》,讲述了各种动物尾巴的特点和功能:“谁的尾巴长?猴子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兔子的尾巴短。谁的尾巴断了还能长?壁虎的尾巴断了还能长。谁的尾巴像剪刀?燕子的尾巴像剪刀。谁的尾巴最漂亮?孔雀的尾巴最漂亮。谁的尾巴慢慢不见了?蝌蚪的尾巴慢慢不见了。”这首童谣既有较高的趣味性,又有一定的科学性,幼儿在传唱的过程中,不仅发展了口语能力,还获取了许多科学常识。
4.组合展其魅。组合法是指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童谣,根据需要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成为一首新童谣。如童谣《四季歌》就是由四首童谣组合而成。《四季歌》第一段(春)是童谣《迎春花》:“迎春花,开黄花,朵朵张开小嘴巴,它是公园小号手,迎着春天吹喇叭!嘀嘀嗒,吹的啥?春来啦!嘀嘀嗒,小朋友真乖不采花!”第二段(夏)是童谣《知了叫》:“知了叫,夏天到,蝉儿吹箫真热闹,它是大树音乐家,唱来了美丽夏姐姐!吱吱喳,唱的啥?夏来啦!吱吱喳,小朋友游泳乐哈哈!”第三段(秋)是童谣《桂花香》:“山也香,水也香,八月桂花香万家,它是丰收秋姑姑,调出秋天好味道!香喷喷,那是啥?秋来啦!香喷喷,小朋友爱吃桂花糕!”第四段(冬)是童谣《雪花飘》:“寒风吹,雪花飘,朵朵雪花风中摇,它是装扮小能手,帮着大树裹银装!呼啦啦,吹的啥?冬来了,呼啦啦,小朋友堆雪人乐开花!”四首童谣,春夏秋冬,四季更替,一朵云,一阵风,一棵树,一枝花,在孩子的眼中,这些都是美丽的,随着童谣的改编和吟唱,他们的生活也就如四季更迭般精彩美丽。
5.附加顺其韵。附加法是以某事物为主体,再添加另一附属事物,以实现组合创新的改编方法。童谣《炒蚕豆》:“炒蚕豆,炒蚕豆,噼里啪啦翻跟头。”我们运用了附加法在后面增添了两句“跟头赛过孙悟空,孙悟空也来吃蚕豆”。后两句的增加是因为孩子们都喜欢孙悟空,翻跟头时自然联想到孙悟空会翻跟头,所以要和孙悟空来比赛,比翻跟头也比吃蚕豆。
6.重复环其美。重复法实际上也是一种增词法,只不过所增加的词是上文刚刚出现过的词,用以强调和突出所重复的内容和所要表达的情感。如运用重复法改编的童谣《羊》:“角儿弯弯,胡子翘翘,蹦蹦跳跳,打打闹闹,一起玩耍,不分老小。”这首童谣节奏明朗,易念易记易唱。歌中多处运用叠词来表现音响美、回环美,切合幼儿学习语言需要反复记忆的特点。
人总是“依照美的规律来造型”。童谣改编是改编者综合诸多因素、反复筛选,进而产生全新认识和新颖创造的过程。
一、就近:与幼儿真实生活相关联
童谣改编的第一要点是要关联幼儿的真实生活情境,说他们自己的事,才能充分激发他们学习和传唱的热情。
如童谣《外婆桥》的原版:“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叫我好宝宝,我叫外婆洋泡泡,外婆骂我小搓佬,糖一包,果一包,又有圆子又有糕。”我们改编为:“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叫我好宝宝,给我泡杯高乐高,要我乖乖不搞劳,逗得外公乐陶陶。”这样改编是考虑到原版中外婆请孙女吃糖吃果的幸福时光,因生活水平的提升,现在的孩子们已经体会不到了,所以改为现在孩子爱喝的饮料“高乐高”,还把孩子陌生的俚语“洋泡泡”和“小搓佬”两句进行了改编。这样既保留了原版的格式和韵味,又增添不少现实的生活趣味。
二、向善:与幼儿德性认知相融合
童谣能够滋润儿童的心灵,影响儿童的德性发展。很多的民间童谣里蕴含着伦理道德、劝勉告诫等教育性的内容,能陶冶儿童的心灵。在对童谣改编时,要深入领悟童谣的情感和意境,挖掘其中德性教育的元素,遵循向善的要求,融入幼儿的德性教育。
如童谣《赖学精》的原版:“赖学精,炒面筋,面筋炒不熟,买块肉,肉不烂,买只雁,雁不飞,买只龟,龟不爬,买条蛇,蛇不游,买条船,船不撑,买盏灯,灯不点,二十四个不要脸。”我们将它改编为:“赖学精,玩猫精,猫精丑,买节藕,藕不脆,买头牛,牛不叫,买块糖,糖不甜,买袋盐,盐不咸,买鞭炮,炮不响,买本书,书上念,赖学精还是要上学。”
童谣中的“赖学精”是南通俚语,指不爱上学不愿意去学校的孩子,原童谣是批评不愿去上学的孩子。改编时,在保留了童谣原有的表现手法基础上,把内容改编为赖学精由于不好好学习,使得他什么事都做不好,所以,他转变为要求去上学。这样,使得童谣有了向善的转变,体现了对幼儿成长的关注与呵护。
三、快乐:与幼儿游戏认知相整合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也是幼儿有效的学习形式。民间童谣和民间游戏是孪生姐妹,总是结伴而行。因此,我们将民间游戏改编为新童谣,不仅丰富了童谣的内容,还拓展了童谣的教育价值。如童谣体育游戏“荷花荷花几月开”的原版:“荷花荷花几月开?一月不开二月开。荷花荷花几月开?二月不开三月开。荷花荷花几月开?……六月荷花朵朵开。”改编时,我们融入了月份和植物开花的知识,变成:“花儿花儿几月开?一月蜡梅正在开。花儿花儿几月开?二月杏花正在开。花儿花儿几月开?三月迎春花正在开。花儿花儿几月开?四月牡丹正在开。花儿花儿几月开?五月石榴正在开。花儿花儿几月开?六月荷花朵朵开。”改编后的童谣,游戏的玩法更为多样了,除了原有的体育游戏,还可成为表演游戏。知识和游戏相结合,寓教于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童真:与幼儿心理认知相吻合
童谣多是成人创编的,可能不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和水平。因此,有必要从幼儿的视角进行改编。
如童谣《萤火虫》的原版:“萤火虫,夜夜红,半夜爬起点灯笼,灯笼低,杀只鸡,鸡肚长,杀只羊,羊角弯,弯上天,天上星星闪又闪,好像满天萤火虫。”考虑到孩子们喜欢小动物,故而对杀小动物有心理上的抵触。我们把这首儿歌的主题由“杀”改成了“变”,由“萤火虫—灯笼—鸡—羊—星星—萤火虫”完成回环反复的变化,并保留了童谣前一句尾巴和后一句开头“顶真”的特色。改编版为:“萤火虫,夜夜红,半夜爬起点灯笼,灯笼低,变只鸡,鸡肚长,变只羊,羊角弯,弯上天,天上都是小星星,星星就像萤火虫。”
五、新生:使童谣具有时代的内涵
1. 增减粹其精。增减法一是把童谣中的生僻字、词、句,或粗口部分去除掉,二是把现代社会中已经不存在的习俗删去,添加上适切的内容。如童谣《拉大锯扯大锯》的原版:“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唱大戏,接闺女请女婿,小外孙子也要去。今搭棚明挂彩,羊肉包子往上摆,不吃不吃吃二百。”幼儿对“接闺女、请女婿”有些疑惑,问:“不接不请就不能去看戏了吗?”还问:“什么是‘今搭棚、明挂彩’?”和孩子们讨论后,我们借助增减法将童谣改编为:“拉大锯扯大锯,奶奶家唱大戏,爸爸去妈妈去,就是不让妞妞去。不让去也得去,骑着小车赶过去。”这样改编后的童谣更贴切实际,更接地气,更适合孩子的口吻。
2.拓展得其妙。拓展法是指根据童谣的具体内容,在保持童谣原有结构的基础上,对整个内容进行适宜的拓展。如童谣《春节话》的原版:“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初一、初二满街走。”这首童谣表现了过春节的传统习俗,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某些旧风俗已不复存在,而变成贴对联、守着电视看春晚等习俗了。我们组织幼儿讨论自家过年时的情形,对童谣进行了改编,成为:“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二十三,买年货;二十四,买福字;二十五,扫尘土;二十六,炖牛肉;二七二八把面发;二九对联贴门口,除夕万家人团圆,欢天喜地看春晚。”新版的《春节话》,更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有民谣的韵味,孩子们喜欢说喜欢唱。
3.发散悟其法。发散法即根据一首童谣,通过发散性思维,创编新童谣。如童谣《耳朵歌》:“谁的耳朵长?驴的耳朵长。谁的耳朵短?马的耳朵短。谁的耳朵遮着脸?大象的耳朵遮着脸。谁的耳朵尖?猫的耳朵尖。谁的耳朵圆?猴的耳朵圆。谁的耳朵听得远?狗的耳朵听得远。”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将各种小动物耳朵的特征和功能进行了描述,既朗朗上口,又好记好懂。通过发散思维,我们选取了小动物的尾巴创编了一首童谣《尾巴歌》,讲述了各种动物尾巴的特点和功能:“谁的尾巴长?猴子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兔子的尾巴短。谁的尾巴断了还能长?壁虎的尾巴断了还能长。谁的尾巴像剪刀?燕子的尾巴像剪刀。谁的尾巴最漂亮?孔雀的尾巴最漂亮。谁的尾巴慢慢不见了?蝌蚪的尾巴慢慢不见了。”这首童谣既有较高的趣味性,又有一定的科学性,幼儿在传唱的过程中,不仅发展了口语能力,还获取了许多科学常识。
4.组合展其魅。组合法是指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童谣,根据需要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成为一首新童谣。如童谣《四季歌》就是由四首童谣组合而成。《四季歌》第一段(春)是童谣《迎春花》:“迎春花,开黄花,朵朵张开小嘴巴,它是公园小号手,迎着春天吹喇叭!嘀嘀嗒,吹的啥?春来啦!嘀嘀嗒,小朋友真乖不采花!”第二段(夏)是童谣《知了叫》:“知了叫,夏天到,蝉儿吹箫真热闹,它是大树音乐家,唱来了美丽夏姐姐!吱吱喳,唱的啥?夏来啦!吱吱喳,小朋友游泳乐哈哈!”第三段(秋)是童谣《桂花香》:“山也香,水也香,八月桂花香万家,它是丰收秋姑姑,调出秋天好味道!香喷喷,那是啥?秋来啦!香喷喷,小朋友爱吃桂花糕!”第四段(冬)是童谣《雪花飘》:“寒风吹,雪花飘,朵朵雪花风中摇,它是装扮小能手,帮着大树裹银装!呼啦啦,吹的啥?冬来了,呼啦啦,小朋友堆雪人乐开花!”四首童谣,春夏秋冬,四季更替,一朵云,一阵风,一棵树,一枝花,在孩子的眼中,这些都是美丽的,随着童谣的改编和吟唱,他们的生活也就如四季更迭般精彩美丽。
5.附加顺其韵。附加法是以某事物为主体,再添加另一附属事物,以实现组合创新的改编方法。童谣《炒蚕豆》:“炒蚕豆,炒蚕豆,噼里啪啦翻跟头。”我们运用了附加法在后面增添了两句“跟头赛过孙悟空,孙悟空也来吃蚕豆”。后两句的增加是因为孩子们都喜欢孙悟空,翻跟头时自然联想到孙悟空会翻跟头,所以要和孙悟空来比赛,比翻跟头也比吃蚕豆。
6.重复环其美。重复法实际上也是一种增词法,只不过所增加的词是上文刚刚出现过的词,用以强调和突出所重复的内容和所要表达的情感。如运用重复法改编的童谣《羊》:“角儿弯弯,胡子翘翘,蹦蹦跳跳,打打闹闹,一起玩耍,不分老小。”这首童谣节奏明朗,易念易记易唱。歌中多处运用叠词来表现音响美、回环美,切合幼儿学习语言需要反复记忆的特点。
人总是“依照美的规律来造型”。童谣改编是改编者综合诸多因素、反复筛选,进而产生全新认识和新颖创造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