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必须对阅读教学予以足够的重视。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初探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这句话充分表明了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巨大作用。当下对教师来说,一方面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加大阅读指导深的研究,已经是每个语文老师的重要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教师不但是学生阅读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而且与学生的认知碰撞、情感交流、思想交锋,共同创造着精彩。
1 创造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1.1 从认识阅读的好处入手。在阅读课上,给学生讲述古今中外名人刻苦读书的故事,以名人名言唤起学生对书的热爱,使其重视课内外阅读。鼓励学生选取有关书的格言作为座右铭,时时警策自己多读书,读好书。
1.2 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如举办故事会、新书介绍会、诗歌朗诵会、读书心得会等,以此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教师还可以利用课堂或课余时间,向学生讲述名著、佳作片段,让学生时时受到熏陶。同时,教师还应帮助他们选择有关的书籍,让学生在书海畅游中收获精神食粮,满足情感所需。
1.3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有空读书。学生对阅读有了浓厚的兴趣和较高的积极性,教师还必须加以引导。否则,学生可能只关注故事情节,或流于形式,或读不得法,造成“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要引导学生分辨文章的体裁,不同体裁的文章应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读。
1.4 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师要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不限字数和体裁。也可以在班级里举办读书报告会、辩讨会,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另外,组织学生办置板报和手抄报也是不错的方法。
2 运用情感教学,教会学生阅读方法。
所谓情感教学,就是将情感渗透于语文阅读教学之中,把情感教学的理念和方法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情感教学的实施不仅使学生获得语文知识,还会使学生获得语文知识以外的情感教育,让他们成为具有丰富人文情怀的人。
2.1 研究教材。在课前,教师要研究教材文本,精心做好教学设计,力求把文本中丰富的情感因素挖掘出来,以便在教学过程中展示给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师要把教材读懂、读深、读透,要深入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要把文章的感情基调转化为我们课堂教学的感情基调,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只有在课前准备好饱含情感的“一桶水”,才能在课堂教学中给每个学生包含情感的“一碗水”。
2.2 制订好阅读的计划。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要设计一个切实可行的读书计划,包括读些什么书、怎么定时、怎么定量、如何读书、如何思考等。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教会学生一些技巧,如让学生熟练掌握圈点批注、摘要、摘录等方法,还要学会查读、浏览、参读、跳读、编索引等。这样,学生可以慢慢具备鉴别与欣赏、质疑与评析的能力。教师要注意及时解决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巩固和发展学生的阅读兴趣,纠正其阅读中的不良倾向。特别是一些感情色彩很浓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让学生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3 改变授课模式,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首先,在教学中我实行了“单篇到路、单元整合、主题阅读、读写共进”的教学模式。每个单元选一至两篇重点课文进行精读,引导学生养成科学合理的阅读习惯。当然,这里所说的重点精读不是对重点课文面面俱到地去读,而是在研读重点段落上下功夫,从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写作技巧、修辞手法、抒情方式、语言特点等方面深入探究。其次,我觉得语文老师对文章的理解一定要有自己的真情实感,也就是说自己首先要被文章所感动,然后才能把这份情感传递给学生。所以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我把“情”字看得很重,引导学生声情并茂地读,绘声绘色地读,激情澎湃地读。再次,初中语文课本中每一单元都有其代表性的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为此我以课堂学习为核心,充分激发学生对课文中精彩段落诵读的积极性,让学生从读单一的课本延伸到课外书。比如去读主题学习阅读丛书、中学生课外阅读、经典读书等。老师充分拓展阅读空间,带领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使课堂学习与课外练习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地结合,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
总之,阅读是表达的基础,学生只有读得多、读得好,才能进而写得好。语文素养的形成就必须经过大量的课内外阅读,没有捷径可走。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学情,教师指导学生课内外阅读的方法多种多样,最关键的是要在思想上重视课内外阅读。无论教学进度有多紧张,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时时刻刻把学生的课内外阅读当成最重要的事情对待。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初探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这句话充分表明了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巨大作用。当下对教师来说,一方面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加大阅读指导深的研究,已经是每个语文老师的重要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教师不但是学生阅读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而且与学生的认知碰撞、情感交流、思想交锋,共同创造着精彩。
1 创造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1.1 从认识阅读的好处入手。在阅读课上,给学生讲述古今中外名人刻苦读书的故事,以名人名言唤起学生对书的热爱,使其重视课内外阅读。鼓励学生选取有关书的格言作为座右铭,时时警策自己多读书,读好书。
1.2 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如举办故事会、新书介绍会、诗歌朗诵会、读书心得会等,以此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教师还可以利用课堂或课余时间,向学生讲述名著、佳作片段,让学生时时受到熏陶。同时,教师还应帮助他们选择有关的书籍,让学生在书海畅游中收获精神食粮,满足情感所需。
1.3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有空读书。学生对阅读有了浓厚的兴趣和较高的积极性,教师还必须加以引导。否则,学生可能只关注故事情节,或流于形式,或读不得法,造成“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要引导学生分辨文章的体裁,不同体裁的文章应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读。
1.4 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师要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不限字数和体裁。也可以在班级里举办读书报告会、辩讨会,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另外,组织学生办置板报和手抄报也是不错的方法。
2 运用情感教学,教会学生阅读方法。
所谓情感教学,就是将情感渗透于语文阅读教学之中,把情感教学的理念和方法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情感教学的实施不仅使学生获得语文知识,还会使学生获得语文知识以外的情感教育,让他们成为具有丰富人文情怀的人。
2.1 研究教材。在课前,教师要研究教材文本,精心做好教学设计,力求把文本中丰富的情感因素挖掘出来,以便在教学过程中展示给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师要把教材读懂、读深、读透,要深入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要把文章的感情基调转化为我们课堂教学的感情基调,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只有在课前准备好饱含情感的“一桶水”,才能在课堂教学中给每个学生包含情感的“一碗水”。
2.2 制订好阅读的计划。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要设计一个切实可行的读书计划,包括读些什么书、怎么定时、怎么定量、如何读书、如何思考等。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教会学生一些技巧,如让学生熟练掌握圈点批注、摘要、摘录等方法,还要学会查读、浏览、参读、跳读、编索引等。这样,学生可以慢慢具备鉴别与欣赏、质疑与评析的能力。教师要注意及时解决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巩固和发展学生的阅读兴趣,纠正其阅读中的不良倾向。特别是一些感情色彩很浓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让学生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3 改变授课模式,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首先,在教学中我实行了“单篇到路、单元整合、主题阅读、读写共进”的教学模式。每个单元选一至两篇重点课文进行精读,引导学生养成科学合理的阅读习惯。当然,这里所说的重点精读不是对重点课文面面俱到地去读,而是在研读重点段落上下功夫,从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写作技巧、修辞手法、抒情方式、语言特点等方面深入探究。其次,我觉得语文老师对文章的理解一定要有自己的真情实感,也就是说自己首先要被文章所感动,然后才能把这份情感传递给学生。所以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我把“情”字看得很重,引导学生声情并茂地读,绘声绘色地读,激情澎湃地读。再次,初中语文课本中每一单元都有其代表性的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为此我以课堂学习为核心,充分激发学生对课文中精彩段落诵读的积极性,让学生从读单一的课本延伸到课外书。比如去读主题学习阅读丛书、中学生课外阅读、经典读书等。老师充分拓展阅读空间,带领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使课堂学习与课外练习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地结合,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
总之,阅读是表达的基础,学生只有读得多、读得好,才能进而写得好。语文素养的形成就必须经过大量的课内外阅读,没有捷径可走。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学情,教师指导学生课内外阅读的方法多种多样,最关键的是要在思想上重视课内外阅读。无论教学进度有多紧张,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时时刻刻把学生的课内外阅读当成最重要的事情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