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化学核心素养发展的问题化学习教学设计

来源 :化学教与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lviol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化学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深化教育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发展素质教育、弘扬科学精神的重要举措。文章以“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乙醇”为例,进行“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设计,探讨通过创设真实情境、开展探究活动、进行问题化学习,从而发展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乙醇;问题化学习;教学设计
  文章编号:1008-0546(2020)02-0038-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20.02.012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研究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体系要求,各学科也相应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具体要求,《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新课标)提出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5个方面,并指出:重视开展“素养为本”的教学,倡导真实问题情境的创设,注重教学目标与评价目标、学习任务与评价任务、学习方式与评价方式的整体性、一致性设计。所以在化学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深化教育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发展素质教育、弘扬科学精神的重要举措。
  问题化学习是通过系列问题来引发持续性学习行为的活动,它要求学习活动以学习者对问题的自主发现与提出为开端,用有层次、结构化、可扩展、可持续的问题系统贯穿学习过程和整合各种知识,通过系列问题的解决,达到学习的有效迁移,实现知识的连续构建。如何教学生学,正是问题化学习旨在解决的问题,也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本文尝试以“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乙醇”教学设计为例,探讨通过创设真实情境、开展学习活动、优化学习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一、教学设计
  1.课标及教材分析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主题4《简单的有机化合物及其应用》中通过“内容要求”“教学提示”“学业要求”三个方面给出了教学建议,并对乙醇知识的内容廣度与深度进行了说明,为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指明了方向。乙醇是高中化学新课程人教版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中的内容,是联系烃和烃的衍生物的性质的桥梁,在有机物的相互转化中处于核心地位,在生产、生活、科学研究中也有广泛应用。
  2.学情分析
  作为合格性考试的必考内容之一,学生本课时学习前,已经在初中阶段对乙醇的化学式、俗称、物理性质、可燃性以及简单用途有所了解,但初中并未涉及乙醇的微观结构、官能团和除燃烧以外的其他化学性质,所以对乙醇的认识总体上停留在较肤浅的表观层面。本节课将发展学生对乙醇由宏观到微观、由孤立到系统、由定性到定量的认知,并进一步深化学生“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有机物研究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以官能团为核心分类思想的“官能团决定一类有机化合物性质”的内隐认识方法。
  3.教学与评价目标
  (1)教学目标
  ①通过乙醇分子结构的探究过程,初步发展证据推理能力与实验探究能力,深化对“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理论模型的认知。
  ②通过对乙醇物理性质的分析,发展学生证据推理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通过对乙醇催化氧化反应的实验探究,初步发展实验探究能力,进一步发展从微观视角对化学反应进行分析的能力。
  (2)评价目标
  ①通过对乙醇结构式的确定及物理性质的分析,诊断并发展学生对“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深度认识(宏观水平、微观水平),发展学生的证据推理能力和实验探究水平(提出假设水平、设计方案水平、实验操作水平)
  ②通过学习乙醇催化氧化反应,诊断并发展学生分别从宏观、微观角度分析化学反应本质的能力(物质水平、化学键水平、符号表达水平)
  ③通过对乙醇氧化反应的系统学习,诊断并发展学生的物质转化水平,建构化学变化观念,提升社会责任感。
  4.教学与评价思路
  如图1所示。
  5.教学流程
  【学习任务1】乙醇结构式的确定(图2)。
  【评价任务1】诊断并发展学生对“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深度认识(宏观水平、微观水平),发展学生的证据推理能力(能从宏观和微观上收集证据,推出合理的结论)和实验探究水平(提出假设水平、设计方案水平、实验操作水平)。
  【学习任务2】乙醇的物理性质(图3)。
  【评价任务2】发展学生的证据推理能力(能从宏观和微观上收集证据,推出合理的结论),诊断对物质分离提纯的认识水平,发展由孤立到系统的认识。
  【学习任务3】乙醇的氧化反应(图4)。
  【评价任务3】发展学生从化学键角度理解化学反应的发生(宏观水平、微观水平、符号表征水平),诊断并发展物质转化水平,建构化学变化观念,提升社会责任感。
  二、问题类型分析
  问题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是推动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也是教学的基本载体,按照不同的维度,对问题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本文按照“五何”分类法(是何、为何、如何、若何、由何)及不同的认知层次(记忆性的问题、理解的问题、运用的问题、分析的问题、评价的问题、创造的问题)对本节课的问题进行分类(表1),优化课堂问题,发展化学核心素养。
  三、教学设计说明
  1.本节课是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进行教学设计,通过情景创设、实验探究、小组合作等活动,培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等素养。最典型的学习活动是“乙醇结构式的确定”,学生通过“搭建符合乙醇分子式的球棍模型——发现结构存在同分异构现象——引发思考如何明确乙醇的结构——设计实验验证(乙醇和钠的反应)——根据产生的现象定性分析——依据数据进行定量分析——最终确定乙醇的结构式(微观探析)”,整个学习活动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证据推理素养,并深化对“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理论模型的认知。
  2.本节课是基于真实情境创设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由诗词飞花令“酒”开始,不仅可以引领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学生还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发展学生的文化素养。本设计创设多处真实情景(各种酒类图片、乙醇汽油、固体酒精、清洗铜银制品方法、醉酒的原因、酒驾的检查原理等),引发学生的思考与交流,有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与合作探究,发展学生化学核心素养。
  3.本教学设计是在注重基于“学习任务”的基础上进行问题化学习,促进“教学评”一体化,其中共有三个学习任务,对每个任务的目标进行分解,设计推进完成学习任务的主要问题,对问题进行整理分析,从问题所属类型(5何问题)、认知水平两个视角对问题进行分类,提炼具有学科思维培养价值的问题,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以问题的解决程度诊断学生的素养发展水平,实现教学评的整体性与一致性。
其他文献
文大川经常被人嘲笑是“傻瓜”,商业漂流的收入本可以让他过上很好的生活,他却用来号召人们关注中国河流,并为此四处奔走,窘迫之时甚至没钱去看病。别人认为这样做很傻,可文大川说:“我就是想让中国人都去自己的母亲河上看看,再不去它们就消失了。”  文大川出生于美国一个漂流世家。父母都是地质学家,也是一等一的漂流好手。还在妈妈肚子里,文大川就开始了他的漂流之旅。五个月大,他第一次跟随父母漂流;13岁时,大川
广州大学的这位教授提出的所谓“高考低于375分不适合读书”的理论依据,似乎充满了偏见与歧视。本来说什么样的分数线更适合读书,这怎么也只能是一个引导性质的话题,基于每个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基于“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并不存在教授所谓的以分数划线的硬性限制,即使有也应该是基于招生人数和考生数量的客观因素。  我们知道,台湾的大学入学率几乎达到了98%,也就是几乎所有的高中生都能有受到高等教育的机会,而
优秀作品奖  1.《飞向幸福家园》摄影:陈旭敏  2.《清风吹过飘网春》摄影:徐菊芬  3.《窑工》摄影:汪建柏  4.《江山如画》摄影:吴新庄  5.《池州正月唱傩戏》摄影:沈剑锋  6《打铁花》摄影:崔保国  7.《斗牛》摄影:龚维跃  8.《风起云涌》摄影:胡海波  9.《改造沙漠》摄影:江新华  10.《海边垂钓》摄影:孙燕萍  11.《海天一色》摄影:许坚  12.《红石滩》摄影:胡革非
不管你是什么大学毕业,你的毕业证,我都只当作收款凭证,因为它能说明的,只是你的家庭为你读书付过款,而并不能说明你有没有读过书。  ——淘宝网创始人马云的文凭观(湖北雪茹荐)    一个国家谁在看书,看哪些书,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个国家的未来。  ——俄罗斯每人年均读书55本,中国人年均读书4.39本(湖北生如夏花荐)    不许认男生为“哥”,不许和男生互赠礼物。  ——据《泉州晚报》报道,位于福建
年初复旦大学发放了8854.16万元奖学金,但获得奖学金的,却不再只是绩点最高的学生。他们中,有花费3年时间努力,从年级倒数前10名一跃成为年级前4名的体育生,有在象牙塔外兜兜转转最终锁定自己学术路的博士生,也有成绩很好还获得上海拉丁舞一等奖的高分大牛。  这次共有9890名学生获得各类各级奖学金。虽然学习成绩不再成为奖学金申报的唯一理由,但奖学金申报评选在学生中的“人气”却更旺了。今年复旦申报奖
如果真正想学点关于影视的很实际有用的知识,譬如导演、剪辑、摄像等等专业,我劝你不要报考南京师范大学,赴汤蹈火也要挤进“四大名校”(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上海戏剧学院),而如果不幸没能进这四所学校,那么请赴汤蹈火也要来南京师范大学。  大一的这一年,我在拍片和上课的取舍问题上纠结了很久。两者之间唯一的冲突就是时间。拍片的辛苦姑且不说,也许对于每一个初次拍片子的人来说这都不算什么,
“考生‘解放’日,我们纠结时。”这是高考过后不少家长的心声。  高考志愿填报不是小事。当下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读什么学校、什么专业,对个人发展有明显的影响,应当慎重选择。  不过,眼下高考志愿填报如此纠结,除以上原因外,还与高考志愿填报越来越趋功利有关。所谓高考志愿,本质上应是考生个人的志向和意愿,应该反映考生的情感认同和兴趣选择,但现实并非如此:一方面,就业和功利需要往往成为填报志愿的第一考量因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技术革命步伐大大加快,“网络”从还只是少数专业人士熟知的名词,一下子出现在大众的眼前,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21世纪是网络的世纪,网络人才将是21世纪的宠儿,像比尔·盖茨、戴尔、杨致远等等,都是计算机时代的网络精英。网络飞速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与网络有关的专门人才的紧缺。本期让我带您了解网络时代的新兴专业吧!    专业:网络游戏与设计
事件:  今年1月,在广东省政协分组讨论中,省政协委员、广州大学教授杨木壮建议将375分设为高考“最低录取线”,低于375分不录取。他说,低分考生不适合读书,不是说素质低,而是更适合干其他工作。杨木壮还表示,分数太低只是说明读书不行,低分考生还可以去做其他工作,到合适的岗位去。杨木壮举例说:“现在很多体力劳动的岗位还处于‘用工荒’的状态。”  据杨木壮解释,第一,他认为分数低的学生不适合读书,当然
悟空,八戒,悟净,来为师面前。唉……绝非为师责难,但我的教诲你们都忘了不成?你我师徒皆为佛门中人,忌戒多多。那不偷盗、不妄语、不恶口、不贪、不嗔、不痴,你们该时刻谨记于心!既心向佛,若不自修,怎能得成正果?好,为师来问你们,到底是谁!昨晚趁为师睡觉时,悄悄上网偷了我的菜!    悟净,你看你不去饮马,又拿着手机玩自拍。为师讲过,你脸巨口阔胡须茂盛,再怎么嘟嘴也不卡哇伊。来,给我拍几张,为师教你几个